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基礎研究,評院士?滿心悲憤的許傑:我沒看懂!

物理學存在四種基本力,分別是引力,電磁力,強核力以及弱核力。

電磁力是僅次於強核力,是強度第二高的力。

有關物理學的四大力,已經有了非常詳盡的解釋,但基礎物理依舊不斷的進行研究,還會進行一些非常重大的實驗,目的就是希望實現四大力的統一。

這是物理研究的終極目標。

有關四大力的任何一個全新的、符合邏輯的解釋,都可以說是一項非常驚人的成果,因為研究會帶來不同視角的理解,會幫助科學界拓展研發以及思考方向。

但是,往往越是基礎的研究難度就越高。

在電磁力的基礎解釋上,近幾十年來都沒有任何讓人眼前一亮的成果。

另外,也很少有理論物理學家,會去研究解釋最基本的力,他們更喜歡去完善粒子標準模型,理解宇宙基本的構成,去解析黑洞、大爆炸、反物質、暗物質等等。

這或許也和難度有關。

每一項基本力都已經有了詳細的解釋,再想要從其他角度去理解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電磁力也同樣如此。

當聽到王浩說要用新的幾何去解釋電磁力,報告會現場很多人都驚訝的討論起來,「用一種全新的方法去解釋電磁力?這怎麼可能做到?」

「這種研究難度太高了吧?」

「有點荒謬啊……」

「我想不通他說的新型幾何,為什麼能夠和電磁力聯繫在一起?」

「難道是凝態物理?」

很快就有人想到了關鍵。

國際頂尖的學者們都是很有水平的,即便是做數學相關的研究,對基礎物理肯定也有一定的涉獵。

如果說能把幾何問題和基本力學聯繫在一起,最有可能的領域就是凝態物理,同時,好多人也關心起王浩『研究物理問題』。

這才是關鍵。

在國際數學界看來,王浩就是基礎數學的未來,還指望他能夠成其他研究,怎麼就突然去研究物理問題了?

雖然依舊是使用數學的方法,但怎麼想還是不能接受。

「王浩怎麼去研究物理了?」

「什麼電磁力,四大力,數學才是最重要的,有了數學才能有物理,即便是愛因斯坦也要使用黎曼幾何為基礎,去構造他的廣義相對論!」

「不要研究什麼物理啊!」

「純數學才重要……」

關於報告會上的討論,王浩就聽不到了,他只是回答了一個問題,然後就選擇斷開了連接,因為他只是做工作報告,說起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和一些進展。

他迫不及待的清點起收穫。

【任務一】

【研究項目名稱:導體內部微觀形態研究(難度:s)。】

【靈感值:77。】

「還好!」

靈感值提升的數值並沒有想像中的多,大概只有五十點左右,但也是在意料之中的。

王浩對報告還是很期待的,主要是因為聽報告的人會很多,他是通過視頻通訊的方式進行報告,還有網絡直播進行實時播放。

其他人都可以通過網絡直播來看報告內容。

之前有一定的媒體宣傳,國內觀看人數就超過五十萬人,只不過後來人數越來越少,因為普通人根本不可能聽得懂。

但即便只有一萬人,也是課堂上不能相比的。

只可惜,靈感值並沒有獲得爆髮式的提升,二十分鐘近五十點的提升也很不錯,但相對於人數來說就不算什麼了。

「類似的研究,普通人幾乎不能帶來靈感。」

「能聽懂就是基礎的門檻,但大部分是聽不懂的,所以面向普通人的直播並沒有意義。」

這是遺憾的地方。

王浩還在思考另一個問題,「錄製視頻也不會有效果,因為靈感的反饋是即時性質的。」

「但是,直播也會存在信號延遲的問題,那麼會不會有一些人因為信號延遲,就導致反饋不及時?」

「或者是因為距離太遠,但是靈感是怎麼傳到腦海里的?」

「……」

當深入去思考系統有關的問題,就發現根本就無法用現有的科學來解釋,大概也因為系統本身就『不科學』,或者是遠遠超出現有的科學水平,只是一個判斷正確方向的功能,就絕不是程序能夠做出來的。

