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歸德府夏邑縣。

大雪消融,去年一場瑞雪後,田裡的莊稼長勢極好。

大雪堆積在河灘邊的淤田裡,雪化水融。

去年十月後,百姓在這近千頃田畝里,種下的冬小麥,早已拔節,接近了豐收的時候。

林延潮站在遙堤上,遠遠望去,但見黃河緊緊地約束在縷堤之內,而縷堤和遙堤間卻是麥田遍野。

林延潮當下走至田邊,來至田邊捧起沉甸甸的麥穗,不由點了點頭。

一旁的府經歷黃越開口道:「司馬大人,今年這麥子長勢極好,四月時畝收三石,不在話下。」

林延潮點點頭道:「三石,這淤田真能收得如此?」

陪同的左右官員,以及眾鄉紳們都是欣然地點頭。夏邑縣知縣道:「是啊,北方土地貧瘠不比江南,我河南土瘠沙鹼,若是下地,百姓力田一年,畝收也不滿一石,大多都只收得數斗,唯有上田兩年三熟方可有兩三石的收成。」

「這沿河淤田,老百姓們耕種半年,足以得食,還有半年可另謀生計,去年冬天我們歸德府沒有餓死一名百姓,這都是司馬大人的恩德啊!」

眾官員,鄉紳一併稱頌。

林延潮點點頭道:「本官當初也沒多想,只是看到此景,沒有辜負了,當初買田的老百姓就行。」

「司馬之恩,何止如此,眼下黃河兩岸百姓能有一口安樂茶飯,這都是司馬留下的德政啊!」

林延潮笑了笑對左右道:「這也有父母官的功勞,本丞可不敢獨享!」

聽林延潮這麼說夏邑縣知縣連忙道:「司馬過譽了,下官不敢居功。」

林延潮對左右道:「統籌在本官,治事在於地方,若沒有父母官與百姓支持,這黃河也不會變害為利,收這近千頃淤田。」

林延潮放眼望去,但見淤田長勢極好,露出欣慰之情。

自己在歸德任上忙碌一年有餘,就是為了見到此豐收的景象,這是自己的政績,如此不辜負了自己在歸德為官一任。

林延潮沿著大堤一路前行,卻見道旁豎了一碑。

林延潮向夏邑縣知縣問道:「這是何意?」

夏邑縣知縣不答,眾鄉紳們一併道:「司馬治水開田之功,恩澤我夏邑百姓,我們百姓感念恩德,在此刻碑以錄功德,這沿河大堤,我們議過了決定定作'林公堤',以此上報朝廷。」

林延潮心底狂喜,但面上卻是一沉道:「這是何人主意?」

眾人不知林延潮喜怒,心想會不會馬屁拍到了馬腿上。

這時眾鄉紳不敢答,知縣倒是上前,表示自己有話說。

林延潮當下與他走到一邊。

知縣上前道:「下官聽聞官場上有風聲,說司馬馬上就要調任,若是司馬一離任,這修堤的政績就要留給下任。」

「所以下官與百姓商議,立碑刻功,讓朝廷,及後世百姓們都知道這大堤是司馬的功勞。」

林延潮聞言一滯,心想我還以為是老百姓真的刻碑頌德,原來是你這小子趕著來拍自己馬屁。

林延潮道:「本官就想著,這沿河百里縷堤還未建畢,就說你們夏邑縣還有三里許沒建完。堤未修畢,你就著急刻碑,這話若傳出去,讓本丞成為官場笑柄不說,你還得罪了下任本府正堂。」

知縣當下急著道:「可是歸德府能有今時今日都是司馬之功啊,若是讓後任貪享,那麼下官與百姓們心底不服。」

林延潮聞言默然一陣,然後道:「我知你一片好意,但當今聖明天子在堂,首輔也是老成謀國之人,若是本官真作出政績,就算沒有刻立石碑,他們也會看在眼底。」

「倒是你刻意為之,反而讓別人以為本官自彰表功了。如此本官政績有十分,也被他人看作只有七分了。此碑不許再立,至於此堤名字也不要叫林公堤了,待建成了留給下任府台吧!」

