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三十章回京(兩更合一更)

回到家中後,歸期已是臨近了。

朝廷給每位官員省親假很緊,官員籍在兩廣,雲貴,算是給假最長的了,但路途加上在家最多給六個月假期。

若是逾期不歸,則是要以曠職廢事論處,甚至作缺題放。什麼是作缺題放,就是省親假歸來的官員,要入丁憂官員一般,到吏部詮注候缺,不一定能候補原職。

故而對林延潮而言,此事關係到仕途,也不敢在家逗留太久。

下面日子,林延潮與家人享天倫之樂,再見見老師,見見朋友,官場上應酬一番,也是差不多了。

日子過得很快。就在要返京的前幾日,林延潮在書房的桌上寫信。

這時屋外敲門兩聲,林延潮頭也不抬地道:「進來吧!」

陳濟川步入房內問道:「老爺,你叫我?」

林延潮點點頭,繼續寫信,陳濟川一聲不吭地站在一邊。

一盞茶功夫後,林延潮筆一擱將信寫完後道:「我在給永安里里長寫信,言願捐獻五十畝學田作贍學之用。」

陳濟川聽了大喜道:「老爺,此乃善事啊,從此以後洪塘社學的貧寒子弟就能讀書。」

林延潮點點頭笑著道:「是啊,我打算將學田贍學之銀每年分兩筆,一筆資助貧寒子弟,一筆則是用在學有所成的學生身上,他們若在縣試府試上有所斬獲,拿出這筆銀子作膏火銀以資他繼續求學。」

「不過這膏火銀名字太好聽,我準備叫獎學銀,或助學銀,如此就算自己對學生盡些綿薄之力吧。」

陳濟川敬佩地道:「老爺真不忘恩德。」

林延潮道:「比起先生,張歸賀那等,我還是太微不足道了,這些黃白之物實不足一提。對了,此事需好好操辦一番,你去侯官縣衙找盧知縣,讓縣衙給我打一塊善人的匾額,送至府上。至於資助學田的事,你也需在鄉里大張旗鼓,鋪張一些,不僅要讓鄉民知道,就是省城也要合城皆知。」

陳濟川聽了訝然,這麼張揚好像不似林延潮一貫低調處事作風啊。

林延潮笑著道:「此不足為奇,本省士民贈送學田都有搞這一套,我也不過是隨大流罷了。」

陳濟川道:「老爺,我不解,那些人贈學田多是沽名釣譽,為了攬名聲罷了,但老爺你的初衷並非為了博名,但也落得與他們一般,恐怕反而被士林取笑啊!」

林延潮聞言哈哈一笑道:「濟川,我與你說個故事,當年魯國有人陷於外邦時,可允臣民自掏錢贖人後,再從國庫取金作為補助,但子貢贖人後,卻不取金於國庫。孔子說子貢錯了,他這麼做如此魯國再也沒有人贖人了。」

陳濟川聽了恍然道:「老爺說得我明白。」

林延潮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也是為自己打算,人皆好美名,我為了求以美名,則留給別人以惡名,更將他人至於何地,此難為情矣。如此那些你口中所說的沽名釣譽之人,反而會因此恨我才是。」

聽完這句,陳濟川深深佩服道:「老爺,真一片苦心。」

林延潮說完拿著信遞給陳濟川道:「拿去辦吧。」

陳濟川取了信出門後,卻見一名下人急匆匆而來。

「何事如此驚慌。」

那下人見陳濟川呵斥,當下手捧一信封遞給陳濟川。

陳濟川見信之後神色大變,仔細看了幾眼後問道:「此信你是如何見得?」

下人道:「是後院看門的門子撿到的,他聽見有人敲門,但敲門後又未見其人,只是在地上見到這封信,故而送來了。」

陳濟川點點頭道:「你叮囑過去,任何見此信的人都不許聲張,懂了嗎?」

下人稱是一聲,然後退下,陳濟川定了定神又返回了書房。

書房裡林延潮見陳濟川去而復返問道:「何事?「

陳濟川將信奉上,林延潮看了一眼,但見信封上染血,字跡似用血書的方式用手指寫出,上面寫到『呈翰林院林中允親啟』。

林延潮道:「血書?還是指名道姓?你拆信看看寫得是什麼?「

陳濟川點點頭,當下接過林延潮遞來的拆信刀拆開。

林延潮看了一眼,信里內容果真是用血書寫成的。

林延潮從陳濟川手裡接過信來,從頭到尾看了一遍,陳濟川在一旁道:「老爺,此信所言之事,可是十分棘手啊!關係到三品大員的烏紗帽。「

林延潮見了道:「你先不必著急,有人是給我遞刀子呢。不過我若是不作聲,此事未必石沉大海,我若是作聲,此事也未必能送呈御覽。「

原來林延潮手中的信,乃一封控信,信的署名乃\'尤齊淵\'。

這署名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而\'尤齊淵\'諧音是\'有奇冤\',不說林延潮這等大家,就是一般浸淫文字的人,也是一眼看穿署名後的名堂。

