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籌碼:禁售清單?高傲的嘴臉:可以寬鬆,也可以嚴格!

實驗成功!

研究組以橫向反重力場製造出了光線昏暗區域,只是看著區域內的光線情況,一定程度上就能確定其已接近強湮滅力場。

「肯定是強湮滅力場,不存在其他可能性!」

「光線明顯暗一些,只是強度的影響而已……」

「這要比實驗預計還要高吧!」

他們的實驗目標是製造出疊加力場,再進一步才是強湮滅力場,結果製造出了介於疊加力場和強湮滅力場之間的場力。

在慶祝之餘,實驗的操作人員也在繼續工作,他們很快測定出了光線暗澹區域的強度。

「在距離裝置一米二附近,力場強度為1.09。」

「力場最內的薄層,強度為3.13。」

「力場從內到外,強度快速衰減,和實驗前的判斷一致!」

何毅帶著激動作報告說道。

湯建軍是實驗組的二號人物,但他在一直處在『思考人生』狀態,再加上專業方向是核磁,而不是湮滅力場,就只在一側旁聽而已。

王浩也露出了笑容,他對於實驗成功並不意外,但製造的場力強度還是讓人欣喜。

3.13!

這個場力強度比預期還要高一些。

一階電磁波的湮滅臨界值接近自然常數e,也就是在2.7183左右,3.13足可以讓傳過來的電磁能量完全湮滅。

王浩深吸一口氣,總結道,「我們的實驗成功了,研究可以進入到收尾階段。」

「接下來,仔細做記錄,並準備下一個實驗。」

「我們需要更詳細的數據……」

會議室所有人興奮的歡呼起來。

他們確實有理由高興,研究就是大家一起完成的,每個人都有強烈的參與感。

最終方案裡面有各個小組的建議。

如果只看磁場發生裝置的設計方案,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工作的痕跡,自然參與感就會非常強烈。

湯建軍更是如此。

他和其他幾個核磁方面的學者,一起討論拿出了最初的方案,最終設計方案有了很多的修改,但整體並沒有偏離方向。

湯建軍的個人貢獻是最多的,但他卻有點高興不起來,因為他很清楚實驗能成功,原因還是在王浩身上。

王浩不斷讓大家討論來對方案進行修正。

那才是一次成功的原因。

可是……

研究是這樣做的嗎?

「我當初研究托卡馬克裝置,也這樣做,會不會拿出設計以後很快完成?」

「後來那些實驗,都是浪費經費?」

「有些問題,本來就能在設計過程中發現並解決?」湯建軍陷入了自我懷疑狀態。

等會議結束以後,他回到了辦公室里還在思考著。

肖新宇和湯建軍是在一個辦公室,他整理實驗數據的過程中,看出老院士有些心緒不寧,關心的問道,「湯院士,這是怎麼了?不高興嗎?」

「唉~~~」

湯建軍長長的嘆了口氣,「肖教授,我們的實驗一次就成功了。我現在就在想,二十年前,帶隊做托卡馬克裝置的研究……」

「烏拉烏拉~~~」

他連續說了一大堆。

肖新宇聽明白了,他滿是怪異的看向湯建軍,疑惑開口道,「湯院士,這有什麼可煩惱的?你的研究沒問題啊。」

「可是……你看……」

「不用多想!」

肖新宇端著杯茶水遞過去,開口道,「以前我們也是這樣做研究的,不斷的實驗,不斷的失敗,在失敗中尋找問題……」

「當初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還只是普通的物理實驗室,我和何毅好不容易申請了個幾百萬的項目,想復刻荷蘭團隊的超導反重力實驗,經費都快花光了,什麼都沒有發現。」

「然後,王浩院士來了。」

「我說這個就是想告訴你……你是正常的,我也是正常的,我們都是正常的,而王浩院士只有一個。」

「他……」

「咳咳。」

肖新宇沒有繼續說下去。

湯建軍恍然大悟,「對啊,不是我的問題,也不是你的問題,是王浩的問題!」

「他才是那個不正常的!」

……

兩周後。

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迎來了領導組,領導組是由航空集團代表和軍方代表組成。

領導組的核心有兩個人。

一個是航空集團總經理李明遠,另一個是軍方的高級將領周老師。

領導組一路走向研究中心,周老師和李明遠走在最前面,一路也討論著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

李明遠已經來過一次,他主導了話語權,介紹說道,「上次王院士和我說過,這個研究實在太重要了,能讓空間系列飛行器擁有隱形功能,而且不是一般的隱形,是針對所有電波雷達的隱形。」

「是完全探測不到嗎?」周老師問道。

「對!」

李明遠用力點頭,「這和戰鬥機的隱形是兩個技術」,他想了想,補充道,「其實真說起來,和戰鬥機外層的隱形塗漆類似,隱形塗漆能吸收一定波段的電磁波,但只能吸收一定比例,效果很差。」

