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夏空軍在夜間發起的反擊,雖然沒有造成多大的損失,但是對後繼行動產生的影響卻不可低估。

因為被迫轉移靠前部署的戰略航空兵與支援航空兵,比如大型預警機與加油機,而且撤下去的轟炸機還要占用內陸二線機場,所以到5日上午,紐蘭空軍無法按照作戰計劃繼續轟炸霍瓦依群島。

這才開戰的第二天!

當然,斯塔克同樣留了一手,或者說提前準備好了後備力量。

紐蘭海軍東望洋艦隊的8艘「俄亥俄」級巡航飛彈潛艇!

在最初的時候,有參謀建議,讓這些巡航飛彈潛艇執行戰略突擊任務,去攻擊位於島鏈防線後方,比如管島的白止戰軍港與李銘博海軍航空兵基地,或者狹夷本島的軍事基地,甚至是梁夏本土。

其實,這也紐蘭海軍耗費數百億紐幣,建造與裝備16艘巡航飛彈潛艇的主要目的。

在海軍的所有艦艇當中,巡航飛彈潛艇才是真正的戰略突擊力量。

與戰略轟炸機相比,巡航飛彈潛艇最大的優勢,就是能隱蔽靠近戰略目標,在敵人產生警覺之前發起攻擊。

此外,巡航飛彈潛艇的打擊能力也遠超轟炸機。

「俄亥俄」級巡航飛彈潛艇擁有24套7管同心圓垂直發射系統,此外還能在前部魚雷艙裝載38枚雷彈,因此在理論上最多能夠搭載206枚巡航飛彈,並且在幾分鐘之內把垂直發射系統與魚雷發射管裡面的172枚巡航飛彈全部發射出去。如果提前做好了規劃,能夠同時打擊172個目標。

把16艘「俄亥俄」級全派出去,能同時打擊3000多個目標!

放眼全球,就沒有一個國家,哪怕是梁夏帝國,能應付來自16艘「俄亥俄」級的飛彈打擊。

在任何一個戰略方向上,值得打擊的戰略目標都沒3000個!

只是,「俄亥俄」級遠遠算不上完美。

雖然在設計的時候,「俄亥俄」級的性能指標十分突出,比當時任何一種現役巡航飛彈潛艇都要先進,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攻擊潛艇,但是存在的缺陷也很突出,其中一些根本就無法容忍。

最嚴重的缺陷就是航速太慢。

「俄亥俄」級的最快潛航速度只有24節,而且當航速超過8節之後,就會產生非常明顯的噪聲。

同時代的攻擊潛艇,航速普遍都在30節以上,少數甚至超過了35節。

此外,梁夏海軍的「南江」級的最快安靜航速超過了12節,甚至能達到16節,安靜性能非常的突出!

在「南江」級面前,「俄亥俄」級連逃命的機會都沒有。

當然,紐蘭海軍沒有想過讓巡航飛彈潛艇去跟敵人的攻擊潛艇拼刺刀。

搭載近200枚潛射巡航飛彈,還要有更遠的續航力,更強的持續作戰能力,巡航飛彈潛艇的排水量普遍在15000噸以上,有的甚至超過了20000噸,而攻擊潛艇的排水基本都在10000噸以內。

關鍵還有,巡航飛彈潛艇的動力系統並不比攻擊潛艇好。

通常,巡航飛彈潛艇使用的同時代大型攻擊潛艇的動力系統。

正是如此,巡航飛彈潛艇的航速肯定更慢。

為了搭載戰略巡航飛彈,巡航飛彈潛艇往往都有一個突出的龜背,也就會在航行當中產生較為明顯的流體噪聲。

在「俄亥俄」級上,這個問題更加的突出。

原因也很簡單:為了能夠在相對安全,即離目標更遠的地方發起攻擊,紐蘭海軍堅持要讓「俄亥俄」級搭載的潛射巡航飛彈擁有1500海里的射程,最好能夠達到2000海里,也就是差不多3700千米。

這個要求,直接讓「俄亥俄」級的水下排水量逼近20000噸,擁有同時代巡航飛彈潛艇中最為突出的龜背。

至少跟梁夏海軍的巡航飛彈潛艇相比,「俄亥俄」級顯得十分的臃腫。

諷刺的是,專門為「俄亥俄」級研製,綽號「三叉戟」的戰略潛射巡航飛彈卻沒有跟上潛艇的研製與建造進度。

這種飛彈,在去年的年底才進行了第一次試射!

