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彈絕對是個好東西。

在用上火箭彈之前,不管是「哮天」,還是「朱雀」或者「霹靂」,執行對地打擊任務的時候,總有那麼一點點遺憾。

用飛行員的話來說,就是掛的炸彈不夠多!

往往在遇到重要目標的時候,才發現炸彈已經沒了。

此外,大口徑機槍能對付的目標比較有限,並不能完全取代炸彈。

在裝備火箭彈之前,就有飛行員提議,把「哮天」機翼內側的航空機槍換成20毫米機關炮,以增強對地打擊火力。

雖然在技術上沒有任何難度,但是出於後勤保障方面的考慮,沒有這麼做。

此外就是,20毫米機關炮在空戰中基本沒有價值。

早在去年,帝國海軍就拿繳獲的零戰做了測試,結果發現這種戰鬥機上的2門20毫米機關炮純粹是擺設,不但射速慢,還因為採用的短炮管,導致初速低,在空戰當中幾乎沒法使用。

有趣的是,因為20毫米機關炮太重,所以狹夷海軍沒為零戰配備大口徑機槍,使用的中等口徑航空機槍。

此外,機關炮的備彈量少得可憐,最多能打幾個短點射。

這就是零戰火力嚴重不足的根源所在。

雖然「哮天」比零戰重得多,也結實得多,可以使用長炮管提高初速,還能提高機關炮的備彈量,但是必然導致戰鬥機增重,也會對配套武器產生影響,綜合價值反到不明顯,或者說得不償失。

其實,只是增加一種不同口徑的機載武器,瞄準的時候就會有大麻煩。

原因也很簡單,20毫米機關炮與13毫米航空機槍的彈道是截然不同,根本就無法同時使用。

這意味著,在戰鬥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武器,並且用開關切換。

對經驗豐富的老鳥來說,問題還不大。可是在菜鳥手裡,這就是天大的問題了。

沒法瞄準,或者打不中,威力再大的武器都是擺設。

為了增強艦載機的對地打擊能力,特別是持續作戰能力,海軍航空兵的勤務人員想了很多的辦法。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機翼下設置一些專門用來掛載小型炸彈的掛點。

至於小型炸彈,那就太多了,從15千克到150千克幾乎是應有盡有,還可以說是物美價廉。

使用得最多的,也就50千克與100千克兩種。

所有的「哮天」戰鬥機,在兩側機翼下各有6個外掛點,理論上最多能掛12枚150千克小炸彈。如果用串聯掛架,最多可以掛24枚50千克級小炸彈。只是通常情況下,為了降低起飛重量與提高可操控性,特別是在使用機腹掛點掛載副油箱或者大炸彈的時候,得把翼下掛載的重質量控制在500千克以內。

此外,新批次「哮天」的翼下掛點增加到了16個,只是外掛總量沒有變。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帝國海軍從陸軍那裡獲得了一批火箭彈,還發現用在戰術飛機上的效果非常理想。

在攻打塞島的最後階段,海軍航空兵就對火箭彈進行了實戰測試,不管是實測結果,還是飛行員反饋,都非常理想。

塞島戰役還沒結束,海軍就給軍火廠下了訂單,此後還採購了一條生產線。

至於火箭彈的用途,不止是用於對地打擊。

到大戰的後期,大口徑火箭彈還是對付小型戰艦的利器,而且在對付大型戰艦的時候也有不錯的效果。

要說的話,火箭彈最突出的優勢,其實是大幅度降低了對地與對海打擊的難度。

簡單的說,並不需要讓飛行員接受嚴格的俯衝投彈訓練,可以採用掃射的攻擊戰術來使用火箭彈!

因為操作與使用難度大幅度降低,所以應用範圍非常的廣泛。

現在,火箭彈依然主要用在戰鬥機上,讓戰鬥機獲得了航空機槍之外,更加犀利的對地打擊手段。

至少在遇到碉堡之類堅固目標的時候,戰鬥機的飛行員不會束手無策。

此外,與使用航空炸彈相比,火箭彈的命中率明顯要高得多。

關鍵還有,火箭彈同樣可以用於空戰,還特別適合對付轟炸機之類的大型目標,因此掛在火箭彈之後依然能夠執行對空任務。

良好的多用途性能,是火箭彈廣受歡迎的關鍵所在。

第二波攻擊依然很順利。

在9點30分左右,收到第二波機群指揮官的報告之後,周涌濤再次請示,也就是要不要為第三波攻擊做準備。

這個時候,第一波機群已經回到艦隊上空,幾十架艦載機正陸續降落。

按照報告,只損失了7架艦載機,其中3架在返航途中墜毀,還有幾架被擊傷,很有可能會報廢。

算上留下來沒有出動的,能在11點左右組織大概80架艦載機發起第三波攻擊。

當然,肯定得立即著手準備。

原因也很簡單,第二波機群肯定會在11點半之前返回,因此得讓第三波機群在此之前出發,不然就要把出動時間推遲到12點30分之後,等於要延遲一個小時,也就給了敵人更多的準備時間。

對於周涌濤的提議,白止戰沒有反對。

雖然擔心遭到攻擊,特別是偷襲,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異常現象,白止戰只能相信,紐蘭艦隊沒有趕過來。

是欺騙生效了?

還是因為只有2艘小型航母,所以不敢來決戰?

也許,真是欺騙發揮了作用。

根據偵察機的報告,在發起攻擊之前,中轉島上的紐蘭軍隊並沒做好準備,甚至沒有在天亮前安排戰鬥機升空。

關鍵還有,部署在中轉島上的重型轟炸機,全都整齊的擺放在機場上!

哪怕只是提高警戒,這些轟炸機也應該在天亮之前做好升空準備,去搜尋有可能出現的梁夏艦隊。

所有的跡象都表明,紐蘭海軍沒料到會在今天遭到攻擊。

當然,這一點其實並不需要感到奇怪。

理由就是,2支特混艦隊是以平均超過24節的航速航行了6天,比正常巡航速度高了三分之一。

如果是以18節的正常巡航速度航行,要在2天後,也就是6月30日才能到達中轉島的西北。

當然,中途還不能發生意外。

如果中途出了問題,那麼到達的時間還要推遲。

通常情況,有上百艘艦船的三支艦隊,而且是奔襲數千千米,在航行途中發生意外的機率非常大。

也就是說,紐蘭海軍或許認為要到30日才會遭到攻擊。

按此推測,在今天,也就是28日的清晨,梁夏艦隊還遠在2500千米之外,沒進入偵查搜尋範圍。

從這個角度看,紐蘭海軍很有可能把交戰時間設想為7月初,沒有做好在6月28日投入戰鬥的準備。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