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周寬德」號的艦長金振邦上校拍著胸脯向白華偉做了保證,該艦的全體官兵,絕對不會辜負信任與重託,但是對這個保證,白華偉根本沒有放在心上,或者說沒跟這個晚輩較真。

別看金振邦只比白華偉小了幾歲,不過他確實比白華偉低了一輩。

沒錯,他是金洪大將的孫子。

至於「周寬德」號5000多名官兵的狀態,在白華偉來到珍寶港之後,處理的第一件事情就能說清楚。

9月下旬,珍寶港駐軍在進行例行抽查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異常現象。準備返回帝國本土的乾貨運輸船「貝佳湖」號申報的生活給養,比正常情況多了25%,比規定的浮動上限高出了15%。

隨後,駐軍司令部派遣衛隊登船檢查,發現了藏在該艦上面的幾十名海軍官兵。

全都來自「周寬德」號,帶頭的竟然是輪機部門的少校副官。

在隨後的審查當中,「貝佳湖」號的艦長承認,他收取了這些官兵的賄賂,才讓他們搭了順風車。

當然,這些來自「周寬德」號的官兵都違反了軍法,嚴格說都是逃兵。

雖然全都有情可原,比如那名輪機部門的少校副官,原本是安排在7月底回家結婚,後來把婚禮推遲到了10月底,可是隨大戰爆發,他的請假申請被駁回,才找「貝佳湖」號的艦長,但是沒辦法由此否定他們當逃兵的事實,而按照帝國軍法,逃兵不但要革除軍職,還面臨牢獄之災。

戰爭時期,逃兵是罪加一等。

如果遇到個狠心的法官,那名少校很有可能被判處死刑。

其實,只是革除軍職就夠慘的了。在戰爭時期,特別是帝國進入戰爭狀態,被革除軍職之後,別說是享受軍人福利,就連找到一份餬口的工作,都是不大可能的事情,最終肯定是流落街頭。

當時,金振邦就在為這幾十名部下找關係。

雖然是很丟面子的事情,但是他們怎麼說都是金振邦的部下,而一名優秀的指揮官肯定懂得護短。

關鍵,這些官兵沒一個想當逃兵。

其中一名技術士官,在8月中旬接到家書,得知父親被查處患了絕症,而他是獨子。按照相關的規定,即便在戰爭時期,獨子都有權回家省親,特別是父母病危亡故,軍方都得無條件放人。因為負責的海水淡化系統出了故障,而他是唯一掌握了這套系統的技術士官,所以他沒有立即請假,而是留下來完成維修工作。結果等他準備請假的時候,第四艦隊進入了最高戰備狀態,原本應該調來的技術士官被派往遭到重創的第五十一特混艦隊,部門負責人沒有批准他的探親請求。

在審理期,這名士官的父親病故。

對於這些部下,金振邦能說什麼?

白華偉來到珍寶港之後,金振邦立即來找到他,為這些部下求情,希望白華偉能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戴罪立功。

在金振邦寫下擔保書後,白華偉押下了駐軍司令部的指控書。

雖然此事得到圓滿解決,哪怕只是暫時的,但是反映出來的問題,讓白華偉不得不感到擔憂。

所幸的是,海軍司令部沒有把事做絕,或者說及時做了調整。

第四十一特混艦隊,原本是「劉長勛」號、「周寬德」號與「陳炳勛」號,並且由狀態最好的「劉長勛」號任旗艦。在波沙灣戰爭爆發後不久,帝國海軍用「賀永興」號替換狀態不太好的「陳炳勛」號。雖然「賀永興」號的狀態也不大好,需要進行安排在中期大修前的首次入塢維修,但是跟「陳炳勛」號相比,肯定好得多,而且就算沒入塢維修,也有較為完備的作戰能力。

「賀永興」號的動力系統能達到最高設計輸出功率,在測試當中,還跑出了35.5節的最高航速。4部蒸汽彈射器的使用次數全都低於維修周期的30%,4根阻攔索是新換的,不存在安全隱患。

關鍵,「賀永興」號是「陳炳勛」級最後一艘。

雖然在整體上,跟同批次的2艘沒多大的區別,但是「賀永興」號在建造期間,「薛遠征」號就已經開工,而「賀永興」號也由此成為了「薛遠征」級的試金石,採用了大量原本為「薛遠征」級開發的武器設備。

