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遜一直不看好梵羅國的關鍵,也就在這裡。

雖然做為「離岸」國家,紐蘭共和國存在很多特殊之處,肯定無法照搬梁夏帝國的發展經驗,而且在擺脫殖民統治,獨立建國之後兩百餘年的歷史當中,紐蘭共和國也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發展策略,但是落到具體事情上,特別是跟國家安全息息相關的軍事戰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必須承認,梁夏帝國取得的成功,尤其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戰當中大獲全勝,對紐蘭共和國造成的影響簡直不可估量。

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前,梁夏帝國產生的影響其實相對有限。

道理也很簡單,打贏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前,梁夏帝國仍然是一個陸權國家,海洋屬性不是很突出。

雖然梁夏帝國打造了全球數一數二的海軍,還取得過極為輝煌的成就,但是其國家的核心利益依然建立在陸權之上,而且圍繞著國家核心利益所進行的對外擴張,也主要是集中在世界島上進行。

即便在最為鼎盛的時期,比如陳炳勛時代,梁夏帝國對海權的依賴都不是很大。

在很大程度上,梁夏帝國不惜血本的打造一支強大海軍,更像是錦上添花,或者說用來鞏固在世界島上的陸權。

顯然,對遠離世界島的紐蘭來說,陸權遠沒有海權重要,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其效仿對象都是布蘭王國。

一直到第二次全球大戰結束,紐蘭當局才猛然發現,梁夏帝國才是真正的楷模。

雖然梁夏帝國依然是一個典型的陸權強國,但是通過打贏第二次全球大戰,等於用事實證明,陸權與海權並不是二選一,而且以其成功的經驗,只有陸權強國才具有發展成陸海兩強的可能。

尤其是第一次全球大戰,梁夏帝國用行動證明,一個強大的陸權國家,只要能夠保住基本盤,哪怕丟掉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之內重新崛起,並且再一次變得強大。

當然,這裡說的「基本盤」不僅僅是本土安全。

布蘭王國的失敗也證明,面對實力高出一個級別的陸權強國,海權強國的勝算其實非常渺茫。

說得更加直接一點,人類文明的中心永遠都在世界島上,位於世界島上的陸權強國天生就擁有控制人類文明中心的優勢。對世界島之外的強國來說,要想發揮離岸平衡的作用,除了需要擁有強大的海軍,還得擁有足夠強大的陸軍。要不然就變成了離岸國家,無法發揮平衡的作用。

其實,在梁夏帝國崛起之前,布蘭王國也算得上是海陸雙強。即便在部分時期,比如在洛克帝國稱雄西大陸的時候,布蘭王國的陸上軍事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弱小,布蘭當局也會用其他方式,比如跟迢曼王國結盟,獲得制衡對手需要的陸上軍事力量,從而更加有效的發揮出海權強國的優勢。

正是如此,在第二次全球大戰結束後,紐蘭共和國開始全面學習梁夏帝國,尤其是軍事戰略。

哪怕沒有照抄,也是在刻意模仿。

比如,在波伊戰爭期間,梁夏陸軍開始重視航空兵,重點打造以直升機為主的戰場空運力量,並且以此為基礎,創造了空中突擊戰術。紐蘭陸軍也亦步亦趨,打造了全球第二的陸軍航空兵。

當然,對梁夏帝國的模仿與學習,更多的體現在戰略思想上。

往簡單說,也就是陸海並種,並且高度重視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給予技術類軍兵種極高的地位。

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空軍。

在很大程度上,紐蘭空軍其實就是小了一號的梁夏空軍,兩者在基本編制,甚至是裝備類型上都高度一致。

按紐蘭軍隊內部的觀點,模仿與學習梁夏帝國,肯定沒有錯!