雖然連續10多次試射都取得了成功,可靠性非常突出,但是要正式服役,恐怕還要等上大半年。

結果就是,所有的16艘「俄亥俄」級裝備的都是軍方代號為C4的潛射巡航飛彈。

按理來說,這種飛彈應該叫「海神」C4。

說得簡單一點,這是紐蘭海軍正式採購與列裝的第四種潛射巡航飛彈,之前的三種分別為「北極星」A1、「北極星」A2與「海神」C3,而「海神」C4其實是在3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

也就是說,C4與代號「三叉戟」的新式飛彈沒什麼關係。

可問題是,為了在國會獲得撥款,也為了欺騙對手,或者說自欺欺人,紐蘭海軍將其命名為「三叉戟」C4。至於還在研製中的「三叉戟」,則獲得了D5的編號,以便跟這種飛彈加以區別。

其實,「三叉戟」C4的性能並不差。

最大射程為1500海里,也就是差不多2800千米,勉強達到海軍提出的要求。

至於其他方面,只能說一般。

比如,全程只能以高亞音速飛行。跟「海神」C3相比,採用了彈頭分離技術,能夠在飛行末端,也就是突防階段,拋掉笨重的彈體,彈頭依靠小型火箭發動機推動,完成最後的機動飛行。

在理論上,如果採用高彈道,最後俯衝階段的速度能達到3馬赫。

可問題是,戰略巡航飛彈在高空飛行很容易被擊落,因此在實戰當中,幾乎全都是從超低空突防。

如此一來,「三叉戟」C4的末段速度很難超過音速。

此外,彈頭的毀傷能力也不夠強。

雖然在理論上,「三叉戟」C4能攜帶重達1噸的單彈頭,而且可以使用能夠打穿5米鋼筋混凝土的鑽地戰鬥部,具備打擊戰略掩體的能力,但是要實現這個能力,對作戰使用有很多的限制。比如說,因為鑽地戰鬥部太重,必須得減少燃料,所以能達到的最大射程將縮短到1100海里。再比如,只有從高空俯衝,落點速度達到3馬赫,鑽地戰鬥部才能夠達到設計的指標。如果是通常的超低空突防,彈頭落點速度不到1馬赫,那麼最大鑽深只能達到設計指標的三分之一。

其實,大部分「三叉戟」C4配備的是高爆戰鬥部。

這也是最為嚴重的問題。

說得簡單一點,1枚「三叉戟」C4隻能對付1個目標。

梁夏海軍的第二代戰略潛射巡航飛彈,就能使用子母戰鬥部。後期改進型配備3個串聯彈頭,能夠打擊同一個區域內的3個目標。已經正式量產與服役,綽號「駭浪3」的第三代戰略潛射巡航飛彈,配備10個具備獨立尋的能力的戰鬥部,能夠對飛行途中,也就是航線附近的10個目標發起打擊。

在理論上,「駭浪3」的子彈頭在小型火箭發動機的推動下,能飛行300千米,允許的最大偏移距離超過150千米。

「三叉戟」D5針對的就是梁夏海軍的第三代戰略潛射巡航飛彈。

在確定戰術性能指標的時候,紐蘭海軍瞄準的也就是「駭浪3」,主要性能指標都要求超過「駭浪3」。比如說,要求最多能搭載14個子彈頭,而且每個子彈頭都得具備機動飛行能力,而且能獨立飛行500千米,從而讓允許最大偏移距離超過250千米,獲得更為寬廣的打擊範圍。

此外就是,每個戰鬥部質量不低於500磅,也就是大約227千克。

其實,也就這一點要稍微差一些,「駭浪3」的子彈頭是250千克。

當然,「500磅」與「250千克」是跟槍械口徑差不多的軍用計量單位,也就不能從字面上去理解。

廣義的「500磅」是指質量在375磅到750磅之間,並不是說一定得是500磅。

在梁夏海軍也一樣,即「250千克」在當成炸彈口徑使用的時候,指的是一個範圍,而不是某個特定數值。

要說的話,就是紐蘭海軍定下的戰術性能指標太高,才導致「三叉戟」D5的研製工作一再延期。

不然的話,也不會用「三叉戟」C4來充數。

換個角度來看,就是因為「三叉戟」D5的性能太先進,或者說為了達到指標,不得不反覆修改基本數據,特別是彈體直徑,所以在16艘「俄亥俄」級全部建成後,紐蘭海軍才猛然發現,「三叉戟」D5根本就裝不進「俄亥俄」級的垂直發射系統,要強行裝載,就得用新的發射系統。

也就是說,到時候16艘「俄亥俄」級都要返回造船廠進行大改。

因為不能動耐壓殼,只能拿7管同心圓垂直發射系統做文章,也就是把一套發射系統減少為3管,加上「三叉戟」D5肯定沒辦法用21英寸魚雷發射管發射,所以在改裝之後,「俄亥俄」級裝載的潛射巡航飛彈將由之前的200餘枚銳減到72枚,飛彈的裝載數量,直接減少了六成!