主要就是自衛武器。

除了採用綽號「烈焰風暴」的1130A十一管速射炮之外,還採用了DK-16「海毒蛇」中短程防空飛彈。

DK-16「海毒蛇」其實就是DK-6「海蛇」的改進型,或者說換代產品。

因為DK-6裝備了帝國海軍幾乎所有大中型戰艦,還出口給幾乎所有盟友,在數十個國家的海軍服役,保有量非常巨大,總共有大約1000套發射系統,所以在研製DK-16時,帝國海軍就明確要求,必須得兼容DK-6的發射系統,在不做太大變動的情況下,把持續作戰能力提高3倍。如果能保留DK-6的火控系統,或者只是做簡單改進就能兼容,那就再好不過了。

此外,飛彈性能也必須有所提高。

比如射程從DK-6的24千米提高到40千米,最好能達到50千米;能夠攻擊掠海飛行的目標,射高不低於12000米,最好能有20000米;可用機動過載不得低於45G,末端為主動制導,最好能採用多模式導引頭;飛彈的發射質量不超過DK-6,並爭取減重20%;彈體長度不超過DK-6,且必須採用摺疊彈翼。

雖然帝國海軍提出的性能指標並不低,但是得益於技術進步,特別是比沖更大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以及電子設備小型化,只要不是太在乎成本,研製出滿足海軍要求的飛彈並不是問題。

其實,在研製後期,帝國海軍已經基本放棄了DK-6的發射系統。

道理也很簡單,隨著「青州」級大量服役,「盧城」級驅逐艦開始接受現代化改進,垂直發射系統成為了主流,傳統的斜臂發射架與箱式發射系統肯定會被淘汰,兼容DK-6發射系統已經沒有多大意義。

當然,「陳炳勛」級航母採用的依然是DK-6的發射系統。

其實,連「薛遠征」級都一樣。

不止因為便宜,還跟航母的布局有關。在寸土寸金的飛行甲板上,沒地方安裝垂直發射系統,用來自衛的中短程防空飛彈都安裝在外飄甲板上,也就沒法採用需要占用內部空間的垂直發射系統。

當然,從實際使用的角度看,也沒有必要。

航母需要的是自衛火力,區域與遠程防空由巡洋艦承擔,因此航母的防空系統以點防禦為主。

簡單的說,憑藉1130A與DK-16,「賀永興」級擁有6艘「陳炳勛」級中,最為強悍的自衛火力。

因為具備發射後不管的能力,不再受火控通道限制,還能夠攔截帖海飛行的超音速反艦飛彈,所以只是DK-16系統,就把航母的防空反導能力提高了數十倍,讓航母首次擁有了可靠的自衛火力。

如果「賀永興」號早幾個月過來,肯定會取代「劉長勛」號,成為特混艦隊的旗艦。

關鍵就是,第二批次的3艘「陳炳勛」級都按照旗艦的標準建造,都配備了完善的艦隊指揮系統。

原因就是,在建造第二批「陳炳勛」級的時候,帝國海軍放棄了專職旗艦。

雖然把2艘在大戰後建造的專職旗艦,即「天嶺」號與「安嶺」號保存了下來,分別擔任東望洋艦隊與南方艦隊的旗艦,但是在帝國海軍的造艦規劃中,早就確定不再建造形同雞肋的專職旗艦。

其實,專職旗艦本身就是特殊時代的產物。

隨著電子設備做得越來越小,性能卻越來越好,根本就不再需要用一艘幾萬噸的戰艦來搭載通信設備。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帝國海軍要求所有航母都得具備充當旗艦的能力。

正是如此,「賀永興」號成為第四十一特混艦隊的「副旗艦」,而且單獨編為1支航母戰鬥群。

這麼安排,跟「賀永興」號來自南方艦隊有關。

除了航母,編在同一支航母戰鬥群里的2艘防空巡洋艦,3艘通用驅逐艦與3艘反潛護衛艦全都來自南方艦隊。

要說的話,就只有在海面下活動的大型攻擊潛艇屬於東望洋艦隊。

這一套南方艦隊的體系,在東望洋這邊總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其實,這也算是帝國海軍的「光榮」傳統。