「大概不是一個維度的東西?」王浩最終還是搖搖頭,最少以現在的水平,根本不可能理解系統。

他還是專注於研究。

一次報告會獲得了很多的靈感,也讓他對於研究有了把握,感覺再進一步就能完成了。

電磁力,廣義上來說,包含的範圍就太大了,比如,推力、拉力、支持力、彈力、摩擦力,等等。

這些力看似和電磁力無關,實際上,全部都屬於電磁力。

電磁力描述的是分子、原子之間的斥力和引力,當物體相互接觸的時候,原子之間的斥力和引力就占據主導地位,進而形成了包括推力、拉力、支持力等一系列的力。

但是,有關電磁力的研究是在『狹義方向』上,也就是普通人常規理解的方向,包括電場、磁場、靜電力等等。

王浩的研究還無法覆蓋太大範圍,他暫時只是針對導體通電狀態,內部微觀形態進行研究,以此對於磁場受力進行一種新的解釋。

通電導體在磁場中會受力;同時,磁場中運動的導體會產生電勢。

這是高中物理的電磁場力知識。

現在大多數基礎的解釋,都是和電子的運動直接相關,但實際上,參與反應的可不只是電子,因為相對原子核來說,電子的質量可以忽略不計,受力再大也不可能帶動導體運動產生宏觀的力學反應。

導體受力的過程,肯定是原子核和參與的,其底層的基礎依舊是原子和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就像是普通的推力一樣,只有原子和原子相互作用,才能夠產生如此明顯的力。

王浩的研究就是以導體內的微觀形態,來解釋電流磁場相互的作用。

這一切還是以數學為基礎。

……

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王浩只是做了二十分鐘的工作報告,說起了自己的研究內容以及一些進展情況,但是影響還是很大的,很多人都知道了消息。

其中也包括首都大學基礎科學中心的主任研究員汪承林。

汪承林看了全部的報告,結合自己團隊的研究得出了一個結論,「王浩的路走偏了。」

他比其他人知道的更多。

他很清楚王浩是以交流重力實驗為基礎做的研究,那麼所謂的新型幾何,就肯定和實驗直接相關。

「交流重力實驗,怎麼能聯繫到解釋電磁力呢?」汪承林完全想不通,他仔細思考了一下,認為王浩還是把交流重力場,當成了磁場、電場直接相關的一種場。

這樣才能夠把兩者聯繫在一起。

但是,以現有的基礎物理學,去試著理解交流重力場顯然是行不通的。

汪承林之所以很有信心,還是因為他們的研究有了進展,甚至可以用成果斐然來形容。

他們通過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建立出了完善的數學模型,以交流重力場為標準,研究溫度和材質的關係,下一步就可以分析出哪種材質更容易激發超導狀態。

更容易,也就是激發溫度更高。

這個研究的目標就是以數學分析,試著去研究新型的高溫超導材料,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進行『預測』。

他邀請了四個數學專家,專門做相關的數學工作,建立的數學模型非常完善。

同時,工作成果也得到了244工廠研究員的認可。

辦公室里。

汪承林就在和王強說著,「以我們現在的成果,就可以去申請新的項目了。」

「我們是做超導機制的研究,主要目的是研究新型的高溫超導材料,不過同樣是做交流重力實驗,我們的研究項目也會把數據共享給244工廠。」

「相信也會對你們的研究有幫助。」

王強笑道,「你們的研究確實很有水平,我們參考你們的數據確實有幫助,我個人希望你們能繼續下去。」

繼續下去,肯定要申請新的項目,否則就不可能有足夠的經費支持。

王強客氣的說著,心裡還是感到很不解。

他一直在基礎科學中心這邊,可卻聽說劉雲利、阮偉平以及薛常三人,一起申請了項目轉移,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他不由琢磨著,「看來還是要回去一趟,一直在這裡都不知道消息。」

