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發拉底河三角洲,當地時間下午1點過。

在飛躍巴斯拉之前,哈桑控制「超級軍旗」攻擊機,把飛行高度降到了150米,躲避東邊那架艦載預警機。

早在幾年之前,伊拉克空軍就見證了預警機的巨大價值。

其實是「被」用來證明預警機的價值。

當時,與波伊國的戰爭進行到第二年,在獲得迢曼帝國全力支持,以及梁夏帝國的默許之後,伊拉克軍隊發動反擊,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在最後一次反擊行動當中,伊拉克空軍投入近300架作戰飛機,試圖通過一次大規模進攻,奪取波伊國的低地省,並逼迫波伊當局承認戰敗。

在這場決定兩伊戰爭最終結局的大會戰中,哈桑就駕駛戰鬥機在前線衝鋒陷陣。

可惜的是,美夢僅僅存在了3天。

戰役的第四天,準確說是第三天晚上,波伊空軍發起了絕地反擊,只用幾個小時就扭轉戰局。

次日清晨,在哈桑駕駛戰鬥機殺到的時候,已經決出了勝負。

其實,在最初4個小時,波伊空軍就通過突擊行動,摧毀了伊拉克空軍部署在巴斯拉郊外的防空陣地。

8個營的32套防空飛彈系統全部被摧毀!

此後,波伊空軍還在空戰中,擊落了50多架伊拉克戰鬥機,並宣稱沒在空戰當中損失一架戰機。

當然,這肯定是在吹牛。

哈桑所在中隊,就在當天的戰鬥當中擊落了一架波伊戰鬥機,而且很有可能是從紐蘭共和國進口的F-14A。

只是,沒人能否認,伊拉克空軍在當天遭受了慘敗。

輸掉這場空戰,直接導致伊拉克空軍喪失了戰場制空權,無法繼續為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支援。

在鏖戰數個月,傷亡數十萬官兵之後,伊拉克軍隊才不得不放棄攻占低地省的行動。

此後奮戰6年,伊拉克軍隊都沒能攻入低地省。

直到筋疲力盡,雙方才坐下談判。

哈桑早就知道,在那「黑色12小時」中,幫助波伊空軍取得勝利的,就是紐蘭共和國緊急援助的3架預警機。

全都是艦載預警機。

不是說艦載預警機更加先進,是恰好相反,即技術門檻更低,出口限制小得多,也更容易掌握與運作。

在整場空戰中,波伊空軍依靠預警機,掌握了伊拉克空軍的一舉一動。

說得難聽一點,伊拉克戰鬥機在升空之後不久,就被預警機發現,此後的動向更是一目了然。

依靠地面雷達的伊拉克空軍,始終都沒掌握戰場主動權。

敵暗我明,還能不敗嗎?

正是如此,在兩伊戰爭結束之前,伊拉克共軍就在全世界求購預警機。

雖然經過一番努力之後,終於在去年,通過迢曼帝國買到了由幾個西陸集團成員國聯合研製的大型預警機,但是這架耗費數十億馬克,性能指標也非常先進的預警機,在交付一年之後都沒有形成戰鬥力。

按照迢曼顧問所說,就是因為太先進,所以可靠性不高。

感情,那架預警機並不是用來打仗的武器,而是一個充門面的高科技玩意。

梁夏海軍預警機的性能,絕對不會差到哪裡去。

全球第一種艦載預警機就在梁夏海軍誕生,此後的幾十年里,梁夏海軍一直擁有最先進的艦載機。

紐蘭共和國賣給波伊國的艦載預警機,其實都是梁夏艦載預警機的山寨貨。

當然,在迢曼顧問的教導下,哈桑等伊拉克飛行員早就知道,現階段躲避預警機的最好辦法是超低空飛行。

在進入波沙灣上空之前,哈桑再一次降低飛行高度,還檢查了主要設備的狀態。

之前,為了避免過早的暴露攻擊意圖,哈桑在起飛之後,就跟在一隊飛往科威特城執行轟炸任務的「幻影」F1戰鬥機後面。在第一次降低飛行高度的時候,他才轉向脫離戰鬥機編隊。

不過,按照迢曼顧問提供的戰術,在海域上空飛行得把高度控制在50米以下。

梁夏海軍的艦載預警機,針對海面產生的鏡面干擾做了優化,對掠海飛行目標有很強的探測能力。

當然,這也是唯一需要飛行員注意的地方。

就在巴斯拉的東面,準確說在哈桑駕駛的這架「超級軍旗」上方10000米高空,有一架隸屬於中央戰區司令部的巡邏機,正在用對海搜索雷達,監視那艘一直在公海徘徊的梁夏護衛艦。

