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超級雷達技術!你們不重視,我們還不能重視?

橫向反重力場,已經停止研究很長時間了。

一則是因為橫向反重力場,可製造的強度接近95%,應用上的技術強度也在90%左右。

二則是,橫向反重力無法拓展其他研究。

主要是因為橫向反重力場是朝著四周擴散的,其原理就像是一下被捏爆的橘子,汁水都朝著四周噴射而出。

這樣就能製造出強度很高的反重力場。

但因為場力是朝著四周擴散的,就覆蓋了材料本身,實驗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比如,無法施加磁場進行強壓縮。

橫向反重力場的應用價值很高,研發出來被應用製造反重力磁懸浮列車上,後來又設計製造了空艦系列飛行器。

「從理論上來說,橫向反重力場也可以製造強湮滅力場,甚至效果也會很不錯。」

王浩找到了何毅認真說道,「因為場力強度足夠高。在常規環境下,反重力場和強湮滅力場是一起存在的。」

「橫向反重力場外層也有非常厚的強湮滅力場,只不過覆蓋範圍太大、強度太低,檢測不到。」

何毅點頭問道,「橫向反重力場原理上相對簡單,是擴散式分布,沒辦法用螺旋磁場進行擠壓吧?」

王浩笑道,「湮滅科技的鐘經理來了,他剛才說了個好辦法,是在場力內部放置磁場發生設備。」

「我覺得這個想法可以。」

「內部的磁場比不上外部強壓縮,但對於強湮滅力場,肯定能起到一定的收攏效果。」

何毅愣了一下,「鍾經理?是他們技術部的經理嗎?湮滅科技公司那邊還有這種人才?」

「額~~」

王浩說道,「就是鍾民革,總經理。他說的是在強湮滅力場內放置磁場發生設備……」

何毅忍不住咧咧嘴。

強湮滅力場內?

這個鐘經理還真是個『人才』,一般人也真想不到能這麼做,強湮滅力場內的電路都會燒毀,還強磁發生?

放置磁鐵嗎?

王浩還是幫著解釋了一句,「鍾民革是做商務管理的,不懂技術也正常,術業有專攻啊。」

「不過他說的,倒是讓我想到了橫向反重力場。」

「我們可以在橫向反重力場內部放置磁場發生裝置,試著收攏強湮滅力場,不說多少強度,即便只能形成外層的疊加力場也好。」

「有什麼用?」

何毅下意識的問了一句,隨後就猛然瞪大了眼睛。

他想到了!

「疊加力場也可以湮滅電磁波、削弱能量強度,對雷達信號起到直接干擾、屏蔽作用,如果飛行器能在外層有疊加力場作用……」

「就等於隱行了!」

「而且是非常強大的隱形,理論上來說,任何以電波形式的探測手段都沒有效果。」

何毅說著深吸了一口氣。

隱形並不是新技術。

世界上有多款戰鬥機都具有隱形效果,隱形技術最簡單就是在外層塗抹一層高效吸收電波的物質,造成雷達無法進行追蹤效果。

但是,只靠塗吸收電波的物質也是達不到很好的效果的,還要在飛機的氣動布局上做修改,要使飛機的平面反射面積儘量的小,同時還要對發動機的紅外輻射做簡化處理。

等等。

隱形戰鬥機要從很多方面下手才能達到隱形的效果。

但是,隱形戰鬥機也不是完全隱形,戰鬥機的背部並不隱形,就可以被「高空預警機」發現。

另外,隱形戰鬥機對於長波雷達是無效的,打開雷達或者發射飛彈攻擊的時候,同樣會失去隱形的效果。

如果是在飛行器外層製造一層疊加力場,因為其對於電磁波的強大削弱效果,就能做到對任何電波形式雷達探測的隱形,也可以在隱形的過程中直接發射飛彈攻擊。

當然,疊加力場帶來的隱形效果也有缺點。

比如,飛行器自身的雷達也會受到影響,開啟後也無法收到信號反饋,但對比其他隱形手段實在強出太多了。

王浩和何毅討論一番,都覺得可以研究一下。

然後就開始召集人手了。

這並不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項目,就只是在橫向反重力場內添加磁場發生裝置,難度就在於磁場發生裝置的設計上。

所以王浩找到了湯建軍。

湯建軍還在湮滅力場實驗組,他收到消息說讓去一下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頓時感覺非常的激動。

核聚變!

一定是核聚變!」

王院士終於下定決心了!

