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點,拉夫哈附近的陸戰隊進攻集結陣地。

「左,靠左邊,再左邊一點,好!」

隨著「哐當」一聲,在駕駛員付小兵的指揮下,操控吊車的沙烏地皇家陸軍的士兵把整裝式外掛油箱,其實就是一個容積為1立方米的大油桶,穩穩放在落ZT-99AL車體尾部的平台上。

隨後,付小兵跑過去檢查了一番,還順帶接上輸油管道。

這類事情,原本應該由後勤保障人員完成。只是有幾個營昨天晚上才趕到,很多坦克戰車需要檢修與維護,後勤保障部隊的官兵根本忙不過來。實在沒辦法,劉尊山才讓守衛營地的沙烏地官兵參與後勤保障工作。

這些沙烏地士兵全是巴鐵人,從巴鐵招聘的僱傭兵,其中一些是巴鐵軍人。

在沙烏地皇家軍隊,幾乎所有將領與高級軍官都是王室成員,或者跟王室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基層軍官與技術士官,大部分是沙烏地本國公民;而最底層的士兵,特別是各種危險崗位,則主要是僱傭兵。

因為有相同的信仰,在生活習俗等方面也比較相似,而且特別能吃苦,所以巴鐵的士兵在沙烏地很受歡迎。

當然,雙方的關係肯定沒有這麼簡單。

沙烏地一直是巴鐵的「金主」。

雖然巴鐵主要靠跟梁夏帝國結盟,來對抗實力強大的梵羅國,但是在連續遭遇兩次慘敗之後,巴鐵高層早已放下了幻想,知道跟梁夏帝國的關係只是國家戰略安全的基礎,不是說隨便遇到什麼情況都必須靠梁夏帝國出面。

要往根本上講,維護國家利益依然需要靠自己。

只是,巴鐵並不是富得流油的產油國。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巴鐵當局一直非常重視跟用有共同信仰的穆阿國家的關係,特別是波沙灣南岸產油國。

兩伊戰爭期間,巴鐵還為伊拉克提供支持,包括通過秘密渠道向伊拉克出售了大批武器彈藥。

當然,買單的是沙烏地等產油國。

沙烏地等產油國也非常重視跟巴鐵的關係。一是巴鐵有2億多人,是穆阿國家中的人口大國。二是巴鐵跟梵羅國打過兩次大規模戰爭,實戰經驗很豐富,有一大批素質出眾的軍事人才。三是巴鐵與梁夏帝國關係特殊,更加容易獲得梁夏帝國提供的支援,比如在第一時間獲得先進武器。

總而言之,巴鐵與沙烏地等產油國是相互依靠。

為此,沙烏地等產油國每年要向巴鐵提供數十億金元的無償援助,幫助巴鐵推進國防現代化。

做為回報,巴鐵允許本國公民去沙烏地等產油國服兵役。

其實,巴鐵還是梁夏帝國與穆阿國家,特別是沙烏地等產油國之間的橋樑。

在戰後的幾十年里,梁夏帝國在新月地區一直擁有巨大的影響力,那怕在波伊戰爭之後都沒遭到削弱,依靠的就是巴鐵跟沙烏地等穆阿國家的關係,以即通過巴鐵跟沙烏地等國建立的戰略互信。

要說的話,戰略層面的互信,具有無法衡量的價值。

比如,科威特遭到入侵,沙烏地王室當即答應向帝國開放本國的軍事基地,並且無條件提供支持。根據軍情局在8月獲得的一份情報,如果帝國沒有立即出兵沙烏地,並對伊拉克發起空中打擊,哪怕只耽擱幾天,迢曼帝國都有可能出兵伊拉克,即承認伊拉克吞併科威特的合法性。

對劉尊山等基層部隊的官兵來說,最大的便利,其實是能隨便對沙烏地皇家軍隊的官兵發號施令。

等付小兵忙完,爬上坦克的時候,劉尊山才把一根香煙遞了過去。

後面,另外30來輛坦克還在為出發準備,發起進攻的時間暫定為5點半,還有差不多半個小時。

這才9月中旬,在6點之前就會天亮。

把進攻安排在天亮之後開始,算得上重大調整。

在過去一個多月里,聯軍的空中打擊,幾乎全都集中在夜間進行,特別是針對那些得到重點保護的高價值目標。

如果得在白天轟炸,也是出動大批轟炸機,在幾千米的高空投彈,進行地毯式轟炸。

靠先進的夜視設備,聯軍能在夜間獲得更大的優勢。

當然,夜戰優勢同樣體現在地面部隊這邊。

在7月份的那場邊境戰鬥中,由劉尊山指揮的裝甲營已經用行動證明,靠先進的紅外成像夜視儀,帝國陸軍的坦克戰車能在夜間獲得足夠的戰術優勢,從而形成一面倒的局面,輕鬆擊敗缺乏夜視設備的對手。