林延潮看了署名就是皺眉,寫信之人如此故弄玄虛,哪裡是真申冤之人。

這控信說得是什麼奇冤呢?

正是指名道姓地炮打福建巡撫勞堪,乃前侍郎洪朝選不明死於獄中之事,信中羅列勞堪十幾條大罪,希望林延潮能回京之後,能將此信上呈天子御覽。

這就是林延潮說的,有人給他遞刀子,刀子就是借林延潮之手,來殺勞堪的。

林延潮將信反覆看了好幾遍,這洪朝選一案在民間封鎖得很緊,不過對於林延潮而言,自是有聽到這風聲。

此事牽扯到一省巡撫,以及一名致仕大員,林延潮就算什麼都不說,若真的將此信遞給天子,勞堪也是性命堪憂。

陳濟川對林延潮道:「老爺回鄉省親,這勞堪對老爺前倨後恭,實是見風使舵之輩,眼下他證據落在我的手上,老爺是否有打算擺他一道?「

林延潮搖了搖頭道:「官場上前倨後恭之事,乃是平常,換我與勞堪異位而處,可能作得比他還不堪。「

陳濟川沒料到林延潮說得如此坦白,也是一愣。

「那老爺的意思?」

林延潮想了一番道:「這上控之事,自有御史刑台大理寺處置,我乃翰林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何況此信上語言不詳,所列罪證多是捕風捉影,不足為信,我看實在是可疑。「

陳濟川點點頭問道:「那既是如此,老爺就將此信交給勞巡撫,就說有人誹謗朝廷命官,請他處置。我們也可落個人情。「

聽陳濟川的話,林延潮失笑道:「更不可,人情不是這麼落的,平白送信反成了要挾。「

此事就這麼被林延潮按下,過了幾日,林延潮上京的期限到了。

到了這日,勞堪,舒應龍等幾位大員都分別前來相送。

左布政使舒應龍不過逗留片刻就走了,並送了林延潮兩百兩的程儀。舒應龍前腳剛走,勞堪後腳也是到了林延潮府上。

一省巡撫,布政使兩度駕臨林府,對於林家上下而言,這是多有面子的事。

宴上酒過三巡,勞堪屏退左右與林延潮道:「本院自到福建為官以來,深感地方不靖,多有鄉紳鼓動愚民鬧事,實為頭疼,不知林中允有何教我?「

林延潮道:「制台言重,下官深感為官不易,恰如治理一方,政令下達,不論鄉人賢蠢,總有人喜,總有人惡。難道我等為官因怕這怕那,就不事功了嗎?依我看來,為官者,就是要不怕得罪人。「

「說得好,「勞堪拍腿贊道,「朝廷里能多幾個如宗海這般的識大體之人就好了。「

林延潮沒有半點得色道:「不敢當,這不過是下官一點淺見,總制為官多年,下官還要向總制多學才是。「

勞堪又道:「不過宗海雖這麼說,但總有人散布不利言論,到處說本官壞話。宗海,到時若是有這等小人向天子進言,你要幫我多分辯一二啊!「

林延潮笑了笑道:「總制稍等,我給你取一物來。「

說完林延潮去了書房,將那封控信取了放在勞堪面前。

勞堪見了此信,狐疑道:「宗海這是何意?「

林延潮道:「本不欲給制台過目的,但既有小人作祟,就要將他繩之以法,故而將此信給制台一睹。「

勞堪聽了林延潮的話,將信拿來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將信重重拍在桌上,碗碟一陣亂響。