湯建軍當即乘車來到了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見到王浩以後用力抓住他的手,「王院士,你終於要開始研究核聚變了!」

「我們什麼時候申報項目?現在怎麼安排?我都聽指揮!」

「——?」

王浩愣了一下,很乾脆的把手抽回去,還嫌棄的甩了幾下,糾正道,「湯院士,不是核聚變……」

「不是?」

湯建軍就像是泄了氣的皮球,一下子就沒了精神,「不是核聚變,找我幹什麼!」

「做個小研究。」

王浩道,「這個研究需要你的幫助。」

「說說吧。」

湯建軍語氣有氣無力。

王浩就和何毅一起說了一下,何毅還重點提到了技術的重要作用。

湯建軍頓時來了興趣,「你們的意思是,這項技術能讓空艦飛行器做到隱形?」

「對。」

「好吧,那我參與。」

湯建軍確定了參與以後,還不忘繼續問核聚變的研究,「不過,王院士,你可要先和我說說核聚變,到底什麼時候做這個研究?」

「其實我也想做核聚變的研究,但現在基礎還沒打好。如果要確定項目……等技術成熟以後吧。」

王浩猶豫著給了個答案。

湯建軍聽罷眼睛都亮了,他理解的『技術成熟』就是完善核聚變的容器,也就是製造出以金屬超導材料為基礎的F射線。

F射線發生裝置,就是核聚變的完美容器。

現在他們以金屬超導材料為基礎,製造出的直流反重力場強度已經達到6.19%,若是向乾生所說的『新技術』能行,直流反重力強度就能超過15%,也就能頂替高壓混合材料。

這就達到了目標。

實際上,王浩所說的『技術成熟』,可不僅僅是『容器技術』,即便是『反應容器』已經有了,還需要在『容器』內做核試驗收集數據。

首先還是依靠內部進行核裂變反應。

這樣一則能繼續研究F射線發生技術,二則也可以為進行更強烈核聚變反應打好基礎。

另外,材料也非常重要。

『容器』可不止是強湮滅力場薄層,還需要外層的抗高熱、高壓性能的材料,強湮滅力場不可能吸收所有的能量,大部分能量還是要轉化為功率的,正常應該設置在中間層,起到阻攔高熱傳遞的作用。

內層,還是要有抗高熱的材料或設計。

此外能量傳輸上也需要抗高熱、抗湮滅力場作用的材料,兩個方向入手都必須研究升階材料才能達到標準。

『技術成熟』的另一部分,就是升階材料的研發。

有了容器技術和材料兩方面的基礎支持,到時候,再去研究可控核聚變技術絕對是事半功倍。

就像是超導儲能技術、超導電池的研發,只要不存在難以跨越的技術難關,研究製造就不需要太長時間。

……

研究,正式開始。

王浩召集人手成立了十幾人的研發小組,他擔任研發小組的負責人,湯建軍則是研發組的特邀專家兼任副組長。

這代表了對於湯建軍的重視。

雖然湯建軍有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實際上,放在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要擔任技術組長也不容易。

因為,人才太多了。

何毅是研究中心的主任,參與了一系列湮滅力場技術研究,還以此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絕對要比湯建軍有地位。

研究中心還有好多其他的人才。

比如,材料組的趙家盛,原來就是超導材料領域的頂尖學者,在科學技術大學擔任三級教授,能算的上是『儲備院士』。

黃宏軍,量子物理方向的學者,代表國內專家團參與過歐洲粒子對撞實驗,並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後來加入研究中心的學者,每一個都有一定的名氣,各自領域的能力水平並不比人差。

不過,湯建軍是專業對口。

他是核磁專家。

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也有核磁專家,但磁力設計研究方向上,就趕不上湯建軍專業了。

湯建軍研究了十幾年的托卡馬克裝置,對於電磁、磁場領域的設計,不是一般學者能夠相比的。

在成立了研究小組後,王浩也建立了科研任務——

【任務三】

【研究項目名稱:橫向反重力場內置磁場發生設備製造強湮滅力場(難度:A)。】

【靈感值:0。】

「A級,還不錯。」

「這個研究相對容易,只是布置磁場,能建立任務說明研究是可以完成的,那麼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設計了。」

