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5、讀者老子的扁擔藤隨筆書評

作為作者,我得說有這樣的讀者是幸事,不亞於剛喝的小酒般舒暢

~~~~~~~

諸位書友好

本來說是周末更,但周末有事。拖到今日,是食言而肥了。量了下體重果然又胖了三斤。當知古人誠不欺我。

這個之所以單獨開貼寫短篇就是一些小的隨筆。

浮世繪那篇連載,從標題就能看得出。寫的是眾生相,主要是分析人物。下文和那個主題不統一,就單獨發了。

前些日子看一直在討論女主的這個問題。不少人都表示,文筆很好啊,但為什麼是後宮啊這樣的問題。

在此說一些我的臆測,若有不對,請方家斧正。

那麼為什麼要寫那麼多女性角色要開後宮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白本書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文字是意識的載體,不明白書的主旨,是沒有辦法進行分析的。

《草根石布衣》這本書,本質上是一本世情小說。什麼是世情小說呢?就是講述世事變遷,人情世故的。這種題材的在明清很是盛行。代表作肯定都聽過。《紅樓夢》《金瓶梅》這樣的。而今人也不乏同思路的作品,同樣是以反映社會現實為主。相比於古人的多寫士族生活而言,今人的則更多的深入市井之中。從民國開始至今,也有很多耳熟能詳的作品。老舍先生,魯迅先生的作品都是這種類型。改革開放之後又有諸如什麼傷痕啊什麼的,也是一脈相承。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作者要讓主角從最底層開始走起。先是勞力者,再一步步往上,直到現在勉強算是上流社會。只有各個階層都接觸到了,才能全方位的描寫百樣人生。

那麼為了描寫各種環境,階層的人群,必然會以一個人物為代表去描繪。這個代表人物也必然會和主角有大量的交流,占據大量的篇幅。既然如此,那麼這種代表人物就非女性不可了。主角在書中擔任的是教育者的地位,而代表人物則是受教者的姿態。主動和被動的關係間如果都是男性就會有很奇詭的感覺不妨設想一下把耿海燕,趙倩,洪巧雲,還有紀如棠都替換成男性角色的場景,想來就更沒有什麼人氣了。

再者

小說故事的發展來自於矛盾,來自於對立,衝突。自初中語文老師就在強調「文似看山不喜平」。討厭多女主的一部分是出於對合理性的質疑,也有一部分,其實就是覺得不爽罷了。

因為男性角色,尤其是反面男性角色的缺失,自然代表著衝突的減少。隨之而來的就是慢熱,不爽這樣的直觀感受。

記得有作者說過寫白文,必須三章一個衝突,七章一個小**,二十章內要有大**引起變化。只有這樣的組合拳,才能吸引讀者。

而本書並沒有延續這種成功經驗。這種方式固然可以帶來商業上的成功,但對於讀者來說並不會得到什麼真實的益處。頂多隨著主角意淫一番,發泄一下情緒而已。隨之而來的是無盡的空虛。生活還是一籌莫展。和遇煩心事然後酗酒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這種看似寫文,實則發泄情緒的行文方法不過是勾動讀者七情而已。恨不得一卷就省長,兩三卷就國家層面,四五卷就與美帝博弈掌握世界經濟命脈了。對於人物的刻畫,完全沒有幫助。因為地圖換的太快,大量的篇幅都用在了對抗上,又哪有精力兼顧對於人物的描寫,尤其是對人物心路歷程,思維改變的描寫?

綜上所述。女性角色的泛濫,是為了緩和衝突,減緩故事發展以達到有足夠篇幅去充實角色的作用。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