就算靠子彈頭,打擊能力增強了不少,可是自尋的子彈頭的研製進度更加緩慢!

再說,等到「三叉戟」D5服役的時候,「俄亥俄」號的服役時間已經超過了10年,進行現代化改進的意義並不大。

正是如此,紐蘭海軍沒有採購更多的「俄亥俄」級,而且在幾年前啟動了下一代巡航飛彈潛艇的研製工作。

這種代號為「SSCX」的新式潛艇,就是為「三叉戟」D5研製的。

就斯塔克所知,SSCX才配得上「戰略」二字,而紐蘭海軍也將通過這種潛艇,獲得可靠的戰略打擊能力。

說得簡單一點,依靠「三叉戟」D5,SSCX能在北馬群島以東海域與北東望洋,對梁夏帝國本土核心地區實施遠程打擊。換句話來說,SSCX不用突破北起狹夷本島,向南延伸到東南地區,最後到達咽喉海峽的「本土戰略安全防線」,也就不用擔心在突防的時候被梁夏潛艇擊沉。

要說的話,這也是過去幾十年里,紐蘭海軍一直努力追求的能力。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為了證明海軍的價值!

一直都說,海軍是戰略軍種。

此外,紐蘭海軍在歷史上也非常強大,不比梁夏海軍差,紐蘭共和國還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

可惜的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戰後,紐蘭海軍從來沒有證明存在的價值。

用別人的話說,擁有60萬官兵的紐蘭海軍做出的貢獻,還比不上連6萬人都沒有的國務院。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維護海外利益的是國務院的外交官,而不是海軍艦隊!

即便是僅有的幾次行動,對付的也不過是加勒比地區的彈丸島國。

至於海軍宣揚與標榜的「戰略」價值,不但從來沒有使用過,也很不可靠。

說得難聽一點,在過去幾十年里,一直是部署在珍寶港的梁夏潛艇到紐蘭西海岸的軍港外面蹲點,跟蹤監視紐蘭海軍的潛艇,而肩負著戰略使命的紐蘭潛艇,很少去梁夏本土的港口外徘徊。

其實,按照梁夏海軍採取的盯防戰術,只要紐蘭海軍的巡航飛彈潛艇出港,肯定會有梁夏海軍的攻擊潛艇跟在後面,而且通常是由性能最好的攻擊潛艇執行盯防任務,確保在開戰後立即將紐蘭潛艇擊沉。

為此,紐蘭海軍不得不動用大量反潛巡邏機與反潛戰艦,在本土西海岸的外面,準確說是北東望洋東部海域構築「堡壘區」,驅逐試圖進入的梁夏潛艇,並且安排攻擊潛艇為巡航飛彈潛艇護航。

可問題是,堡壘區離梁夏本土太遠了。

就算巡航飛彈潛艇倖存下來,也要朝西邊航行數千千米,才能打擊梁夏本土核心地區的戰略目標。

顯然,在戰爭時期,這是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

正是如此,在過去幾十年里,紐蘭海軍並沒有大量裝備巡航飛彈潛艇,每個級別都只建造了幾艘。

直到「俄亥俄」級才超過10艘。

可惜的是,因為「三叉戟」D5的研製工作沒能按計劃完成,所以「俄亥俄」級依然沒有可靠的戰略打擊能力。

用國會議員的話說,這是16件總價值超過400億紐幣的「玩具」,其主要價值就是讓海軍有理由保留16艘巡航飛彈潛艇的編制,讓至少5000名潛艇部隊的官兵,以及10倍於此的勤務人員獲得金飯碗。

只是,紐蘭海軍沒有打算讓「俄亥俄」級與「三叉戟」C4退役。

不止是16艘「俄亥俄」級還能夠服役20多年,還跟「三叉戟」C4有關。

在經過了中期升級之後,「三叉戟」C4已經具備打擊移動目標的能力,可以充當超遠程反艦飛彈使用!

當然,肯定存在很多的限制。

只是,對於面對15支航母戰鬥群的紐蘭海軍來說,一種強大的反艦飛彈具有無比巨大的誘惑力。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