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飛來的是六個中隊的四十八架魚雷機,然後是三個中隊的二十四架轟炸機。

沒啥好期盼的,還是「飛魚」跟「黃蜂」。

要說的話,也就是最新批次,換成了功率更大的發動機,提高了機體空間的利用率,並由此加大了載油量,只不過也抵消了新式發動機提升的功率,基本飛行性能沒太大變化,航程反而縮短了一些。

此外,「黃蜂」換上了13毫米軸向機槍。

最大變化是全都配備了無線電台,而且是最新型號,因此所有轟炸機與魚雷機都夠用來執行偵查任務。

這得歸功於生產企業的產能提升。

過去,因為需求量不大,所以機載無線電台的採購價格高得讓海軍沒辦法承受,也就只能配發給少數領隊長機與專用偵察機。在大戰爆發,戰爭動員開始後,首先被帝國當局接管的軍工企業中,就包括所有生產無線電設備的電子工廠,隨後就按照戰時標準,以配給方式進行生產。

產量上去,價格也就下來了。

進入配給狀態之後,談價格沒多大的意義,工廠按指標生產,完成了才能獲得酬勞,完不成就要受罰。

當然,也跟第一特混艦隊此次的任務有關。

因為遠離本土,沒法依靠岸基航空兵與海上巡邏機,所以要在廣袤的東望洋上,找到從南面來的常駐艦隊,需要足夠多的偵察機。如果有需要,甚至得讓所有的轟炸機與魚雷機去執行搜索偵查任務。

李雲翔考慮到了這一點,所在給第一艦載機聯隊分配作戰飛機的時候,強調要給所有轟炸機與魚雷機配備電台。

此外,還有少數戰鬥機也配備了電台。

多出十幾架魚雷機,並因此減少了幾架轟炸機,也跟此次的任務有關,即打擊對象是戰列艦。

雖然暫時還沒有艦載航空兵專門轟炸戰列艦的實戰經驗,但是根據戰前的摸索,魚雷比炸彈更加管用。特別是對付條約時代,那些加強了水平防護的戰列艦,常用的250千克航空穿甲彈的威力明顯不足。

其實,這也是「黃蜂」更換髮動機的關鍵原因。

前面批次的「黃蜂」就是因為發動機功率不夠,在掛上500千克航空炸彈之後,飛行品質會變得極為惡劣,才做出限制,只使用250千克炸彈,因此一直沒達到設計時提出的性能指標。

更換了發動機,這個問題才得到解決,也才達到了設計指標。

嚴格說來,現在的「黃蜂」才是真正的「黃蜂」。

之前的「黃蜂」因為掛不了500千克航空炸彈,攻擊力明顯不足,被飛行員戲稱為「大蜜蜂」。

可即便是500千克炸彈,在對付新式戰列艦的時候,依然很吃力。

那四艘「金鋼」都升格為快速戰列艦,而且在第二次現代化改造當中,根據作戰需求著重加強了水平防護。

其實,這也是向帝國海軍學習的結果。

上次大戰結束之後,帝國海軍率先讓戰列巡洋艦升格成為快速戰列艦,而且用來為航母護航。

在改造中,兩艘「北河」級與兩艘「魯河」級都著重加強了水平防護。

道理也很簡單,快速戰列艦在掩護航母的時候,挨炸的機率要比挨炮的機率大。

要說的話,這些改造來的快速戰列艦,已經演變成防空戰艦。

至於艦隊決戰,那是保留下來的十幾艘老式戰列艦的事,跟專職防空掩護的快速戰列艦無關。

狹夷海軍是照葫蘆畫瓢,對四艘「金鋼」級進行了改造。

在理論上,就算500千克航空穿甲彈,也無法保證能百分之百的擊穿「北河」級的水平裝甲。按帝國海軍做的測試,在重點防護區域,「北河」級完全能扛住從1500米高空投下來的500千克航空穿甲彈。

顯然,俯衝轟炸的投彈高度不會超過1500米,一般是在500米到1000米之間。

如果「金鋼」級的水平防護跟「北河」級相當,肯定能扛住500千克炸彈。

相反,即便是貨真價實的戰列艦,針對魚雷的水下防護也是嚴重不足。

在上次大戰結束後,準確說是在「華城條約」生效之後,幾個海軍強國拿必須拆除或者報廢的在建戰艦進行了實彈測試。

最奢侈的就是帝國海軍。

當時,帝國海軍把四艘已經完成艦體建造,按照條約規定得報廢的「龍興」級戰列艦全都充作了靶艦!

只是測試,就前前後後的搞了好幾年。

測試結果?

至今都是頭號機密。

對白止戰來說,那不是機密。

白止戰親自參加過兩艘「龍興」級靶艦的測試,而且測驗的就是不同種類的航空炸彈與航空魚雷對戰列艦的殺傷力。

測試結果表明,魚雷對戰列艦的威脅幾乎是致命的!

此外,上次大戰前的防魚雷設計本身就存有問題,可以說連基本方法都搞錯了,防護效果非常的糟糕。即便是「龍興」級這種最強大的前條約型戰列艦,只需要一側被三條戰雷頭的裝藥量為150千克的魚雷擊中,就會徹底喪失戰鬥力,甚至有可能戰沉。如果把戰雷頭的裝藥量提高到300千克,一條就能夠讓戰列艦癱瘓。關鍵是,這還只是按照傳統的雷擊戰術做的測試。

魚雷的命中部位在戰艦側舷,艦體得到防魚雷隔艙保護。

這一系列測試,讓帝國海軍確定了航空魚雷的標準,也就是寧願犧牲航程,也要保證戰雷頭的裝藥量達到150千克。

此外,帝國海軍航空兵更重視魚雷機,跟測試中的一個意外發現有關。

在一次測試中,一條魚雷因為搞錯了定深,打中靶艦下方的平台,一個起到支撐作用的金屬框架,在艦體下方引爆。

魚雷在戰艦的艦底下方引爆,也就是避開了防魚雷隔艙,就算沒直接命中艦體,而是在艦體外面引爆,造成的傷害反到比直接擊中側舷大得多,只是控制的難度很大,需要研製非觸碰類的引信。

直到目前,磁近炸引信都還沒有研製成功,幾種試製品的可靠性都不太高。

當然,這些都是題外話。

用了將近一個小時,七十二架艦載機才降落到了航母上,還有很多只能擺在飛行甲板的前端。

這個時候,戰鬥機到了。

四個中隊,總共有三十六架,其中多出的四架是備用機。

「周涌濤,那是『颱風』嗎?」

「不太像。」

「這就好,我還懷疑看錯了。」

說著,白止戰才放下望遠鏡。

他已經舉著望遠鏡看了許久,就是發現那些戰鬥機的外形不太對,不然也不會詢問站在旁邊的周涌濤。

顯然,趙禹沒亂說,李雲翔也沒騙人。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