當然,在軍事理論方面,那就更加如此了。

嚴格說來,紐蘭共和國也是唯一能跟上樑夏帝國的節奏,把新軍事學說的理論轉變為實踐的國家。

道理非常簡單,只有紐蘭共和國擁有推進第三輪軍事變革的實力。

此外,紐蘭共和國也確實在積極的推動第三輪軍事變革,還寄希望於藉此縮短跟梁夏帝國的差距。

至少在傑克遜這些年輕軍官看來,這是追上樑夏帝國的唯一途徑。

關鍵就是,紐蘭共和國是典型的離岸國家,天生就擁有很多梁夏帝國不具備的優勢,也就能彌補國力上的差距。

最重要的,就是紐蘭共和國不需要為了保護本土而耗費大量資源加強本土防禦。

做為西半球的頭號強國,紐蘭共和國不但霸占著北孤大陸上最肥沃的土地,還只有兩個鄰國。關鍵是,這兩個鄰國都很弱小,而且早已放棄爭霸的念頭,還全都成了紐蘭共和國的盟友。

曾幾何時,南邊的鄰國還希望併入紐蘭共和國。

至於北面的楓葉國,在第二次全球大戰後,已經淪落成紐蘭的編外州,連國防安全都完全依賴紐蘭共和國。

雖然阿拉斯地區落入了梁夏帝國手中,讓紐蘭本土西北地區受到威脅,但是阿拉斯地區的特殊性,讓紐蘭當局暫時不用為此發愁,至少用不著為了防範駐守阿拉斯地區的幾千名梁夏陸軍的官兵,就在本土的西北地區部署重兵。事實上,只是上千千米的冰封雪原就足以擋住入侵者。

正是如此,紐蘭共和國可以把更多的資源用於對外擴張。

其實,這也是在大戰後,準確說是梁夏帝國與迢曼帝國決裂之後,紐蘭共和國敢於在加勒比地區與南孤大陸擴張的關鍵所在。也就是利用這十幾年,紐蘭共和國完成了在大戰期間都沒有能夠實現的壯舉。幾乎橫掃了整個南孤大陸,讓眾多在大戰期間投靠梁夏帝國或者迢曼帝國的國家,重新回到了紐蘭共和國的懷抱。關鍵是,紐蘭共和國還以此為基礎,組建了北孤集團。

說是「北孤」集團,只是因為初創成員國是幾個北孤大陸的國家,而在經過了數輪擴張之後,已經囊括了幾乎所有南孤大陸國家。也正是如此,才有成員國提議更名,覺得現在的名字不合時宜。

由此也就不難看出,僅就紐蘭共和國而言,其實更加願意通過軍備競賽的方式來跟梁夏帝國競爭。

紮根於西半球,紐蘭共和國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至於全球大戰,紐蘭共和國反到沒有必然勝算。

從這個角度看,也就能夠清楚的看到,在紐蘭共和國的戰略體系當中,梵羅國其實就是一顆精心安排,在最後關頭用來犧牲掉的棋子。即便是紐蘭共和國的盟國,梵羅國的最大價值也只是替紐蘭共和國擋槍。

只要能夠達到主要目的,收復霍瓦依群島,犧牲掉梵羅國又何妨?

再說,相隔了半個地球,而且海運與空運都已斷絕,就算紐蘭共和國不願放手,也未必救得了梵羅國。

相反,在梵羅國耗費了太多資源,肯定會產生負面影響。

此外,就算沒有能夠跟梁夏帝國達成停戰協議,也不等於說紐蘭共和國就一定會死保梵羅國。

以當前的局面,更應該把重點放在西大陸。

雖然受到天氣影響,大陸戰場上的大規模作戰行動已經告一段落,但是當春天在幾個月之後到來,決戰將在所難免。

誰能笑到最後,就得看在此之前的幾個月做的準備。

就傑克遜所知,陸軍主力部隊已經去了西大陸,而且肯定會在今後幾個月之內把主戰裝備送過去。

要說的話,這也正是國防部對援助梵羅國的事情含糊其辭的主要原因。

隨後,由國防部發來的最新指示,再次證明了傑克遜的猜測。

繼續等待,針對南方次大陸的基本戰略暫時不做調整或變動,而軍事顧問團的首要任務是穩住德城的局勢。

隨後,五角大樓發來了一份戰略計劃。

傑克遜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即去了總理府。

這份計劃跟梵羅國沒有直接關係,意義卻非同凡響。

灰宮已經批准了在奧洲推進與事實反抗行動的方案,還責成海軍全權負責,預計最快能在3個月,最晚在半年之內實施,而且海軍將安排艦隊策應,確保奧洲原住民發起的反抗行動能大獲成功。

按照國防部提供的資料,已有500萬原住民響應了號召,其中50萬願意拿起武器跟當權者戰鬥。

不過,這些數字肯定有水分,只是到底有多大,恐怕沒人說得准。

毫無疑問,這是一針分量十足的雞血!

