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安排了預警機在西南方向上執行巡邏任務,但是距離實在太遠了,沒法跟攻擊機群保持實時通信。

通常,在這種距離超過1000千米的作戰行動當中都得依靠通信衛星。

可惜的是,通信衛星遭到了攻擊,至今都處於癱瘓狀態,而且沒人知道能夠在什麼時候恢復運行。

結果就是,只能斷斷續續的收到攻擊機群發回來的報告。

首先與敵人交戰的,是前出的護航戰鬥機。

戰鬥打得非常激烈,甚至可以說慘烈。

在遭到梁夏戰鬥機攔截之後,F-14B機群非到沒有轉向規避,還加速突擊,憑藉速度來縮短交戰距離。

其實,這也是紐蘭海軍艦載航空兵的典型護航戰術。

與執行防空任務比,護航任務的最大特點,其實就是沒有預警機,以及防空戰艦提供的支持。那麼對於護航戰鬥機來說,在遇到防空戰鬥機的時候,唯一的機會,其實就是搶在被擊落之前,縮短到目視交戰距離之內,然後通過格鬥空戰來取得勝利,或者說纏住對方的防空戰鬥機。

在紐蘭海軍航空兵看來,快速突擊是最有效的護航手段。

道理也很簡單,防抗戰鬥機依託的是靠後部署的預警機,而護航戰鬥機快速突擊必然會對預警機構成威脅。為了保住預警機,防空戰鬥機就得攔截突擊的護航戰鬥機,也就沒法對付跟在護航戰鬥機後面的攻擊機群了。

依據這一戰術理論,紐蘭海軍擬定了一套很詳細的護航戰術。

顯然,快速突擊的F-14B確實是個不小的威脅。

只是,梁夏艦隊也早有準備。

不要忘了,在發起攻擊之前,那些執行偵查任務的F/A-18D已經暴露了紐蘭特混艦隊的存在。

也就是說,在攻擊機群殺到之前,梁夏艦隊已經加強了艦隊防空。

F-14B機群面對的,就是以「戰-9B」為首的防空戰鬥機。

要說的話,梁夏艦隊也下了血本。

從3支突擊集群發回的報告來看,梁夏艦隊至少出動了32架防空戰鬥機,還構築了兩道防空攔截網。

正是如此,在攔截了護航戰鬥機之後,還能對付跟在後面的攻擊機群。

只是,梁夏艦隊的指揮官肯定沒想到,紐蘭艦隊的攻擊機群分成3個編隊,從3個方向發起突擊。

其實,這已經違背了基本的攻擊戰術。

為了提高攻擊機的突防機率,或者說在遭到攔截之後的突防比例,往往會採用大機群的方式發起攻擊。

這樣一來,哪怕遭到了攔截,也有部分攻擊機能夠突破敵人的防空網。

此外,還能更有效的利用護航戰鬥機。

畢竟,護航戰鬥機是掩護一個方向的攻擊機群,而攻擊機群裡面有多少攻擊機,反到是次要問題。

換句話說,如果把3艘航母派出的戰鬥機放在同一個方向上,那就是24架F-14B,肯定能夠對梁夏艦隊的防空網構成嚴重威脅,比如衝散防空戰鬥機,從而讓攻擊機群到達攻擊海域上空。

哪怕要分散敵人的防空力量,最多就分成兩支機群。

正是如此,梁夏艦隊在做防空部署的時候,把重點放在了東邊與東北。

其實,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那確實就是第六十一特混艦隊。

通常情況,在高強度的防空作戰當中,雙航母戰鬥群最多只能關注到兩個方向,即搭載的艦載戰鬥機,以及2艘航母的出動速度,也就只能確保在2個主要方向上投入足夠的防空力量。

再多的話,就得增加第三艘航母。

因為在通常情況下,航母戰鬥群要面對來自多個方向的威脅,所以在執行高強度作戰任務的時候,往往都採用三航母戰鬥群。事實上,也只有3艘航母才能搭載足夠的艦載機,構築起足夠牢固的防空網。