發展至今,南方艦隊與東望洋艦隊依然是水火不容。

用周涌濤的話來說,哪一天,南方艦隊與東望洋艦隊的官兵不再爭鬥,那才真的要感到擔憂。

時至今日,南方艦隊與東望洋艦隊的關係,更像在相互競爭。

顯然,在和平時期,這種來自內部的競爭是推動海軍發展的主要力量。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已經持續了數十年的艦隊對抗演習。

大戰結束之後,艦隊對抗演習改為在南方艦隊與東望洋艦隊之間舉行,交替在雙方主場進行,而且輪流扮演假想敵。

今年的艦隊對抗演習在南方艦隊的主場梵炎洋進行,東望洋艦隊派「周寬德」號航母戰鬥群參演,並且充當假想敵,偷襲處於非戰備狀態下的南方艦隊,以檢驗南方艦隊的防禦體系與戰術思想。

其實,這也是「賀永興」號戰鬥群的價值所在。

按照白華偉的安排,在出海之後,第四十一特混艦隊將舉行內部對抗演習,而且由「賀永興」號戰鬥群扮演假想敵,也就是紐蘭海軍的東望洋艦隊,對扮演第四艦隊的2支戰鬥群發起攻擊。

顯然,南方艦隊的那些官兵,特別是戰鬥群指揮官,具有跟東望洋艦隊官兵截然不同的戰術思想。

這樣一來,在演習中就更有機會找出東望洋艦隊存在的漏洞。

哪怕很丟面子,也總比在戰場上被敵人擊潰好得多。

數十年來,帝國海軍能縱橫天下,始終保持著全球最強的強大戰鬥力,掌握著最先進的戰術思想,以及全球最好的武器裝備,跟這種建立在內部競爭體系之上的自我提升有巨大的關係。

出海的第二天,第四十一特混艦隊就進入到了對抗狀態。

雖然隨時可以結束對抗訓練,但是白華偉沒有打破沉沒,聯繫保持無線電靜默的「賀永興」號戰鬥群。

保持隱蔽狀態,對潛在敵人來說,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至於遭到紐蘭艦隊突襲,白華偉反到不太擔心。

演習海域在霍瓦依群島西南,離紐蘭西海岸至少都有6000千米,中間隔著整個霍瓦依群島。

除非紐蘭戰艦能夠潛航,不然不可能出現在能夠襲擊第四十一特混艦隊的地方。

至於能潛航的潛艇,哪怕是運氣好到爆棚,也未必能突破由大型攻擊潛艇、艦載反潛巡邏機、反潛直升機與反潛戰艦構成的,覆蓋範圍超過了500千米的4道反潛網,別說還有岸基反潛巡邏機提供的第五道反潛屏障。霍瓦依群島附近2000千米的海域,一直都是紐蘭潛艇的禁區。

當然,白華偉並沒掉以輕心。

在出海前,他就反覆叮囑駐軍司令魏興武少將,不管是什麼消息,只要是跟紐蘭共和國有關,都得在第一時間告知。

要說關係,魏興武也是名門之後,他是海軍航空兵上將魏成文的孫子。

此外,他還是一個非常可靠的人,為人處事都特別穩重。

受時區的影響,白華偉是在3日深夜收到梵羅國參戰的消息。

當時,他就下達了最高戰備命令。

因為暫時沒有紐蘭共和國參戰的消息,所以在跟參謀商量後,他沒有打破靜默,也沒有跟「賀永興」號戰鬥群聯繫。

到了4日凌晨,他收到了由海軍司令部轉發的消息,一份來自陸軍的警告。

其實,就是由丁鎮南發出的警告,讓他高度重視紐蘭海軍的威脅,做好遭到紐蘭艦隊突襲的準備。

在轉發的時候,海軍司令部的通信參謀省去了落款人的簽名。

結果,變成了來自陸軍司令部的警告。

對這份來自陸軍的警告,白華偉並沒拋到腦後,不過也沒產生足夠的警惕,最多只是放在了心上。

直到這個時候,他都沒有打破無線電靜默。

以當時的情況,白華偉或許覺得,憑藉嚴密的偵查體系,肯定能夠及時發現逼近的紐蘭艦隊。

可惜的是,他忽視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以偵查衛星為基礎的全球海洋監視與偵查系統,已經在大戰爆發之後遭到重創,無法保證及時發現潛在的威脅。

這套系統,就是監視紐蘭海軍的主要手段!

相反,紐蘭共和國還沒參戰,其偵查衛星安然無恙,能夠以最高效率運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