在杭州和安慶的起義中,光復會繳獲了滿清的一些庫銀,這使得他們目前的支付能力有了不小的提高。不過,無論是購買武器,還是僱傭人員,都是一件很花錢的事情。在任何時代,打仗總是非常花錢的事情。剛剛繳獲這些庫銀的時候,陶成章和秋瑾還很天真的覺得可以這些錢能讓他們支持很長一段時間不用向民間收稅呢,結果,等到陶成章拿到美國人的報價單一看,才發現,如果按照這份報價單,按照徐錫麟和已經趕到安慶的秋瑾提出的要求,這些庫銀全花進去都不夠用。而光復會當年在宣傳革命的時候,他們的宣傳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宣稱革命之後不收稅。

宣傳革命之後不收稅,這種招數其實並不是光復會首創的,一般來說,只要當一個朝代到了遍地都是造反的傢伙的時候,往往就會陷入一個古怪的惡性循環,那就是:

要鎮壓造反,就要打仗,要打仗就要錢,要錢就要增加稅收,增加稅收就會讓還沒有造反的人的負擔進一步增加。而之所以遍地都是造反的,很大程度上不就是因為大家的日子都越來越不好過了嗎?即使那些沒造反的,生活狀況往往也已經窘迫極了,不過勉強支撐而已。一旦增加稅收,哪怕只是一點點,就會讓他們的生活完全無法維持,於是他們自然?就會加入到造反的一方去。然後朝廷控制的能收稅的區域就進一步的減少,要鎮壓的暴民卻更多了,這就需要更多的錢,於是更重的稅收就落到更少的地方。然後……這個時候,造反的一方中如果有人喊出「均田免糧」這類的不收稅的口號,那自然是「萬民歸心」了。

比如明朝末年的時候,不但是李闖搞出了「闖王來時不納糧」的歌謠,就連我大清,都搞出了所謂的「永不加賦」這樣的玩意兒。當然,我大清一向是說話算數的,說不加稅,就不加稅。只不過我大清在稅收之外,又發明了一種叫做「捐」的東西。

自從1840年之後,隨著一次次的對外戰爭的失敗,對外的賠款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海關的失控,各種外國商品的輸入也使得中國的經濟狀況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在外國商品的打擊下,國內的各種手工業呀什麼的紛紛破產,再加上為了擊退外國鴉.片,國內大規模種植鴉.片,再加上……反正就是我大清的財政狀況越來越窘迫,可是開支卻越來越多。於是雖然我大清特別的講信用,說「永不加賦」,那就「永不加賦」,不過「捐」什麼的不算賦稅,加這個就不算說話不算話了,於是……惡性循環的苗頭就冒出來了。

可是另一方面,革命者這邊也有惡性競爭。首先是孫文,搞出了一個政府不收稅的理念,說是只要土地國有,然後國家不收稅,只收土地租金,就足以承擔一切的政府開支,並提供所有的政府服務了。他保證,除了地租之外,其它的任何玩意兒都不收。當然,先不說孫先生的經濟學水平如何,反正這一套,在原本的歷史上他喊得很響,但是在後來他控制住廣東之後,可是從來沒實行過,就像他的那個十萬英里鐵路計劃一樣。而他的後來者常凱申,即使轉進到了台灣,在美國的資助下完成了「土改」,搞出了土地國有,也還是沒能實現孫先生只收地租不收稅的宏願。而自稱是孫先生的繼承者的土鱉,搞出了著名的「土地財政」,但是還是沒做到不收稅。估計當年孫先生說這個,也就是出於宣傳考慮罷了。

有了孫先生的榜樣,光復會自然也得有所表示。尤其是在他們和同盟會分道揚鑣之後,他們自然要有自己的說法好吸引支持了。孫先生的政府不收稅計劃是建立在土地國有的基礎上了,而光復會一向是反對土地國有的,(在同盟會那邊,驅逐韃胬叫做民族,建立民國叫做民權,平均地權叫做民生,合起來就叫做「三.民.主.義」,而光復會只要求驅逐韃胬,對於民國並不感興趣,甚至覺得專治也許更好,至於平均地權,他們更是明確反對,以至於被戲稱為「一民主義者」)自然不會搞地租代稅的那一套,但是他們此前和同盟會沒分家的時候,也是承諾不收稅的,這種宣傳手段調門一高了,就很難降低下來,結果就變成了土地固然是不能國有,但是稅收也是不能收的。當然,這絕對是沒有任何可行性的,光復會的高層人人都知道這一點,但是這一段時間忙於起義準備,這個問題也就沒人去管了。說到宣傳,光復會在這個方面確實很不怎麼樣。

