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老大,你看到了嗎?」

聽到后座導航員的提醒,申普還使勁的揉了揉眼睛。

沒錯,那就是一艘航母!

這個驚喜,來得也太突然了,申普都還沒有做好思想準備呢。

從甲板的大小,準確說是艦島跟甲板的比例來判斷,那是一艘「約克」級,而不是更大的「列克」級。

不過,這也足夠了。

航母就在前方,距離還不到10千米。

大概是發現了從低空逼近的攻擊機群,所以航母正快速轉向,試圖讓側舷的高射炮派上用場。

讓申普倍感驚訝的地方,其實是附近不但沒有護航戰艦,連防空戰鬥機都沒有。

航母就在那裡,與攻擊機群之間沒有任何的阻擋。

最近的戰艦在航母前方,隔著數千米。戰艦上的高射炮正在猛烈開火,看上去像是一艘重巡洋艦。

紐蘭艦隊的防空戰鬥機去哪裡了?

前方,也就是西北方向上有什麼,是第21特混艦隊的攻擊機群,還是來自其他分隊的水上飛機?

「申老大!?」

「招呼其他人,第4聯隊的跟著我上,第3聯隊的繼續向前搜索。」

「是!」

在導航員開始呼叫聯隊里的其他中隊長的時候,申普已經壓下操縱杆,把飛行高度進一步降低到了100米以下。

後面,兩個中隊的「黃蜂」在接到命令後,已經向兩側散開,同時向高空飛去。

必須承認,周涌濤安排的戰術很管用。

在收到了「龍興」號發出的電報,懷疑紐蘭戰艦上有炮瞄雷達的消息之後,周涌濤專門告訴申普等飛行員,紐蘭海軍肯定已經裝備了防空搜索雷達,能夠在很遠的距離上發現來襲敵機。

理由就是,炮瞄雷達的研製難度超過對空搜索雷達。

為此,周涌濤在安排戰術的時候,格外強調了一點。

到達預定海域,準確說是離預定海域大概150千米,把飛行高度降低到500米以下,最好能控制在300米以下,由低空飛行性能更好的「飛魚」在前面帶路,「黃蜂」機群則滯後20到30千米。

只有低空飛行才能避開雷達。

在理論上,防空搜索雷達對在低空飛行的飛機,探測距離不超過50千米。要是天氣不太好,甚至連40千米都達不到。

如果把飛行高度降到300米以下,甚至在進入目視範圍前都不會被雷達探測到。

主要就是,海浪反射產生的干擾會掩蓋戰機反射的信號,因此防空搜索雷達很難發現低空飛行的敵機。

其實,這些早就得到了證實。

只要保持在超低空飛行,就有很大把握突破敵艦隊的防空網。

當然,這對護航作戰提出了挑戰。

按照新的戰術安排,戰鬥機也在後面,跟「黃蜂」一起飛行。

只有在突前的「飛魚」在發現了敵機,發出召喚後,護航戰鬥機才能前出。

由此產生的問題是,如果戰鬥機的性能不夠好,尤其是速度,突前的「飛魚」機群就會遭到防空戰鬥機的屠戮。

在「哮天」服役後,才能夠採用這種護航戰術。

總而言之,在逼近第16特混艦隊的時候,第41特混艦隊的機群都在低空飛行。

「飛魚」機群突前,不止是因為「飛魚」低空性能更好,還因為「飛魚」的速度本來就最慢。

因為「黃蜂」機群還沒有追上來,其實是還沒有爬升到理想高度,加上需要花點時間完成投雷的準備工作,主要是導航員坐在後面的機槍手位置上,不是中間的位置,所以在逼近那艘「約克」級航母后,準確說是在逼近之前,申普就率領機群來了個九十度轉向,朝航母前方繞了過去。

這麼做也起到了吸引防空火力的作用。

面對來襲敵機,任何一艘戰艦的高射炮炮手都會首先對付魚雷機。

一時之間,紐蘭航母上面的一百多門高射炮全都瞄準了在低空徘徊的「飛魚」機群。

只是,距離超過了5000米,小口徑高射炮基本上都是擺設,大口徑高射炮對付近距離敵機的效率並不高。

要說,在40毫米機關炮與5英寸高射炮之間,有幾千米的火力空白區。

這也是帝國海軍開始為戰艦安裝中等口徑速射炮的關鍵原因。

因為在航母的西北方向上有一艘重巡洋艦,所以「飛魚」機群飛到中途又轉了回來,並且在轉向之後重新編隊。

巡航階段,8架「飛魚」以縱隊飛行。

到了攻擊階段,得轉變為雁型隊,也就是在橫向上也要拉開距離,以便在投雷的時候不受前方魚雷機干擾。

這個時候,一個「黃蜂」中隊已經完成了爬升,進入到衝刺階段。

「申老大,毒刺已經到了!」導航員提醒了申普。

「大家跟我上。」

用不著做太多吩咐,飛行員全是老鳥,而且高空那些「黃蜂」再顯眼不過,抬頭就能夠看到。

最先殺上去的,其實是護航的「哮天」戰鬥機。

因為附近沒有敵機,至少申普沒看到,所以「哮天」戰鬥機都朝航母撲了上去,用機槍掃射飛行甲板兩側的高射炮炮位。

結果,那艘「約克」級航母的高射炮全都瞄準了「哮天」戰鬥機。

或許,高射炮的炮手把戰鬥機誤認為成俯衝轟炸機。

沒啥好奇怪的,「哮天」在很多時候被當成俯衝轟炸機使用,而且俯衝投彈的性能非常不錯。

關鍵,那些戰鬥機的俯衝角度非常大。

為了擴大掃射覆蓋範圍,戰鬥機會把俯衝角度控制在45度以內,而轟炸機投彈的俯衝角度在70度以上。

高射炮的炮手,就是通過敵機的俯衝角度來判斷敵機的性質。

速度?

沒有炮手能夠準確目測出敵機的飛行速度。

至於外形,那就更不靠譜了。

隔著幾千米的距離,看到的飛機其實只是一個影子。

就算用望遠鏡觀察,也很難從外形辨認飛機的型號。

正是如此,申普率領的「飛魚」機群毫無阻攔的進入到投雷航線,8架「飛魚」依次投下了魚雷。

高空,8架「黃蜂」分成了兩個四機編隊,分別從航母的左後側與右後側進入。

在理論上,俯衝轟炸機沿戰艦的縱軸方向進入,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命中率,但是戰艦會轉向規避,所以轟炸機的進入航線會跟戰艦的縱軸,準確說是航向有一個夾角,一般是在三十度左右。

在俯衝轟炸機到來之後,紐蘭航母才開始進行機動規避。

要說,轟炸機在俯衝時發出的尖嘯聲,是最明顯的特徵,至少「哮天」在俯衝的時候沒有那樣的氣場。

可惜的是,這完全是徒勞的掙扎。

被魚雷機與轟炸機夾擊,不管怎麼機動都沒用,因為就算避開了所有炸彈,也會被魚雷擊中。

那艘航母,肯定完蛋了!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