「劉雲利在電話里說不清楚。」

「西海大學那邊研究什麼湮滅、拓撲的超導,難道還能比分析研發高溫超導材料更有意義嗎?」

……

西海大學,物理實驗室。

在上一次驗證實驗結束以後,實驗室並沒有準備新的實驗,主要是因為王浩還要繼續研究,以便確定下一步的實驗方向。

另外,他們需要等待新的設備。

現在對於實驗的要求越來越高,驗證一些低溫超導問題時,設備水平的精度明顯已經不夠了。

上一次向乾生建議購買一套精度更高的溫度控制設備。

王浩想想還是同意了。

在繼續深入研究之後,他很確定之後的實驗,對設備精度要求會越來越高,就必須要購置非常高端的設備。

他們直接聯繫了超導重點實驗室。

超導重點實驗室有一套精度很高的溫度控制設備,談價錢的問題就交給向乾生了,他原來就在超導實驗室工作,對於實驗室的設備情況非常了解,尤其是內部的大型設備。

最終談下來的價格是三千兩百萬,就像是向乾生說的一樣,只是三千萬的價格,超導實驗室,肯定不願意把設備賣出去。

現在能談到三千兩百萬,還是因為王浩和向乾生的『面子』。

雙方談下了新設備的問題,但新設備從超導實驗那邊拆裝再運過來到這邊安裝、調試,還是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

這可不是一台電腦,而是一套大型的設備,就只是拆卸、運輸、安裝,沒有一個月的時間根本不可能。

後續還要進行調試,才能應用在高精度需求的實驗上。

「最低預計兩個月以上。」向乾生說了個時間。

這個速度已經很快了。

如果是購置一台全新的設備,售價高昂不說,從訂購、生產再到運輸、調試,花費一年時間都很短了。

實驗室的高精度設備都是如此,因為類似的設備生產廠家很少,都是訂購一台才會生產一台,提前生產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這也是因為每一個買家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標準化生產的高端設備,根本不可能賣的出去。

在訂購了新的設備以後,物理實驗室的經費也快耗光了。

王浩也讓何毅、向乾生等人,進行一下實驗成果的總結,來向科學基金會申請新的經費,他們已經有了兩項大成果。

一個是把交流重力場的數值提升到17%以上。

一個是發現未激活超導狀態的交流重力場。

前者是技術上的巨大提升,後者則是交流重力相關研究的新發現,只拿出一項成果都可以交代了,兩項成果加在一起去申請新的經費,肯定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區別只在於下一步撥款經費的數額而已。