結果就是,從東南方向突擊的機群並沒有遇到阻攔。

等到前出的預警機發現來襲的攻擊機群時,準確說是前出的護航戰鬥機的時候,已經來不及做出調整。

當時,升空巡邏的「戰-9B」都處於交戰狀態,而緊急出動的「戰-9B」還沒有趕到。

大概是擔心被擊落,或者是艦隊指揮官下達了命令,那架「指-6C」在判斷出來襲敵機是F-14B之後就轉向飛走了。

隨後,跟在F-14B後面的24架A-6D開始加速衝刺。

其實,這些A-6D一直都在加速衝刺,主要是其飛行速度本來就不快,衝刺速度與巡航速度沒有太大差別。

只是,在護航戰鬥機去人已經趕跑了敵人的預警機之後,A-6D機群才把飛行高度提高到500米。

在此之前,24架A-6D都在貼近海面的超低空飛行。

要說的話,超低空突防一直就是A-6D的拿手好戲。

設計A-6D的那個時代,可攜式防空飛彈與配備了火控系統的小口逕自行高射炮都沒有問世,威脅最大的是各種遠程防空飛彈與大口徑高射炮,因此超低空突防是相對較為有效的突擊手段。

其實,在這個時代的攻擊機都很重視低空性能。

具有代表性的,除了紐蘭海軍的A-6,還有梁夏海軍的「攻-5」,以及西陸集團的「美洲虎」與「狂風」IDS等。

這些攻擊機都具有非常出色的低空穩定性,而且實現的手段都差不多。

簡單的說,就是高翼載。

雖然高翼載會降低機動性能,讓飛機變得更加笨重,但是相對的,越是笨重的飛機,低空飛行的穩定性就越好。

也就是憑藉這一點,A-6D擁有很出色的低空穩定性。

其實,按照最出的設計思想,A-6D的首要任務就是掛上半穿甲航空炸彈,在貼近海面的高度上,飛到敵艦的上空,並投下炸彈。畢竟在設計A-6D的時代,反艦飛彈還是一種很不靠譜的武器。

只是這次,使用的反艦飛彈。

在驅逐了梁夏艦隊的預警機之後,F-14B並沒撤退,而是繼續向西北突擊。

隨後,梁夏艦隊的防空戰鬥機就殺了過來。

除了有4架「戰-9B」之外,還有幾架「戰-12A」。

顯然,遇到了緊急情況,梁夏艦隊把多用途戰鬥機都派了出來。

與另外2個方向上一樣,護航的F-14B竭盡所能的纏住敵人的防空戰鬥機,為攻擊機創造突防的機會。

其實,也只有該方向上的突擊取得了突破。

在凌晨3點50分左右,至少有2個中隊的A-6D在距離梁夏艦隊大約150千米的地方投下了攜帶的反艦飛彈。

按編隊長機的報告,在發起攻擊之前,已經探測到了梁夏海軍的航母。

準確的說,是通過雷達探測到的信息,確認在150千米外有一艘航母,而不是小得多的防空戰艦。

總而言之,16架A-6D相繼發起攻擊。

至於第三個中隊的8架A-6D,因為在突擊的過程當中遭到攔截,沒能到達發起攻擊的海域。

150千米這個攻擊距離,算得上非常理想。

「魚叉」反艦飛彈的最大射程能達到185千米,因此就算是遭到干擾,還有第二次攻擊機會。

關鍵就是,在這個射程上能採用躍升彈道。

簡單的說,就是在逼近敵艦,也就是進入進程防空系統的攔截範圍前,反艦飛彈迅速爬升到高空,再俯衝發起攻擊。

此舉,最大的好處,其實就是能夠有效的提高飛彈的突防率。

針對以速射炮為代表的末端反導攔截系統有非常突出的效果。

因為飛彈的機動範圍大,而反導系統的隨動系統未必跟得上,所以在面對突然爬升的反艦飛彈的時候,反到系統未必跟得上,也就有可能丟失目標,從而錯過最寶貴,也是唯一的攔截機會。

16架A-6D,總共投射了近60枚「魚叉」反艦飛彈。

這個數量,不足以殲滅第六十一特混艦隊,但是肯定能重創第六十一特混艦隊,並使其喪失部分作戰能力。

要說的話,這些飛彈也就只夠對一艘航母發起飽和攻擊。

不要忘了,在航母附近,肯定會有一艘防空巡洋艦,以及數艘具有一定防空作戰能力的護航戰艦。

其實,就算是反潛護衛艦也配有防空飛彈。

何況,空中還有防空戰鬥機。

在預警機的指揮下,準確說只要預警機能夠及時發現來襲的反艦飛彈,就能引導防空戰鬥機前去攔截。

哪怕癱瘓,甚至是擊沉一艘超級航母,也就只需要10多枚反艦飛彈,可是能夠突破重重攔截的反艦飛彈肯定不多,別說是擊沉航母,能夠讓航母受到重創,短暫喪失戰鬥力就不錯了。