等下,巡邏機機將用數據鏈,把戰場信息發給哈桑駕駛的攻擊機。

正是如此,並不需要在發起攻擊之前,爬升到500米的高度,並且用火控雷達搜索那艘戰艦。

這樣,就更加不存在暴露的可能性了。

其實,也大幅度簡化了攻擊過程。

如果沒有巡邏機支持與協助,通常由2架「超級軍旗」協同作戰,其中一架專門負責導航與搜尋目標。

有巡邏機,那就不同了。

正是如此,這次由哈桑單獨執行任務。

要說的話,他的任務就是駕駛「超級軍旗」到達發起攻擊的海域,在收到巡邏機提供的目標信息之後,把掛載的反艦飛彈射出去。

關鍵就是那枚飛彈!

與「超級軍旗」一同從洛克國引進的「飛魚」反艦飛彈!

伊拉克空軍最想要的是「飛魚」飛彈,而且同樣是從洛克國進口的「幻影」F1戰鬥機也能使用這種飛彈,可是洛克國堅持捆綁銷售,不願意單獨出售飛彈,伊拉克空軍才不得不購買了一批「超級軍旗」攻擊機。

當然,「超級軍旗」也不是不無用處。

「幻影」F1是戰鬥機,採用低翼載氣動布局,沒辦法在貼近海面的高度以0.95馬赫的高亞音速飛行。「超級軍旗」本身就是攻擊機,翼載比戰鬥機高得多,因此低空飛行的穩定性也要好得多。

不過,重點依然是「飛魚」飛彈。

這是全球第一種具有貼海飛行能力的高亞音速反艦飛彈。

此外,也是迄今為止取得戰果最多的反艦飛彈。

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空軍的「飛魚」可以說大發神威,取得大量震驚世界的戰果。

只是,大部分都不值得炫耀。

除了擊沉幾艘波伊國的小型艦艇之外,最具有震撼性的一個戰果,就是誤傷了一艘梁夏海軍的護衛艦。

當然,梁夏帝國也因此大發雷霆,炸掉了幾座伊拉克的油田。

此外,被「飛魚」打中的全是沒有武裝的油輪。

按之前取得的戰果,「飛魚」對大型艦船的單發命中率高達80%。

現在,那艘梁夏護衛艦就是大型目標!

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只要被「飛魚」鎖定,哪怕是戰艦,也在劫難逃!

當初,那艘梁夏護衛艦在被「飛魚」鎖定之後,進行了機動規避,還釋放了干擾彈,最終仍然被飛彈命中。

至於讓飛彈鎖定護衛艦,哈桑同樣是信心十足。

「飛魚」飛彈先進之處,就是其攻擊方式。

發射之後,飛彈先按照規劃好的線路飛行,並且在預定海域啟動雷達搜索目標,再主動發起攻擊。

對護衛艦這類大型目標,雷達的探測與鎖定距離在20到30千米之間。

這個距離,並不比防空雷達對超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近多少。

關鍵還有,「飛魚」飛彈並不大,發射質量才670千克,反射的雷達信號強度遠低於戰鬥機。

在理論上,防空雷達對「飛魚」的探測距離也就在20到30千米之間。

正是如此,除非被預警機探測到,不然只是依靠自身的雷達,戰艦肯定無法及時發現逼近的「飛魚」飛彈。

只是,「飛魚」也並非完美無瑕。

除了戰鬥部不夠大,導致毀傷能力差之外,最大的問題,就是射程稍微短了點,通常只能夠達到40千米。

在現代化防空體系面前,40米的射程實在太近了。

梁夏海軍的區域防空飛彈擁有120千米的射程!

正是如此,才需要經驗豐富的哈桑來執行這次攻擊任務。

在哈桑想著這些的時候,信號指示燈亮了起來,已經收到由巡邏機發來的信息,那艘梁夏護衛艦並沒離開。

「超級軍旗」距離梁夏護衛艦已經不足50千米。

哈桑沒有多想,立即把收到的目標信息輸入了火控系統,而火控系統自動把相關信息寫入飛彈的控制系統。

關鍵,就看最後這一**作!