時間已經來到學期開始前。

王浩的職稱依舊是二級教授,並沒有繼續再提一級,正常情況下,教授的評級需要教學、科研的綜合考量。

教授,畢竟是教學職稱,他的教學年限還是太短了。

和科研有關的是『科研評級』。

欒海平找到王浩就說起了這件事,「你明年要不要參選科學院院士?」

「參選院士?」

「對啊。」欒海平說道,「咱們學校一共只有四個院士,李老已經退休了,陳老頭不用介紹,剩下兩個都是地質學院的工程院士,學校方面也支持你參加院士增選。」

「我才26歲,是不是有點早了?」

「不早了!」

欒海平馬上搖頭,「院士增選,最少原則上是希望能選一些更年輕的學者,在數學上你的成果還有其他人能比嗎?」

「如果你能在明年評上院士,我們理學院也算有了院士坐鎮,以後發展也會更好一些。」

「這方面,學校已經討論過了,肯定會全力支持。」

「額~~」

王浩仔細想了想,評院士是對自己確實沒有壞處,「好吧,但是院士增選,是不是要有人推薦?」

欒海平聽的笑了出來,「你還擔心沒人推薦?只要把你的名字報上去,有一大堆數學院士會推薦你的。」

「如果你參加院士增選,九成以上都能選上。」

「這個不用擔心。」

王浩倒是沒有擔心選不上,他只是覺得自己和院士好像距離很遠,因為談到科學院院士,腦子裡不由得會想到蒼老的身影。

哪怕只是參加院士增選的學者,感覺年紀都已經上了五十歲。

他和欒海平繼續談了幾句,倒是也沒有放在心上,畢竟是明年的事情了。

新學期要處理的事情還是很多的。

第一件事就是他多帶了一個研究生--丁志強。

丁志強是王浩指名道姓帶的學生,哪怕他手下已經沒有了研究生名額,學校還是特例讓他帶,也沒有其他人會說什麼。

在確定丁志強成為自己的學生以後,王浩還是稍稍有些期待的。

即便是對於自己的學生,他心理上還是有一個排名的,比如最天才的,他認為是邱會安,因為邱會安在進行勒讓德猜想的研究,而且已經有了不小的進展。

其中智商最高的,當然就是海倫了。

陳蒙檬也有一定的天賦,她可能會在想法上更多一些,未來會怎麼樣也不好說。

許傑,天賦最差,為人處事還不錯,是那種導師喜歡能辦事的學生,當然天賦差只是相對而言,怎麼也是正常考上名校的學生,差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現在數學系的學生中多了一個丁志強。

王浩認為丁志強的學習能力很強,是非常勤奮努力的學生,本科階段就自學了很多數學知識。

「他大概就屬於那種選錯了專業,到大學才開始發力的學生。」

王浩和林伯涵一起做研究的時候,就說起了即將來報道的丁志強。

旁邊還有陳蒙檬在聽。

陳蒙檬就把消息說給了其他人,其他幾個學生也知道,有個被王浩很看好的學弟,即將加入他們的『組織』。

「這個學弟這麼被王老師看好,肯定是非常的天才啊!」陳蒙檬感嘆的說道,她覺得自己已經很優秀,卻沒有得到過王浩如此的讚嘆。

「到時候,我們考考他?」邱會安說了個小建議。

「王老師說他很有天賦,肯定非常聰明,一般的題目根本難不住。」許傑凝住眉頭說道,「但如果內容超綱了,又感覺有點欺負人。」

「我有個主意。」一直坐在角落的海倫忽然開口。

三人一起看過去。

海倫道,「一個人智商很高,往往就會擁有很強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我們可以找一些超綱的內容,讓他自己去學習。」

「通過他的學習時間,檢驗他的理解情況,全部都做出詳細的記錄,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斷出他的天才程度,甚至以此推測出他的智商水平。」

「這也可以認為是一項實驗。」

海倫很認真的說完。

邱會安和陳蒙檬都覺得海倫的提議很有意思。

拿學弟做智商測試實驗?

聽起來感覺很有意思的樣子,當然前提是不被學弟發現,否則就有點太尷尬了。

許傑則是愣了一下,他仔細的回憶了一下,隨後恍然大悟、滿是憤怒的指著海倫,「原來是這樣!」

「海倫,去年你找了一篇代數幾何的研究論文,讓我自己去理解的內容,還說是王老師交代的學習任務。」

「後來我問其他人,根本沒有這件事,我原本還以為是你搞錯了……」

「原來你在用我做實驗!」

許傑咬牙切齒的喊出來,滿心的悲痛和歇斯底里,他感覺自己像是成了大猩猩,重點在於『被做實驗』後還不知情。

海倫拿起一本書,迅速衝出了房門,留下一句,「我去吃午飯了。」

「現在才剛十點!」

許傑迅速戳破了海倫的謊言。

陳蒙檬和邱會安則是滿臉好奇的問道,「結果怎麼樣?測出來了嗎?」

許傑滿臉悲憤的憋出一句,「我沒看懂……」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