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中,朱銘沒打算再做實驗。

他發現如果降低沙土配比,加入木炭粉和鋸末,能讓蜂窩煤更易燃。如果鋸末輕微碳化,蜂窩煤就更好燒了。

但考慮到成本,通通放棄。

直接來簡單粗暴的更好,煤加泥土一樣能燒。還要什麼木炭粉?還要什麼鋸末?

煤80%,泥20%,這是最佳比例,燒得久也容易點燃。

泥土沒有別的選擇,開封附近多為黃壤土。而且,並非適合做蜂窩煤的黏性黃壤土,是那種黏性稍弱的沙質黃壤土。只能說,可以用。

「相公,家裡有客人等你,正在聽陳先生講學。」白勝接過韁繩,牽著馬兒進去。

朱銘問道:「士子?」

白勝說道:「姓車,自稱是炭行行首。我把家裡的炭爐和炭球,全都搬屋裡藏起來了,沒讓他看見。」

「做得好。」朱銘誇讚道。

白崇彥和閔子順,依舊在看書備考,關試已確定在下月初二舉行。

朱銘得罪了蔡京,蔡黨又掌控吏部。

即便他們考試合格,估計也會遭受打壓,扔去窮鄉僻壤幾年別想挪窩。

朱銘必然連累朋友,也不知該如何安慰。

卻見陳淵坐在廊下,給一個商人講道:「石炭司與官辦場,違背了方矩之論。你們炭行難以畫方,只得尋求罷市,這是對的,無可厚非。」

商人高興道:「在學問上,俺們也占理?」

陳淵點頭:「自然占理。天道無非人道,仁者愛人,商賈也是人,朝廷當以仁政待之。」

商人問道:「可那些相公們,卻說商賈是姦猾之徒,朝廷也說咱是工商雜類。」

陳淵反問:「商賈之中,多姦猾之輩,難道不是真的嗎?」

商人對此無法辯駁,因為這屬於事實,只能比爛道:「商賈多姦猾,難道讀書人就不姦猾?朝堂上那些相公,有幾個不姦猾的?」

陳淵說道:「若想不被鄙夷,商賈應當生財有道。須謹記,是生才有道,非生財有術。道與術,道為先,術在後。君乃炭行行首,若無官府盤剝,爾等就不會囤積居奇、哄抬市價嗎?」

商人說道:「自然不會,炭行也是有規矩的。」

陳淵微笑:「既如此虛偽,閣下也不必聽我廢話了。告辭。」

「先生莫走,」商人連忙攔住,「俺喜歡聽先生講大道理。」

陳淵說道:「商賈的壞名聲,並非讀書人強加的,而是千百年來,你們自己給自己戴的帽子。汝可知,南方有儒商?」

商人搖頭:「不知。」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讀書人的泛濫,從北宋中期開始,就有越來越多的落榜士子經商。

其中一部分,將儒道與商道結合,自稱為「儒商」。他們奉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將儒家「義利之辨」融入商業活動,不管私底下如何,至少表面上無可指摘。

而王安石的新學,對「儒商」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

陳淵說道:「儒家有義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是《論語》里的句子,閣下想必早就讀過。但君子可以言利嗎?可也。君子當以義理財……」

以義理財,是王安石的觀點。

最近一段時間,為了能在京城講學,陳淵重新翻開王安石的文章。

以前他讀王安石,帶著批判的眼光,純以洛學門人的角度出發。

如今再讀王安石,則以吸收為目的,摘取新學的可用內容,把「道用學」包裝成新學拿去推廣。

讀書角度不同,觀感就大不一樣。

陳淵發現,王安石的義利之辨,大部分可以給道用論做註腳。

要談義利,先談人性。

王安石推翻了孟子、荀子等人的觀點,直追孔子的「性相近,習相遠」。他認為天性無所謂善惡,既不善,也不惡,純靠後天學習。

繼而,又說義與利並不對立,而是可以統一的。

公利便是大義,為國理財談的是利,其結果卻是義。還說「一部《周禮》,理財居其半,周公豈為利哉?」

又說楊朱只知利己是不義,墨子只知利人是不仁,利人利己相結合才是仁義。

陳淵最近還在繼續寫文章,「義利篇」就快寫完了,大量引用王安石的觀點。

但有一樣,陳淵不支持王安石。

他認為「義在利之先」,而王安石認為「利在義之先」。

王安石太過激進,說人有常性、長壽、常產,又不受騷擾盤剝,才能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沒有安定的物質生活,人就不可能有好的道德,沒有好的道德社會就會動亂。

可以簡單的概括為:窮逼沒資格談義!窮逼別來扯道德!朝廷必須把窮逼變少,再通過道德教化,君子才能變多,社會才會安穩。

這個觀點,讓陳淵感到極度不適。

君子固窮還講不講?

這位商賈,下午就來拜訪朱銘,一直聽陳淵講了三個小時。

最後他作揖道:「先生真乃大儒,俺有一子,在府學讀書,不知能否拜於先生門下?」

「可以,」陳淵微笑道,「別的商賈子弟,也盡可來求學。」

商人說:「俺是炭行行首,回去便與他們說,讓炭行商賈都送子弟過來拜師。」

商賈看重的當然不是什麼學問,而是一種社會認同。

雖然社會風氣日趨逐利,對商賈也越來越寬容。但底色依舊是歧視,盤剝起來毫無心理負擔,只把商人當成撈錢的工具。

所以才有徐驤的父親,帶著貨物到汴梁經商,看到進士排隊從東華門走出,感嘆道:「生子當如此。」於是不再做行商,只保留一些店鋪,全心全意培養兒子讀書科舉。

又有納粟買官的牛監簿,每月靠收房租就賺千餘貫,還另有無數財產。卻自嘆「身跡塵賤,難近清貴」,到處拜訪名師、結交名士,瘋狂砸錢招待讀書人,最後捐糧買了一個小官,每天樂滋滋的去打卡上班。不但不貪,還倒貼錢把工作做好。