按照這個思路,伊拉克軍隊的指揮官會想當然認為,聯軍會在天亮前發動進攻。

這也是把火力準備安排在凌晨0點過後的原因。

通常,進攻之前火力準備的持續時間不會朝過2個小時。

因為打擊目標較為有限,主要擊中在陣地前沿,而且火力準備是以協助地面部隊突破敵人的正面防線為主,所以在沒有特殊原因的情況下,2個小時足夠了,延長火力準備時間的意義不大。

在凌晨2點過,也就是火力準備「結束」之後,伊拉克軍隊就會陸續進入防禦陣地,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進攻。

按照安排,第二輪火力準備在凌晨3點半左右開始,持續時間仍然是2個小時。

在這一輪火力準備當中,由陸軍與陸戰隊的遠程炮兵當主力。

此外,已經到達波沙灣,編入了炮擊編隊的4艘「炎海」級戰列艦也將加入到火力支援行動中來。

這是帝國海軍保存下來的最後幾艘戰列艦。

「炎海」級是帝國海軍在上次大戰中建造的最後一種戰列艦,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南珠海」級增強防護後的改進型。

因為在動工建造的時候,「旭海」號與「炎海」號已經無償贈送給了迢曼海軍,而且為了跟「旭海」級加有所區別,所以首艦延用了「炎海」號的名字,二號艦就順理成章的命名為「旭海」號。

與「南珠海」級比,「炎海」級的最大的改進,其實是提高了動力系統的輸出功率,確保在增強防護,排水量增加了大約1萬噸的情況下,航速依然能夠達到33節,並且具有足夠的火力。

其他方面幾乎沒有改動。

比如,依然採用3座三聯裝主炮炮塔,而且仍然是「南珠海」級所使用的55倍徑400毫米艦炮。

沒有增強火力,主要是沒有這個必要。

帝國海軍決定採購「炎海」級的時候,大戰已經到最後階段,敵人還只剩下陷入混亂之中的紐蘭聯邦。關鍵是,紐蘭海軍的主力已被殲滅,協約集團也即將對紐蘭東海岸地區進行戰略轟炸。

造船廠肯定是重點照顧對象。

打到這個時候,在全球範圍之內,帝國海軍已經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敵人了。

訂購「炎海」級戰列艦,主要是為了維持艦隊規模。畢竟在那個時候,帝國海軍就只剩幾艘「南珠海」級,其餘快速戰列艦要麼性能已經落後,要麼無條件轉讓或者援助給迢曼帝國等盟友。

對全球存在的帝國海軍來說,肯定需要足夠多的戰列艦。

從摘取戰爭的勝利果實,維護全球利益的角度來看,帝國更加需要維持一支足夠強大的海軍。

關鍵還有,對任何瀕海國家來說,一艘出現在家門外的戰列艦遠比一艘停在遠海的航母更有威脅。

如同俗話所說:真理只存在於艦炮的射程之內。

在大戰結束前,帝國海軍分兩個批次,總共訂購了12艘「炎海」級,不過只有第一批次的4艘與第二批次前4艘開工,而且在支持海軍建設的薛遠征卸任之前,只有6艘完成了船台建造。

結果就是,沒有來得及下水的2艘都被拆掉了。

在大戰結束前,第一批4艘交付給了帝國海軍,而在大戰結束後,第二批的2艘才重新獲得撥款。

要說的話,還多虧了紐蘭共和國,即紐蘭共和國並沒有戰敗。

此外,梁夏帝國跟迢曼帝國的矛盾已經浮上了水面,並且由合作轉為對抗,因此需要保持一支足夠強大的海軍。

這6艘戰列艦,「炎海」號、「旭海」號、「高狹海」號、「穆阿海」號、「珊瑚海」號與「陸心海」號,成為了帝國海軍,乃至是全球海軍戰列艦的絕唱,也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戰列艦。