王浩帶著思考召開了第一次會議。

會議的核心就是說明研究內容,讓幾個核磁領域的專家去討論內置磁場的設計方案。

後續,再慢慢改善、修正。

這就是研究方向。

新的研究核心是湯建軍以及其他核磁領域的專家。

王浩只要把握大方向就好了,他要做的事情是讓大家一起討論,並找出設計的問題再去修正,只要能完善磁場發生設備的設計,就可以讓相關的工廠去製造,再去實驗就可以完成了。

在不斷的設計研究過程中,靈感值也不斷的提升。

短短的三天時間,只是召開了一次設計討論會議,任務靈感值就已經達到了『47』點。

「A級任務,現在來說,確實很容易。」

「人才太多了。」

後者是關鍵。

回顧最初做A級研發任務的時候,想要完成研究可不容易,需要給學生授課獲得靈感值,需要的時間也不確定。

現在一起做研究的都是頂尖的專家、極為優秀的人才,讓大家一起討論就很容易獲得『正確反饋』,磁場設計本身不存在無法跨越的技術難題,研究自然就是非常順利。

王浩的工作也相對清閒,他還抽出時間參加了航空集團組織的一階能量波研究會議。

這個會議已經參加過一次。

那時雷達電子設備研究所才只剛開會討論實現『一階短波雷達』的可能性,他和沈會明還作為特邀專家發言。

沈會明利用激發輻射實驗發現了一階綠光。

理論上來說,存在一階綠光就肯定存在其他的一階電磁波,而激發『一階短頻波』對於雷達探測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能擁有激發『一階短頻脈衝波』技術,就能製造出超越現有雷達體系的超級雷達,發射的雷達波不會被反雷達技術干擾,雷達信息戰中就會直接立於不敗之地。

現在已經有了提升。

沈會明被雷達研究所邀請參與『一階短頻波』的項目,並擔任了研發組的負責人。

好多雷達領域的專家都認為,『一階短頻波』屬於『未來項目』,也就是為未來科技打基礎,而不是真正要研究出的『一階短頻波』。

這就和湯建軍的托卡馬克裝置項目一樣。

所有人都知道托卡馬克裝置項目和可控核聚變相關,但都不認為他的研究能實現控制核聚變,只是為未來科技研發做技術積累而已。

但是,沈會明的成果卻很突出。

在一個多月前,沈會明利用含有一階鐵的導體材料,成功激發出了一種能量明顯超越普通強度的中頻電波。

雖然沒有做具體的實驗進行檢測,但從能量強度上來看,中頻電波很可能是一種一階波。

會議上。

王浩聽著沈會明的報告,再查看雷達所送來的資料,預估了一下得出個不確定的答案,「可能是在普通和一階之間。」

「這個強度數值有些偏低,但比常規又要很多。」

「如果實驗沒有誤差,很可能是激發的不穩定造成的,也就是說,有的波段達到了一階,有的波段則沒有。」

「一起去檢測,就造成了數據偏低。」

張樹清教授坐在王浩旁邊,他是雷達所的負責人之一,聽罷問道,「我們對於一階波能量不是很了解。王院士,像是這樣的電波,能通過強湮滅力場嗎?」

「和強度有關,還是有一部分會被湮滅。」

王浩道,「不過,張教授,中頻電波穿透力不強吧?」他的意思是無法作為雷達信號來使用。

張樹清點頭道,「所以我們還在研究。其實我們內部也有爭議,這個研究就是……耗費的經費太多了。」

他苦笑著,「最主要是一階鐵,還有相關的金屬導體材料,實在太貴了!」

「你們這個項目有多少經費?」王浩好奇的問道。

「二千萬不到。」

張樹清說著讚嘆道,「聽起來經費不少,但一階鐵太貴,即便是材料公司那邊特供,我們給個成本費也花了上千萬。」

「夠便宜了……」

王浩用力扯著嘴角,問道,「為什麼不增加經費?沈教授這個研究很重要啊!」

「我倒是支持,但是所里的項目太多了,而且有些是直研項目,和軍方合作的。」張樹清解釋道,「沈教授確實很優秀,但他的小組人少,大部分經費都是投入到購買材料上,所里反對的人很多。」

他說著嘆了口氣,「畢竟,短期想要應用很難啊,就是技術積累。」

「那可不一定。」

王浩道,「現在有了中頻電波,也許下一次就能研究出短頻電波,可以直接應用製造雷達。不需要那種非常完善的技術,只需要固定區域,能發射、能接收,就足夠了。」

「啊?那有什麼用?」張樹清疑惑問道。

王浩輕輕一笑,說道,「我有個小研究,和這個技術能配合一起用。所以沈教授這個研究,我是絕對支持的。」

「不然這樣,你們所不給經費,讓沈教授帶著小組去我們那裡,西海大學也有電子信息實驗室……」

「——?」

張樹清忽然產生一種濃烈的危機感,他趕忙擺手道,「不行,那不行。沈教授肯定留這裡,我們好不容易把他請過來的。」

「也不一定啊,科學家可不分地域。反正做這項研究,都是航空集團出資……」

「那也不行!」

「你們不重視,我們還不能重視?張教授,這就不講理了吧?」

「不是,這個,王院士……」

張樹清聽的都快哭了。

他快恨死了所里反對給沈會明研究增加經費的人,現在好了,王院士直接過來挖角了!

怎麼辦!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