眼前這個商人,覺得陳淵願意為商賈說話,陳淵的學問肯定是好的,於是就把兒子送來拜師。

聽到朱銘的腳步聲,陳淵起身說:「探花郎回來了,伱們自去交談。」

商人連忙朝著朱銘作揖:「小民車貴柔,拜見朱學正!」

朱銘微笑說:「車行首請坐。」

車貴柔捧出木盒,扯下紅布,拉開盒蓋:「朱學正仗義直言,為我等炭商彈劾貪官,竟被官家罰俸兩月。東京炭商皆傾慕之至,略備薄禮,不成敬意。」

盒子裡躺著兩塊金餅,大約價值二百貫。

北宋末年金價極高,一兩金子,至少價值20貫以上,有時甚至能達到30貫。

朱銘瞥了一眼,將黃金推回去:「不必了。」

車貴柔說道:「此非俺一家之禮,乃炭行商賈所共進。」

朱銘也沒說收不收下,轉而問:「此次炭行罷市,打算罷多久?是為了抬高炭價嗎?」

車貴柔說:「石炭司一邊逼著俺們低價賣炭,一邊禁止外地炭商賣貨給俺們。炭行罷市,不為抬價,只為能夠平價進貨。外地炭商也退無可退,只能相約一起罷運。請朱學正,再上疏彈劾石炭司!」

朱銘笑道:「原來這兩塊金子,我還不能白收,須得再幫你們上疏。」

「豈敢,事成之後,還另有謝禮。」車貴柔說道。

朱銘問道:「炭行幾十家商賈,就沒有別的官員幫忙?」

車貴柔感慨道:「三十年前,炭行還算能說上話。後來就日漸衰弱,哪裡還能結交清貴?」

官辦企業擠占煤炭市場,是從仁宗朝開始的,官員直接下場撈錢,當然比商人孝敬得到的更多。

如今,炭行商賈被搞得財力薄弱,只能買通朱銘這種小官。

而小官敢於上疏言事者,除了朱銘還又有誰?

朱銘說道:「我想開一家石炭鋪子,可以加入炭行嗎?」

車貴柔先是一怔,隨即一喜:「歡迎之至!」

私營煤炭商,不怕官員開店競爭,只怕官辦企業來砸場子。

他們當然樂意接受朱銘,恨不得多拉幾個官員進來,今後更好對付石炭司的盤剝!

朱銘問道:「炭行有什麼規矩嗎?」

車貴柔說道:「不能私自漲價或降價,須得同進同退。若遇官府盤剝,不得私下與官府溝通,也必須同進同退。除此之外,都是些小規矩。」

朱銘說道:「我欲在南熏門外開炭鋪,能否幫忙聯繫外地炭商?」

「包在俺身上!」車貴柔笑道。

東京的煤炭市場足夠大,私營企業的競爭不激烈,真正敵人是那些官辦場。

這麼說吧,無家可歸的東京百姓,只能跑去十多里外的漕河兩岸搭窩棚。因為城牆周邊數里,全都屬於正常聚居區。

《清明上河圖》里,船隻過橋害怕撞到,被做成動圖非常有名。這個地方,在城外七里處,依舊非常繁華。

朱銘的煤炭鋪子,只需在城外某個片區,擁有足夠的客戶,就已經能賺到錢了,沒必要跟城內的鋪子搶市場。

朱銘把金子退回去:「錢我就不要了,幫我聯繫運炭商便可。你們罷市鬧大了,我再去上疏彈劾。」

車貴柔由衷佩服道:「都說探花郎清廉如水,俺今日方知不是虛言!」

朱銘又說:「我是官員,按制不能經商,所以炭鋪由親隨經營。我還得罪了開封府尹,不方便出面,煩請閣下幫忙辦理文書。」

車貴柔說:「俺還認識幾個胥吏,這個交給俺便是。」

開店也要執照,炭行幫忙申請最好,否則多半要被故意卡住。

另外,宋代雖有無數官員經商,但法律規定是不準的。朱銘不想被人留下把柄,所以煤炭鋪子的法人,肯定要寫上白勝的名字。

本地炭行罷市,外地炭商罷運。

開封市民瘋狂搶購,但凡有點存款的,都一擔一擔往家裡挑煤。

不到十天時間,官辦場就扛不住了,不僅沒按朝廷的命令降價,反而把煤價給漲到15文以上。

越是漲價,百姓搶購就越起勁。

半個月以後,存貨銷售一空,整個東京陷入煤荒。

石炭司求助於開封府尹,開封府尹帶著官差,強令私營煤炭鋪開門營業。

反正煤價飛漲,這些商人樂於出售。

但很快也賣光存貨,炭行組織起來,老闆們帶著夥計去圍堵蔡京的宅子。

蔡京沒法出門,派人呼叫支援,殿前司帶著禁軍出動。

可那些禁軍士兵,同樣買不到煤炭,一個個到了現場只是看熱鬧。

「反了,都反了,這些奸商!」蔡京大怒,而且還有點害怕。

蔡相公被堵在家裡沒法上班,事情終於鬧得足夠大,甚至有太監跑去報告皇帝。

宋徽宗的第一反應,竟是大笑:「哈哈,甚是有趣。」

隨即大怒:「俺的詔令也不聽,戶部那些人好大的膽子!」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