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出征,甲冑鱗片在陽光下明晃晃的,猶如赤金。三萬京營精銳開拔,從京城出發,劍指奴兒干,金戈鐵馬往北去。

發兵時已是季秋,肅殺之氣濃郁,秋風橫掃落葉,入目皆枯黃,天氣也愈發寒涼。等從京城進至東北,已是冬季,當地滴水成冰,定然是用不得南軍的,水土不服。故而,朱高燨這三萬軍隊中,有過半來自北平行都司。

初代五軍營,便是朱棣靖難收復北平行都司後建制,雖說之後的五軍營吸收了全國各地衛所的精銳,但仍以北平行都司的這批將士最為勇猛。

北平行都司衙門設置於大寧,是北平、奴兒干、遼東、大寧組成大區都司。前身為中山王徐達所領的北伐滅元十萬明軍,後有北元不斷來降的將士。

這支北軍雖說在金陵住了許久,可只要披上甲冑扛上兵器,照樣能在冰天雪地里爬摸打滾。

……

一路行軍至六合縣附近,大軍紮營,夜色如潑墨。

帥營里燃著明燈,朱高燨與張輔、朱勇、赤戎,四個人圍在案台前,研究著從奴兒干都司快馬加急送來的情報。

「這份,是遼東送來的奴兒干都司較為詳細的資料,大傢伙兒看看。」

朱高燨從一封密函中取出信件,放在了案頭,道,「女真一族,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奴兒干都司下屬一百八十四個衛,二十多個所。都司之下的各衛所作為軍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機構,重要的官職均由朝廷從內地委派官員出任。」

看到這裡,朱高燨不由輕笑一聲。

一百八十四個衛,二十多個所,聽起來嚇人。要知道擁有十六萬精銳的五軍營,也方才七十二個衛而已。

但是很顯然,奴兒干都司的這些衛所是注了水的。大一點的有幾百正軍,小一點的只有百八十正軍,整個奴兒干都司二百個衛所加起來,能不能湊出五萬正軍都是個問題。而且這些衛所也不是每一個都要打壓的,有的地方過於偏僻,有的被漢人官員治理的服服帖帖。需要打壓的是被女真人篡權嚴重,對大明產生威脅的衛所。

「建州女真,主體分為建州衛、建州左衛,農耕為主,打獵為輔,這是我們的重點打壓對象。而海西女真也稱為扈倫四部、海西四部。主要是葉赫部、烏拉部、輝發部、哈達部。海西女真的生活方式,是採集、漁獵、農耕的混合狀態,主要還是靠採集和漁獵。與建州女真差不多,都是我們的重點打壓對象。」

朱高燨繼續說道,「至於東海女真,也就是野人女真,有時也劃分出北山女真、黑龍江女真等部落。由於自然環境惡劣、生產力落後,無農業,以採集、打獵為主,貌似還過著原人的生活。他們所處的地帶過於靠近極北之地,與我大明之間也沒什麼聯繫。沒必要去打壓,收益太小,地勢太差,成本太高,威脅太小。」

朱勇拿起一份資料掃視了一眼,緩緩說道:「建州衛與建州左衛,初隸屬於奴兒干都司,但實際上多受遼東都指揮使司統轄。這個也在我們的打壓範圍之內嗎?」

遼東都司轄區,不在征討的範圍之內。話雖如此,但朱高燨卻知道朱勇在忌憚什麼。

建州衛指揮使釋加奴,漢名李顯忠。女真胡里改部酋長阿哈出的兒子。立有戰功。永樂八年率所屬從皇帝御駕親征蒙古韃靼,立有戰功。

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李顯忠有一個姐姐,叫「帝三後」,是朱棣在燕王府時的妾。所說這個妾在朱棣稱帝前就已經掛了,但名分還是在的。也就是說,這個建州衛的指揮使李顯忠,是朱棣的小舅子。

況且,李顯忠雖是女真人,但本人身上是有戰功的,對於大明朝還算是忠心。

「無論是建州衛,亦或者是建州左衛,都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朱高燨毫無遮攔的回答了朱勇這個問題。

李顯忠是皇帝的小舅子又能怎樣,老子還是皇帝的親兒子呢,現在是王爺,馬上就晉升儲君了!

李顯忠才能有多少戰功?老子在南邊打下來了一個省,在北邊乾了兩個蒙古王!