如今如果突然要收稅,先不說失信於天下的問題,而且,光復會也根本就沒有收稅的能力。光復會沒有那麼多的人手,能控制地方,把稅收上來,而原本的滿清的那套體系,如果讓他們去收稅,先不說他們會不會中飽私囊,最後交上來的能不能保證有總量的十分之一的問題,就目前來說,這套系統在革命中癱瘓掉了,重新把它建立起來也不是一兩天,一兩個月的事情。

於是在和徐錫麟秋瑾商量過後,最後,陶成章決定先向美國人聘請一隻小部隊,並預定一批火炮和彈藥。他們還附加了一個條件,如果軍火運到的時候,局勢變化了,他們已經不需要這些軍火了,那太平洋行可以幫他們將這些軍火代.銷出去。當然運費呀折舊費呀還是要由光復會出的。

……

隨著秋瑾帶著光復會的精英抵達安慶,安慶的狀況有了一些好轉。老實說,光復會的那些精英會員接受過一些軍事訓練,這些時間長度只有不到三個月的訓練放在西方國家,只能算是過家家,任何一個列強國家,都沒有把只訓練了不到三個月的人物當基層軍官用的道理。要知道,三個月的時間,學個軍事作圖都不夠用。

不過在中國,情況就不同了。中國精通現代軍事的人才不多,偶爾有一兩個在國外受過系統的軍事院校教育的,立刻就被用作中高級軍官,而這些人自持身份,也不會認真教導下層軍官軍事理論,再加上下層軍官文盲頗多,就算教,也不一定會,所以,滿清新軍中底層軍官的素質普遍非常低。表現在戰場上,就是部隊底層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軍隊一旦受挫就容易崩盤。也正因為如此,在原本的歷史上,後來孫先生抱上了蘇聯的大腿之後,拿著金盧布辦起了大名鼎鼎的黃埔軍校。老實說,相比西點或者伏龍芝,學制只有三個月到一年的黃埔軍校,最多也就算個速成班,出來的畢業生,放到列強國家,直接當班排長多半都不合格。但是在蘇聯顧問的指揮下,靠著這支學生軍,kmt把北洋軍閥打得屁滾尿流,這裡面,基層軍官素質更高,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光復會的那些經過黑水培訓的會員,論及素質,恐怕還是要比黃埔速成班的要差一點,但是相比湖北新軍大部分的底層軍官,他們就要強了不少。所以,以這幫人為班底的隊伍一抵達安慶,前來進攻安慶的湖北新軍立刻就發現情況不太對勁了。

在此之前,安徽的新軍是什麼水平,湖北新軍心裡其實是有數的。安徽新軍剛組建沒多久,雖然買了些洋槍以及國產槍,還買了幾門炮,但是訓練還沒多久,在湖北新軍看來,他們根本就沒來得及形成戰鬥力,只不過是拿著洋槍的舊式軍隊罷了,根本當不得新軍二字。前面的他們和湖北新軍的炮艦的炮戰也最好的證明了這一點。一般來說,陸炮對戰艦炮,是天然的有優勢的。因為在陸地上,大地是穩定不動的,這使得陸炮的射擊更為準確,而艦炮在水面上,平台會搖晃,這會讓炮擊的精度下降不少。雖然軍艦會移動這增加了對方射擊的難度,但是只要玩過射擊類的遊戲都知道,靜對動的射擊難度,從來就比動對靜高得多。另外,在陸地上只要稍微準備一下,就地上刨個坑,把大炮推進去,就是一個不錯的工事。在和艦炮的對射中,艦炮必須直接命中才能有效的殺傷它,但是陸炮只需要命中軍艦就夠了,而這個目標比炮位可大多了。如果遇到陸炮那邊訓練有素,地形又有利,陸炮更是可以躲到反斜面後面,然後依靠觀察哨給出的目標參數射擊,而軍艦在挨打的時候,甚至都看不到射擊者躲在哪裡。

不過這些東西,對於安徽新軍來說,實在是太過高大上了,他們根本就沒有依據觀察哨給出的參數射擊的能力,也不會構建大炮用的掩體工事,所以只能把大炮推到江邊,和湖北新軍的炮艦直接對射,結果因為缺乏訓練,打得又慢又不准,結果被湖北新軍的炮艦炸了個稀爛。白白的浪費了那些大炮。

不過等到湖北新軍的陸軍到達安慶附近的時候,他們立刻就感覺到了安徽新軍似乎也沒那麼不堪了,因為他們居然敢於離開了城牆,在城外設下陣地。而且那個陣地,看起來好像還相當的正規。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