哈桑一直盯著導航螢幕上的讀數,在距離讀數變成「40」的時候,哈桑才猛的拉起了操縱杆,並同時推下油門。

其實,這個距離稍微近了點。

如果是在以往,哈桑會在距離目標50到45千米處拉起攻擊機,從而在離目標40千米之外發射飛彈。

哈桑把發射飛彈的距離縮短5到10千米,主要是目標情況不明。

由巡邏機提供的目標戰艦的位置信息,存在約10分鐘的時間差,而那艘梁夏護衛艦肯定不會在原地拋錨。

如果在朝東南方向航行,10分鐘能夠航行幾千米。

說是拉起,其實也就只是稍微提高了飛行高度。

高度讀數重新出現,準確說是在高度指針跳動了幾下的時候,哈桑就摁下了發射飛彈的按鈕。

其實,這是一個由洛克教官傳授的小技巧。

「飛魚」飛彈的最小發射高度為50米,「超級軍旗」高度表的最小讀數也是50米。

在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候,可以採用這個辦法來確定發射高度,而不是一定要等到高度表恢復正常工作。

用教官的話說,等到高度表恢復正常,飛行高度肯定遠遠超過50米。

攻擊機輕微震動了一下,隨後就急劇躥升。

所幸,哈桑的經驗十分豐富,在感覺到震動的時候,他就收了點油門,隨後控制攻擊機轉向。

沒有立即降低飛行高度,是因為在轉向的時候肯定會掉高度。

如果高度不夠,攻擊機就會墜海。

在確認攻擊機處於水平飛行狀態之後,哈桑才回頭看了一眼。

飛彈已經射了出去,正以幾乎貼著海面的高度向東飛去。

3分鐘後,也許只要2分30秒,這枚配備165千克重半穿甲戰鬥部的「飛魚」飛彈就能擊中那艘護衛艦。

不過,那已經跟哈桑沒有關係了。

出發之前,基地的司令官就明確告訴哈桑,如果他駕駛的戰機被擊落,而且不幸落到了敵人手裡,就必須咬定,攻擊的是一艘運載了危險物品的科威特貨輪,沒有瞄準那艘梁夏護衛艦。

哈桑早就想到,就算攻擊得手了,巴格達當局也不會承認是他的功勞。

也許要在幾年之後,才會給他一枚象徵榮譽的勳章。

當然,如果因此與梁夏帝國開戰,他會立即成為伊拉克民族英雄!

回過頭來,哈桑先愣了一下,其實就只有零點幾妙,接著就立即回頭,朝東邊的天空看過去。

他覺得是自己眼花,或者是太緊張產生的錯覺。

可惜的是,他既沒眼花,也沒有產生錯覺。

高空,兩道筆直的白煙俯衝而下,朝著哈桑駕駛的「超級軍旗」射來。

完了!

跟波伊空軍鏖戰了數年,且多次跟F-14A交手,還被擊落過2次,哈桑很清楚那兩道白煙代表著什麼。

哈桑根本沒有多想,立即握住並且用力拉起兩條大腿之間的彈射手柄。

這是他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使用戰鬥機彈射座椅。

…………

西波沙灣,「攀枝花」號飛彈護衛艦。

在大約5分鐘之前,那架「超級軍旗」進入波沙灣上空,朝這邊飛過來的時候,衛少龍就下令拉響了戰鬥警報。

其實,在上午趕到的預警機早就發現了那架伊拉克的攻擊機。

至於預警機為什麼要前出400多千米,還把飛行高度降低到5000米以下,衛少龍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就算飛行高度為4500米,「指-6C」對掠海敵機的探測距離也高達120千米。

這個探測能力,足夠及時發現迫近的威脅。

也就是在接到預警機的消息之後,衛少龍才發出了戰鬥警報,讓全艦300多名官兵進入戰鬥崗位。

只是,到底有沒有威脅,沒有人知道。

預警機只是探測到了那架攻擊機,沒有探測到攻擊機發射的飛彈,而且那架攻擊機已在開始轉向飛走。

不過,衛少龍沒有掉以輕心。

4年多前,也是在這片海域,「昭通」號被反艦飛彈擊中的時候,衛少龍就是該艦的航海長。

當時,他是親眼看到飛彈飛過來,並且擊中戰艦的艦體!

雖然在此之後,帝國海軍對伊拉克發起持續24小時的狂轟濫炸,但是並沒有讓殉國的30多名官兵起死回生。

也就是那一次,衛少龍清楚的認識到。

在戰場上,任何疏忽大意都要用鮮血與生命來補償!

為此,他發誓,這輩子絕不犯這樣的錯誤!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