「此真捕風捉影,無稽之談,表面欲害我,背後實欲害相爺。「

林延潮看著勞堪動怒,微微笑著,然後在一旁勸著。

勞堪發了一陣怒氣,然後對林延潮道:「幸虧天子身邊有宗海明辨是非的近臣,否則真成曾參殺人了。「

林延潮笑著道:「下官慚愧,天子明鑑萬里,自不會冤枉制台這樣的重臣才是。「

勞堪這才滿意地點了點頭。

又喝了幾杯酒,勞堪起身離去。林延潮將勞堪送出府門之外。

臨行時勞堪對林延潮道:「宗海是個聰明人,此去京師必鵬程萬里,到時候本院也唯有瞠乎其後了。「

然後林延潮目送著勞堪坐上巡撫的八抬大轎。

林延潮正要回府,這時一人來至道:「小人乃巡撫衙門的聽差,撫台大人知中允老爺上京路上多有花費,特送上程儀。「

林延潮聽了收下禮單,看了一眼,然後對聽差笑著道:「煩通傳一聲,多勞制台掛心了。「

林延潮回到府中,將禮單遞給陳濟川道:「這筆錢你拿之尋一個可靠的銀莊存起來。」

陳濟川接過禮單看了一眼,頓時倒吸一口氣涼氣道:「老爺,撫台竟給了紋銀兩千兩,還是現銀。「

林延潮淡淡地道:「較他烏紗帽而言,這錢不貴。「

陳濟川聽了笑著道:「看來老爺這人情得售了。「

林延潮聞言笑了笑道:「並非是得售,而是勞撫台他自作聰明罷了。「

陳濟川聽了林延潮的話,卻不懂林延潮說得『自作聰明』指得是什麼。

此刻巡撫府中。

勞堪甚是疲倦地坐在太師椅上。

「老爺,徐,陳兩位師爺到了。「

他揮了揮手示意按肩揉背的幾名侍女退下。

兩位師爺抵達後,勞堪示意二人關上了房門。

師爺察言觀色問道:「東翁今日試得如何?「

勞堪疲倦地將信封丟在桌上,道:「總算這林延潮他識得時務,看來他不是那等在天子面前亂嚼舌根的人。「

兩位師爺聽了這才鬆了口氣。徐師爺道:「我就說不過一個翰林,他林延潮再如何了得,也要十年功夫,方能在朝廷上有一隅之地,眼下如何敢得罪東翁,以及相爺。「

另一位陳師爺道:「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咱們使點計謀,撒些雞血鴨血寫一封信,試一試這狀元郎也是值當的,不過不會露出破綻吧。「

勞堪不以為意地道:「黃口豎子罷了,哪裡看得出什麼破綻,本院就是不明白,這林延潮與相爺又非一路,相爺為何又抬舉他為日講官。「

陳師爺笑著道:「這林延潮雖非相爺之人,但也不會妨礙相爺。此人是申吳縣的得意弟子,相爺舉其為帝師,收得是申吳縣之心。「

徐師爺笑著道:「是啊,相爺不抬舉申吳縣,難道還抬舉張蒲州不成?「

眾人都是一併笑著。

陳師爺道:「張蒲州雖侍相爺甚恭,事事以相爺馬首是瞻,但我看相爺心底始終也是防著張蒲州一手,拉攏申吳縣就是肘制張蒲州之意。「

勞堪道:「張蒲州乃相爺援引入閣,張蒲州怎麼也不會對相爺不利吧?「

徐師爺道:「東翁話不能這麼說,天家歷來都是用次輔斗首輔,夏貴溪,嚴分宜,徐華亭,高新鄭哪個不是被次輔鬥倒的。當初相爺若不鬥倒高新鄭,又如何上位,再說相爺對張蒲州雖有大恩,但張蒲州也曾受過高新鄭的大恩。。。。。「

眾人在聊著聊著,逐漸聊到了朝堂大事上。

徐師爺到了最末道:「東翁,若是林延潮不把此信給你,你該如何處置?」

勞堪看了他一眼,淡淡地笑了笑道:「也沒什麼,他不是歸期甚緊嗎?我派人在省里延誤他半月,再寫信讓人在路上再延誤他一兩月。到時等林延潮到了京師,御史就會參他曠職廢事的摺子早已上呈御覽了,到時不說帝王師,他林延潮連官也得丟。」

聽勞堪這麼說,兩位師爺都是大笑道:「東翁,真乃妙計。」

「不過,」勞堪頓了頓笑著道,「眼下林延潮如此識大體,那我也就不妨礙他了。哎,兩千兩紋銀,這可是我留著歸鄉養老時用的,倒是合算他了!」(未完待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