只是,這6艘戰列艦自誕生之後,就命運多舛。

最先建成交付的「炎海」號與「旭海」號,等官兵完成基本訓練,大戰已接近尾聲,而其唯一的實戰,就是燒掉幾萬噸重油,往返航行2萬多海里,到地球另外一邊,炮擊了紐蘭東海岸的幾座港口城市,用掉上萬發庫存的400毫米高爆彈,取得了摧毀幾座造船廠與鋼鐵廠的戰果。

「高狹海」號與「穆阿海」號在形成戰鬥力的時候,大戰已結束,沒獲得實戰機會。

直到十多年之後的波伊戰爭,這6艘戰列艦才再次披掛上陣。

在整個波伊戰爭中,以戰列艦為核心的快速打擊艦隊都在波沙灣活動,負責打擊沿海地區的軍事目標。

只是,在波伊戰爭結束之後,帝國海軍的兵力規模迅速縮減,而所有的快速戰列艦都在裁減名單當中。

這沒什麼好奇怪的,屬於戰列艦的時代早就落幕了。

關鍵還有,在新時代的海上戰爭當中,原本是戰列艦強項的防空作戰,早就被配備防空飛彈的巡洋艦搶了風頭。再說了,拿戰列艦去改造,為其配備防空飛彈的成本甚至超過了新建防空巡洋艦,而其作戰效率反到還比不上防空巡洋艦,因此就算海軍不情願,也沒有保留戰列艦的理由。

在大裁軍的浪潮下,其他戰列艦全都退役,而且除了少數幾艘被保留下來,改造成了海軍博物館之外,別的全都當成廢品賣給拆船廠,只有6艘「炎海」級因為艦齡較短,艦體比較新,加上主要海軍將領一直在據理力爭,最終保存了下來,準確的說是封存處理,編入海軍預備役。

在周涌濤住進首輔官邸,開始推行「600+200」項目的時候,6艘「炎海」級戰列艦才迎來了第二春。

當然,不止是重新啟封那麼簡單。

重新服役之前,這6艘「炎海」級都被送回造船廠,做了必要的改進,比如換上了功率更大的柴油發電機,為新增的雷達等電子設備供電。不過最為關鍵的改進,其實是拆掉了全部的副炮,換上了6座730型速射炮,以及8座4聯裝「畫戟」巡航飛彈發射裝置,並且把副炮彈藥庫改造成了飛彈庫。

如此一來,「炎海」級能搭載256枚巡航飛彈執行打擊任務,一次最多發射32枚巡航飛彈攻擊1500千米範圍內的32個目標。

這個攻擊能力,超過了同時期的其他所有戰艦。

哪怕「青州」級配有128具垂直發射裝置,而且三分之二能裝載巡航飛彈,但是在實戰當中,最多都只有4個單元用來裝載巡航飛彈,總共只有32枚,遠程打擊能力根本算不上突出。

當然,戰列艦的主要武器依然是9門400毫米艦炮。

因為不存在需要用穿甲彈來對付敵人戰列艦的可能,所以在戰後,帝國海軍沒再生產採購穿甲彈,反到研製了一些特種炮彈,比如裝藥量達到150千克,殺傷半徑達到了250米的增強型高爆彈。

這些炮彈,賦予了戰列艦極強的對陸打擊能力。

關鍵,還大幅度的提高了炮管的使用壽命。

主要就是,不再需要全裝藥發射,而在減裝藥發射高爆彈的時候,400毫米炮管的壽命超過5000發。

當然,炮彈也非常便宜。

一枚重達1噸的400毫米高爆彈,批量採購價格跟1000千克級航空炸彈相當,是用得起的彈藥。

至於炮擊精度,肯定要比轟炸機從高空投擲的非制導炸彈高得多。

正是如此,在上個月的時候,海軍就把4艘「炎海」級派了過來,參加對伊拉克南部沿海地區的打擊行動。

當然,主要是跟陸戰隊協同作戰。

在帝國海軍的作戰體系當中,戰列艦的主要任務就是在登陸作戰行動當中,為登陸部隊提供支援。

這也是帝國海軍堅持採用130毫米艦炮的關鍵原因。

在執行對地打擊任務的時候,130毫米艦炮的威力跟陸軍150毫米榴彈炮相當,而且艦炮的射速更快,還能夠用全尺寸炮彈,所以1門速射型130毫米艦炮,相當於陸軍一個150毫米榴彈炮營。

顯然,80毫米艦炮肯定沒有這樣的威力。

在第二輪火力準備當中,4艘「炎海」級戰列艦是南部戰場的絕對主力,打出的400毫米炮彈有巨大的吸引力。

不過,那不是主攻方向。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