關鍵還有,「魚叉」針對的就不是航母這類超級巨無霸。

在紐蘭海軍的戰術體系裡面,承擔反航母作戰重任的其實是「戰斧」的反艦型,也就是BGM-109系列重型反艦飛彈,而AGM-84「魚叉」屬於輕型反艦飛彈,主要用來對付中小型戰艦。

可惜的是,「戰斧」飛彈的空射型號無果而終。

其實,就算有,也會因為太笨重,特別是尺寸太大,無法由艦載機掛載與使用。

正是如此,紐蘭海軍航空兵才不得不一直使用「魚叉」。

至於傳說中的那種新式反艦飛彈,也就是「沉默彩虹」的反艦型,就算研製了出來,暫時也只能提供給岸基航空兵使用。不是說太過笨重無法由A-6D掛載,而是A-6D的電子設備不夠先進。

在紐蘭海軍的計劃當中,掛載使用「沉默彩虹」反艦飛彈的,其實是還在研製,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服役的A-12攻擊機。

只是,斯塔克也沒有指望靠一支攻擊機群幹掉第六十一特混艦隊。

要說的話,那些攻擊機能夠順利把掛載的反艦飛彈發射出去,就很不錯了。

說得直接一點,哪怕3支機群全都取得了突破,而且從3個方向發起攻擊,也無法全殲第六十一特混艦隊。

畢竟,對付AGM-84這類亞音速輕型反艦飛彈,並不是一件多困難的事情。

別說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即便是第51特很艦隊也能頂住這種程度的攻擊。

正是如此,斯塔克想達到的目的,其實是通過這輪攻擊,打破梁夏艦隊的作戰部署,為接下來的攻擊創造機會。

沒錯,就是由轟炸機發起的攻擊!

在第51特混艦隊出動艦載機發起攻擊的時候,40架掛著重型反艦飛彈的B-52G正在東北東望洋上空向西飛行。

按後方提供的消息,這些轟炸機都能夠在天亮前後到達。

其實,只需要一支編隊的20架轟炸機就夠了。

這也是斯塔克做出的部署。

讓20架B-52G參與打擊第六十一特混艦隊的行動,另外20架在後方待命。

此外,第51特混艦隊會安派艦載戰鬥機,為轟炸機群護航,確保轟炸機群能夠順利的完成攻擊任務。

正是如此,在A-6D機群發起攻擊的時候,第51特混艦隊的3艘航母都在為天亮後的戰鬥做準備。

因為已經找到第六十一特混艦隊,所以不再需要安排艦載機執行偵查任務。

相對而言,防空任務變得更加的沉重。

畢竟,梁夏軍隊肯定會發起反擊。

為此,斯塔克對航空作戰做出了調整,讓原本安排執行偵查任務的24架F/A-18都轉為執行艦隊防空任務。準確說,是卸下副油箱與偵查吊艙,掛上空對空飛彈,並且做好起飛的準備。

當務之急是讓在12日夜間出動的防空戰鬥機返航。

道理也很簡單,只有F-14B具有足夠大的航程,能夠為轟炸機群提供掩護,也就得讓這些戰鬥機儘快做好升空準備。

正是如此,也才得讓F/A-18執行防空任務。

關鍵就是,第51特混艦隊的3艘航母都只搭載了1個大隊的24架F-14B,沒有多餘戰鬥機可用。

哪怕每艘航母只回收10來架戰鬥機,也是件很麻煩的事情。

主要就是,肯定得在飛行甲板上面保留一批防空戰鬥機,還得在飛行甲板上完成再次出動的檢修工作。

此外,就是必須在攻擊機群返回之前讓護航戰鬥機升空。

不然的話,飛行甲板會亂成一團。

毫無疑問,這是高強度保障作業,在平時根本就遇不到,也就只有在高強度的戰鬥當中才會出現。

顯然,這也是紐蘭海軍最欠缺的東西。

忙中難免不會出錯。

「尼茲」號這邊的情況還稍微好一點,畢竟配屬給旗艦的都是最為優秀的官兵。

在「斯普」號與「哈爾」號那邊,不到一個小時就各自報廢了一架戰鬥機,原因都是勤務人員在做維護的時候操作不當。

快到凌晨5點,斯塔克都不得不懷疑,能否趕在天亮之前派出護航戰鬥機。

關鍵就是,完成了攻擊任務的艦載機已經返回,而且燃油均所剩無幾,都需要儘快降落到航母上。

在進入到回收作業狀態之後,就別想派出防空戰鬥機了。

()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