更何況,李顯忠本人對於大明說得上是有點良心,但他的子孫如董山、李古納哈、李滿柱等人可都是大明反骨仔,清一水的反賊。

土木堡之變後大明國力衰落,建州衛首領李滿柱,也就是李顯忠的兒子,聯合建州三衛,反叛明朝,開始不斷的騷擾入侵遼東地區。

未來的建州女真改稱「滿洲」,其實就是從這貨的名字而來,即「李滿柱的建州女真部」之意。

女真叛亂也跟大明僵化的朝貢貿易制度有點關係,少數民族部落每年來朝貢的次數,每次來人的數量、貨物數量都有限制。大明堵住了通過他們貿易賺錢的路子,這些人就直接動手開搶了。但這當中,女真人最為不講信用,之前大明也給過不少優惠政策,但真的到了有機會搶錢糧的時候,他們又會忍不住干一票,搶完之後又跟大明道歉,道完歉繼續搶,完全就是養不熟的狼崽子。

對於如何解決這群女真人,當時朝廷內部主要分為兩派,主戰派認為女真人不服管教,應該好好教訓教訓;主撫派認為女真叛亂都激出來的,應該給予更多優惠,這樣他們就不鬧了,比「女真親爹」李成梁都尿性。李成梁最起碼還一直在引導著女真各部內鬥分化,這些主撫派直接就是把女真當成爹供著了。

成化帝沒有猶豫多久,直接就下令進剿建州女真,下達的命令是:「搗其巢穴,絕其種類」。在這次圍剿中,李滿柱和他的兒子被朝鮮軍隊斬殺。至於另外一個首領董山,也就是努爾哈赤的五世祖,也在這次圍剿中掛了。

死得其所!

「如何處理建州衛、建州左衛,剛才你們或許沒聽清,也或許是我沒有說清,現在我說明白一些。」朱高燨面色平靜,「滅族即可。」

張輔和朱勇聞言有些驚訝,這一句話,就決定了建州衛和建州左衛一萬多條人命!

建州左衛都指揮使猛哥帖木兒,滿清的老祖宗。

指揮使與都指揮使,一字之差,卻差的海了去了。

指揮使是「衛」的最高指揮官,而都指揮使是「都指揮使司」的最高指揮官,是地方省軍事最高指揮官了。

不同的在於,猛哥帖木兒這個都指揮使空有其名,實際上手底下管的人卻沒那麼多,只有一千來號人的軍隊,還拖家帶口的拉著七千多部眾。

「末將明白了。」張輔點了點頭,沒有問為什麼祁王對建州左衛有這麼大的仇恨。軍中以軍令至上,將以帥令為先,就算朱高燨讓他去帶人沖了遼東都司衙門,張輔都敢服從軍令。

如果他知道在二百多年以後,猛哥帖木兒的後人乾的那些事兒,怕是連揚了建州左衛骨灰的心思都有了。

而朱勇則是略帶疑惑的問道:「王爺,如果是那樣的話,我們需要在路過遼東的時候,去和遼東總部劉榮提前交涉一下嗎?」

遼東總兵劉榮,曾隨朱棣靖難,討伐蒙古,屢立戰功。鎮守遼東十年,在沿海構築防禦工事,以抵禦倭寇。打漢人他不在行,但卻是打蒙古人和倭寇的好手,也稱得上是一方名將了。

「到時候再做商議,眼下顧好行軍之事與在建州的策略。」朱高燨搖了搖頭,忽然問道,「督促後續糧道的官員,別等我們走在半路上,結果斷了糧草,那樂子可就大了。」

朱勇不以為然的說道:「糧道是太子那邊負責的,出了問題也是東宮頂著。」

「你在說什麼屁話?」朱高燨正色道,「糧草出了問題東宮的人肯定是要掉腦袋,可難道我們就不受影響了嗎。我們這些出征帶的糧草頂多夠我們走到順天府,若是後續的糧道出了問題三萬將士要麼餓死要麼兵變,到時候不僅東宮得嘩啦啦成片的掉腦袋,你我也好不到哪兒去!」

三萬精銳出征,若是不想耽誤行程,便只能壓縮攜帶輜重。軍隊一邊走,朝廷一邊運糧草,這後續的糧道走的是大運河,和修築順天府皇宮的物資一起送到順天府。等軍隊走陸路到了順天府,後續的糧草也就從水路一起到了順天府。

這樣雖然更便捷一些,但是風險也大了,若是太子吃錯了藥耽誤了糧草運輸,那三萬精銳還沒抵達奴兒干就要先兵變了。而朱高燨當然不可能讓這種事情發生,一直在安排人手在金陵城裡運作,不過效果不算太明顯,管這事的是太子,又不是他祁王。

不過太子從事後勤多年,也基本上沒在糧道方面出過紕漏,這也讓朱高燨心裡稍微安心了一些。

雖說他和東宮在鬧不愉快,但在國家大事面前,太子還是很能給人安全感的。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