迪迦拉表現得非常亢奮,仿佛奧洲已經重新回到了原住民的手裡,或者說原住民的反抗行動一定就能大獲成功。

傑克遜很清楚,迪迦拉是故意表現得像個白痴,他早已識破灰宮的小把戲。

奧洲原住民武裝反抗新移民?

先不說如何武裝原住民,哪怕有足夠多的武器,把原住民武裝了起來,也肯定不是奧洲國防軍的對手。

何況,原住民未必就會響應紐蘭共和國的號召。

即便是貨真價實的蠢貨,恐怕也不會在明知會失敗的情況下,替他人火中取栗。

何況,紐蘭當局開出的是一張根本沒法兌現的空頭支票。

雖然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尤其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戰最後兩年,以及戰後十多年,在梁夏帝國的主導下,上千萬新移民湧入了奧洲,占據了大片土地,控制了大量資源,但是對原本就生活在這裡的老移民來說,新移民所造成的影響,其實是利大於弊,或者說老移民也是戰後大發展的獲益者。

道理也很簡單:奧洲的人口實在是太少了。

因為人口不足,所以奧洲空有廣袤的國土與豐富的資源,發展了一百多年,都只是一個超級鄉村。

至於社會地位,反到是個小問題。

不要忘了,奧國也是戰敗國。

在戰敗的時候,奧洲的老移民就知道,他們的命運掌握在戰勝國手裡,基本人權能夠得到保證就很不錯了。

國家的主導權?

顯然,那是統治階層的事情,跟平民沒有多少關係。

可實際上,奧洲老移民在戰後獲得的,不止是基本人權。

在過渡期結束之後,奧洲的社會秩序就恢復了正常,當局對新老移民一視同仁,老移民並沒受到歧視。

關鍵還有,戰後的飛速發展,上千萬老移民也享受到了工業化帶來的好處。

要說的話,在以梁夏帝國為絕對核心的東方集團里,奧國憑藉豐富的資源,一直是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拿人均收入來說,奧國超過了梁夏帝國,為東方集團平均值的三倍,是五個最貧窮成員國的20倍。即便是跟西方國家比,奧國的人均收入也非常高,那可不是一般的富裕,簡直是富得流油。

日子過得這麼舒服,有什麼理由造反?

不可否認,奧國肯定有貧民,而且是以老移民為主。

可問題是,這些對當局不滿的貧民並不多,所占比例非常小,而且很難獲得其他老移民的支持與同情。

正是如此,紐蘭共和國的策反工作搞了幾十年,一直都收效甚微。

指望通過原住民來奪取奧洲,無異於痴人說夢。

當然,在拿到這份計劃書的時候,傑克遜就意識到,華城當局已經拋棄了扶不上牆的梵羅國。

梵羅國最後的價值,就只是再堅持幾個月。

依託30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以及10億人口,哪怕所有梵軍都一觸即潰,也肯定能堅持幾個月。

當然,肯定不能捅破這層窗戶紙。

不然的話,傑克遜也不會在第一時間去找到迪迦拉,讓迪迦拉相信紐蘭共和國並沒有放棄梵羅國。

至於接下來該如何應對,傑克遜心裡沒底。

準確的說,他也是無可奈何。

正是如此,在回到駐地之後,傑克遜就聯繫了遠在烏代布爾的湯普森,讓這個很有些想法的少校軍官立即返回德城。

隨後,傑克遜由給華城的國防部發了一封電報。

不是詢問指示,而是第三次提交辭呈,其實是要求調換工作崗位。

做為現役軍人,而且現在是戰爭時期,傑克遜沒有資格辭職。

這次,傑克遜明確提到,湯普森少校有足夠的能力負責顧問團的工作,而且更加擅長跟梵軍高級將領溝通。

此外就是,他希望到一個更能發揮其個人價值的地方去,比如西大陸。

如果華城當局打算在西大陸有所作為,尤其是派遣陸軍參戰,就需要像傑克遜這樣的高級軍官去前線帶兵。

雖然去前線作戰的危險更大,但是總比跟一群心懷鬼胎的政客虛與委蛇好得多。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