「新技術就不一樣了,它是直接製造湮滅力場,讓電磁波湮滅消失。」

「雷達電波基本上不太可能有多高的能量強度,就會被強湮滅力場所吸收……」

「如果我們掌握了這種技術,別說是雷達探測不到,即便你肉眼能看到,因為雷達無法進行鎖定,也根本沒有辦法。」

周老師聽著深吸一口氣。

他來之前有過一些了解,但沒有這麼詳細,仔細想了想驚訝道,「那豈不是讓敵人沒有任何辦法?」

「對,就是這樣。」

「有了這樣的飛行器,我們的空軍豈不是一舉成為世界第一?」

「那當然了。」

兩人說的都非常的激動。

國內的空軍一直都在發展,相比國際最高水平來說,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從飛行器的動力核心航空發動機,到外層框架的航空材料,再到戰鬥機的設計水平、雷達電子作戰體系、武器系統,等等。

差距是方方面面的。

這其實也是很正常的,主要是因為軍事科技的起步太晚。

在百年以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些國家就已經有了戰鬥機,相關配套技術投入海量的經費做研發。

換句話說……

在航空領域上,一些國家已經發展了一百年。

國內也只有幾十年而已。

國內從開始到現在,一直是追趕者的角色,而高科技領域順著前人走過的道路,追趕相對要容易的多,但要超越就太難太難了。

現在不一樣了。

他們有了全新的航空動力技術,就是超導電池技術,又率先擁有了被認為是未來發展方向的橫向反重力技術。

兩者加在一起,研製出了反重力飛行器。

空艦系列飛行器的優點太多了,首先就是載量足夠大,能輕易製造出最龐大體量的飛行器。

另外,反重力技術可以幫助飛行器升到足夠高的位置。

超導電池技術能支持遠超航空發動機的續航能力,讓飛行器可以持續在高空運轉而不擔心動力問題。

如果再有針對電波雷達的隱形功能……

周老師想不出還有什麼武器能夠對空艦飛行器形成威脅,他覺得新的隱形技術,完全可以比擬橫向反重力以及超導電池技術。

「如果新技術真的能夠讓電波雷達失效,就幾乎不能被所有武器鎖定。」

「不管是雷達、還是衛星,都沒有任何意義。」

「這就等於是絕對安全……」

「但是確定能夠研究出來嗎?」他一方面希望能夠研究出來,一方面又覺得新技術難以想像。

他轉過頭問向了身後的許宏偉。

領導組帶上了幾個專家學者,許宏偉就是其中之一,他上一次跟著李明遠來到西海大學,對於技術的了解不比李明遠少。

許宏偉說道,「周老師,我也覺得很難啊。」

「但是王浩院士肯定沒問題,他就是專門做湮滅力場的研究,這方面沒有人趕得上他。」

「時間問題吧。」

「他們的最初設計已經完成,王院士好像很有信心,我覺得應該有一點發現了吧?」

「很快就知道了。」

他們說著已經走到了研究中心的大門。

王浩正等在那裡。

周老師和李明遠一起過去握手,他們熱情的寒暄了幾句,就被招待進了研究中心。

一群人才剛走進去,周老師就忍不住問道,「王院士,研究怎麼樣了?有發現嗎?」

王浩很澹定的點頭,「已經收尾了。」

「……」

「……」

王浩的語氣很輕巧,似乎滿不在意的樣子,卻讓周老師和李明遠呆愣在原地。

周老師還以為聽錯了,「什麼,收尾?」

「對啊。」

王浩道,「上次我們進行了四次實驗,已經確定製造出了強湮滅力場,最內層強度3.3倍。」

「這個強度已經足夠了。」

「我們正在根據實驗數據,來反推其原理,並做一些研究性質的實驗,但都和理論無關,實驗本身已經完成了。」

周老師和李明遠再次沉默了。

他們剛才還在討論是否能研究出來,結果研究已經完成了?

這是什麼速度?

王浩有些疑惑的看向李明遠,「有什麼奇怪嗎?李總,你上次來的時候,我不是已經說了,研究已經快完成了?」

「……」

李明遠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雖然王浩確實是說過類似的話,但他了解的進度是,設備還在製造過程中,實驗自然還沒有開始。

實驗開始,也只是研究的開始吧?

結果直接完成了?

他不由得看向許宏偉,周老師也看向許宏偉。

許宏偉左右看看,尷尬一笑道,「周老師,我剛才都說了,只是時間問題,要相信王院士。」

「看吧?」

「這就是王院士做研究的速度!」

……

研究速度確實太驚人,讓其他人都感覺不可思議。

但是,成功總是好消息。

何毅給周老師和李明遠做了數據報告,還拿出一份詳細的設計方案書,就當做是實驗成果了。

周老師認真的接過報告書。

之後王浩也沒有再談新研究,實驗成果報告書都送出去了,空艦系列飛行器研究組可以根據報告書,製造出磁場發生設備就可以了。

至於怎麼使用,就是飛行器團隊的工作了。

王浩則是說起了雷達研究所的項目,「李總,我上次和你說了,雷達研究所的沉會明教授,他正在走一階電波的研究。」

「你們應該多關注一下。」

「我們的新成果,再有了一階電波雷達,空艦飛行器就會很完善……」

他連續強調了好半天。

周老師不由得看向李明遠,眼神里還帶著疑惑,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什麼雷達研究所的事情。

