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任務之後,如果沒有足夠的燃油返回艦隊,就飛到腳島東邊迫降,然後耐心的等待救援。都給我記住,你們才是帝國海軍最為寶貴的財富,你們每一個人都是不可替代的……」

坐進機艙,劉向真的訓誡依然在朱華聖的耳邊迴蕩。

為了鼓舞士氣,或許是覺得應該在艦載航空兵首戰之前說點什麼,劉向真才用艦隊廣播向所有飛行員喊話。

艦隊廣播使用高頻電台,工作距離才幾十千米,不會讓艦隊暴露行蹤。

朱華聖很奇怪,因為在他的印象當中,劉向真不是那種話多的人。

大家對他的評價是:人狠話不多。

當然,在坐進機艙的那一刻,朱華聖就把這些雜念拋到九霄雲外,恢復了一名大隊長應有的本色。

他是第一艦載航空兵聯隊第二大隊大隊長,而另外一個大隊長是申普。

很快,朱華聖就完成了起飛前的準備工作,然後在地勤人員協助下啟動了引擎,進入到熱車階段。

他駕駛的是一架「飛魚」魚雷攻擊機。

其實,不管是帝國海軍,還是狹夷海軍與紐蘭海軍,艦載航空兵的指揮官,飛的幾乎都是魚雷機。

這也沒啥好奇怪的。

雖然魚雷機最笨重,速度也最慢,但是機艙的空間最大,而且一般是三座,有一個機組成員專門負責導航、投彈與發報。

多一個人,能夠極大的減輕指揮官的負擔。

此外,魚雷機一般擁有同時代艦載機中最遠的航程。

如果掛的不是魚雷或者炸彈,而是副油箱,魚雷機能飛行一千多千米,因此最適合執行指揮任務。

在以往的訓練當中,大隊長的座機一般都掛副油箱。

只是這次,掛的是航空魚雷。

不是不需要朱華聖指揮,而是不用像演習那樣,在完成攻擊之後,還得留下來等裁判組做出評判。

其實,這也是朱華聖面對的一次考驗。

不要忘了,他學的航空偵察,並非專業飛行員,而且是在三十歲左右才開始接觸與學習飛行。

要說飛行能力,朱華聖肯定不如後起之秀。

當然,他擁有後起之秀沒有的大局觀,全面的戰術思想,以及比所有年輕一代飛行員都要豐富的經驗。

其實,這也是帝國海軍航空兵的一大特色。

從大隊長往下,只要駕駛艦載機執行作戰任務的指揮官,無一例外的,全是三十五歲以上的「老年」軍官。在小隊長的這個級別,幾乎全都是三十歲左右的「中年」軍官,二十五歲左右的是基層飛行員。

只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並不是海軍刻意為之,而是受客觀因素影響。

不要忘了,在大戰結束後的二十年里,別說大規模戰爭,連衝突都沒幾場,基本上處於馬放南山、刀劍入庫的狀態,結果就是眾多有才能的軍人得不到表現機會,晉升的難度跟登天差不多。

別說普通官兵,白止戰與劉向真摸爬滾打了二十年,也就從上尉混到上校。

隨著戰火重新點燃,軍人的機會來了!

很快,五分鐘熱車時間就過去了。

因為有彈射器,所以首先起飛的是最笨重的魚雷攻擊機,接下來是俯衝轟炸機,最後才是戰鬥機。

關鍵還有,戰鬥機不用彈射。

只要航母的航速達到三十節,而且沒順風航行,「颱風」戰鬥機就能靠自身動力從甲板上飛起來。

主要是彈射器的可靠性不高,維護周期與使用壽命都不算長。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之下,就得儘量少用彈射器。

地勤人員把朱華聖的座機推到了彈射點上,掛上了牽引繩索,起飛引導員隨後就朝朱華聖豎起大拇指。

這是一切就緒,允許起飛的手語。

朱華聖沒有急,也不用著急,因為他的僚機剛被拖上彈射點,地勤人員還在為其固定拖拽牽引繩。

又檢查了一遍儀表,朱華聖才朝起飛引導員打出就緒的手語。

隨後,起飛引導員左蹲弓步,右手繞到了背後,左手向艦首方向伸指,做了一個開槍的動作。

這就是「走你」的標準動作。

當然,如果在右側,就左右對調,即引導員必須面對飛行員,並且得指向艦首,也就是出擊方向。

隨著剎車鬆開,「飛魚」被彈了出去。

十多秒鐘之後,朱華聖的駕駛的「飛魚」還在爬升,他的僚機也已經升空。

在接下來的十五分鐘內,飛行甲板上的十二架「飛魚」,十四架「黃蜂」與十二架「颱風」都將升空。

幾千米外,「龍江」號上的艦載機也在陸續起飛。

按照帝國海軍艦載航空兵的規矩,也就是常說的「誰發現誰攻擊」的交戰原則,第一輪攻擊行動由第一艦載航空兵聯隊充當主力,由第二大隊的大隊長負責戰鬥指揮,第一大隊只負責協助。

為了保險起見,第一大隊大隊長申普少校將留在航母上。

受到兵力限制,第二輪攻擊肯定得由第二艦載航空兵聯隊打主力,同樣是由一位大隊長負責戰鬥指揮。

如此一來,只有發起第三輪攻擊,才輪到申普上陣。

以目前的情況,也就是時間來看,基本上沒有發起第三輪攻擊的可能,能夠在天黑前發起兩輪攻擊就很不錯了。

十多分鐘之後,朱華聖率領第二大隊的艦載機率先向東飛行。

很快,第一大隊的機群追了上來。仍然是十二架戰鬥機,只是俯衝轟炸機少了四架,魚雷攻擊機多了兩架。

又過了幾分鐘,朱華聖他們那飛到了第二航空特混艦隊上空。

由「橫江」號與「嶺河」號出動的八架戰鬥機,三十二架俯衝轟炸機與三十六架魚雷攻擊機已經集結完畢。

機群沒有留下等待,而是以較慢的速度在向東飛行,以此節約寶貴的燃油。

在以往的演習當中,經常這麼干,也就是在飛行途中匯合與編隊,再一同對敵艦隊發起攻擊。

只是,在實戰中是否行得通,那就另當別論了。

因為需要承擔艦隊防空任務,所以第二艦載航空兵聯隊沒出動多少戰鬥機。

如果從轟炸機與攻擊機的數量看,充當主力的其實是第二艦載航空兵聯隊。

四艘航母,兩支艦載航空兵聯隊出動了三十二架戰鬥機,五十六架俯衝轟炸機與六十二架魚雷攻擊機,總共一百五十架。

只是,與機動艦隊一樣,特混群並沒有立即發起第二輪攻擊。

不是不想,而是辦不到!

在全甲板出擊之後,需要一個多小時才能完成機庫到甲板的周轉,再次以全甲板出擊的方式發起攻擊。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