李明遠頓時有些尷尬。

他當然很重視王浩的話,可王浩的研究還沒有完成,他的判斷是研究最少幾個月、一年才能出結果,自然也就沒有及時關注到雷達研究所。

李明遠乾脆扯了個謊,他說道,「我一直在關注。集團方面肯定給沉會明教授的研究足夠的支持!」

「不管是經費,還是人才!」

「全力支持,爭取讓研究更快完成……」

王浩這才點點頭。

他招待了李明遠和周老師一行人,但到下午的時候,就乘車去了湮滅力場實驗組。

他的工作實在太忙了。

湮滅力場實驗基地已經在準備重大實驗。

FCW-041的毫米級顆粒性材料已經製造完成,東工精密的研究所把材料運到了西海市,再由軍方機構接手送到實驗基地。

FCW-041,進行直流反重力實驗,製造出的反重力場強度達到6.23%。

FCW-041的毫米級顆粒性材料,以同樣的布局方式進行實驗,研究組希望能看到數據強度超過15%。

王浩則是希望看到更高的數據。

很快。

實驗開始。

這個實驗沒有什麼難度可言,就只是以毫米級顆粒性材料布局做同樣的實驗。

當實驗正式開始以後,所有人都仔細盯著反重力場強度的數值,電腦螢幕上的數值不斷在跳轉變化。

「6.78%……」

「7.12%、8.56%、9.31%……」

向乾生忍不住激動的喊道,,「還在升高、還在升高!」

湯建軍也仔細盯著數據。

「11.95%、13.01%……」

「14.30%……」

「15.12%……」

當數據超過15%的時候,跳轉的速度明顯變慢了,每一次跳轉只上升百分之零點零幾。

幾次跳轉後,數值變化都不大。

最終數值鎖定在『15.34%』上,再變化也只是『0.01%到0.02%』區間內。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著螢幕,確定數值不再變動以後,頓時忍不住歡呼出聲,「超過15%了!」

「達到預期了!」

「成功了!」

王浩則用力抿著嘴,不知道該高興還是失落。

他希望看到更高的數值,結果數值比預期高一點兒點兒,實驗能夠達成目標,當然值得高興,但最後的數字其實也是很尷尬的。

高壓混合材料製造的反重力場強度接近18%,以此進行螺旋磁場壓縮製造出來的F射線強度自然會高一些。

15%,也只達到了『替代』的臨界線。

以FCW-041的毫米級顆粒性材料,替代高壓混合材料製造F射線,強度比不上原來的F射線,只是安全性有了提升。

這個結果不好不壞。

金屬材料替代高壓材料,自然就有了很多優點,但強度下降也是肯定的,若是以此為基礎研究可控核聚變,也只是剛剛達到門檻而已。

其他人的看法就截然相反了。

廖建國、湯建軍全都非常興奮,廖建國興奮的原因是,他們終於可以用金屬材料替代高壓混合材料。

這會讓F射線製造更容易。

他們可以製造幾台F射線發生裝置,分別做不同的研究。

湯建軍則是想到了可控核聚變技術,以金屬材料替代高壓混合材料,相關的技術就可以作為核聚變反應的容器。

那麼,核聚變研究豈不就能開始了?

他滿是期待的看向王浩。

王浩沒有注意到湯建軍,而是在思考一個問題,「是否要開啟微米級顆粒性材料的研究?」

之前他已經有了想法。

但是研究相對有些複雜,是屬於納微材料以及精工的領域,做研究就等於跨入新的領域。

「還是和楊院士討論一下吧?」

「他是精工專家……」

「還有夏教授,也一起討論一下,肯定要找幾個納微材料的頂尖專家。」

「如果能完成這個研究,不止是F射線發生裝置,金屬超導相關湮滅力場技術,都肯定能大大的提升。」

「還是很重要的……」

……

當王浩正在思考顆粒性材料問題時,國內和阿邁瑞肯方面已經有了在一階材料上的接觸。

這不是阿邁瑞肯想購買材料,而是他們希望未來能以低幾倍、幾十倍的價格得到一階材料。

他們甚至提出讓湮滅科技公司,到阿邁瑞肯建造一座工廠。

這當然直接被否定。

國內負責和阿邁瑞肯接觸的代表是杜老師,他對於阿邁瑞肯方面提出的要求根本不想理會,也只是出於禮貌性質的接見、談一下而已。

在要求連續被否定以後,阿邁瑞肯的代表拜爾頓也終於說出了交易籌碼--禁售清單。

拜爾頓有些高傲的說道,「我們可以適當放鬆管制。」

「瓦爾森協定當然可以很嚴格,但也可以很寬鬆,這取決於我們商談的結果……」

「想必,你們也想買到一些高技術產品吧?」

「很多領域,都可以商量……」

「……」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