「如此你也是送一樁人情給他,懂了嗎?」

說完夏邑縣知縣聞言嘴唇一動,然後垂頭道:「回稟司馬,下官懂了。」

林延潮點了點頭,當下又道:「馬上就要四月,到時黃河大汛就要來了,你身為父母官需組織百姓,立即搶收麥子。」

「搶收麥子後,你可以從耕種淤田的百姓里募集河夫巡堤,役錢從河工署里支出,他們有田在堤內,定是會盡力護堤。另外百姓貪利,不免懷僥倖之心,但你不可如此,四月一過,任何百姓不許住在這遙堤縷堤之內,只能結廬住在堤上。若是五月大水一來,淹死任何一名百姓,本官不論身在何處,必惟你是問。」

「下官記住了。」不知何時知縣的喉嚨里有了一絲沙啞。

但見林延潮拍了拍他肩膀後,繼續上堤巡視。

當日林延潮巡視完夏邑縣後,次日回到了府衙。

到了府衙後,但見正堂里糧捕通判馬通判,商虞通判吳通判,以及睢州

知州馬光三人正在堂上聊天。

他們三人見林延潮到了,一併是起身見禮。

林延潮見了三人,笑了笑道:「何事聊得這麼高興?」

吳通判起身笑著道:「司馬,好事,天大的好事。」

「怎麼說?」

吳通判與馬光交換了眼色然後道:「司馬大人聽說了嗎?這一次皇上派來的陳公公,真是如懷恩公公一般好內監。」

「如何個好法?」

吳通判道:「自上個月陳公公到了開封后,第一件事就是處置了馬玉餘黨,將幾百人裏手頭上有人命的都是向朝廷請了秋後問斬,而敲詐勒索百姓的則是判了流放三千里,百姓們聞之無不稱頌陳公公的功德!」

林延潮點點頭,這果真符合陳矩的做事風格,先殺人立威,博取民望。

「之後就是下令免了河南修建藩邸之用,讓潞王在湖廣就藩,如此一項,就為本省省卻了六十八萬兩。」

「另外下令將歸德,開封二府的鹽政歸還給本府,潞王府只用衛輝,懷慶二府鹽引。」

聽到這裡林延潮不由眉頭一皺,但隨即釋然,能做到如此已經是很好了,雖說這一次馬玉之事,令天子對潞王大大的不滿。

但只要潞王一日是天子的親弟弟,太后一日仍是天子的娘,那麼天子就不可能太絕情。

他的目的是通過潞王敲打其他宗室,只要潞王這諸藩觀瞻的源頭能夠遏制住,如此日後朝廷削減宗室的阻力就會小了很多。

這時馬光笑著道:「下面就是這省卻的銀兩怎麼用了,陳公公提出了要將之前收取上來修建藩邸的銀兩,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之後有人提議,將這用度用來疏通賈魯河。」

吳通判道:「這賈魯河貫通徐州至開封,其大半都是流經本府,開封,若是賈魯河能夠疏通,不僅江南的糧船可以直抵開封,本府也可以藉助糧船往來,大獲其利。」

林延潮知陳矩果真是拿'書'辦事,真的推動了賈魯河疏通之事。

林延潮問道:「那省里商議的如何?」

吳通判道:「其他省里的官員態度如何尚不知,有官員去問付藩台的意思,但付藩台說自己剛升任布政使,不好擅自作主,如此還沒議出個結果來。」

馬光不由道:「付藩台就是太謹慎了,他好歹也是任過本府知府,在疏通賈魯河的事上怎麼不出面爭一爭呢?」

林延潮一曬當下道:「這你就錯怪付藩台了,新官初履,肯定是不好發表意見的。」

「所以此事他沒有表態,就是表態意屬賈魯河疏通之事,所以肯定省里其他官員也是會賣他,以及陳公公的面子。因此此事肯定無礙,省里商議,然後上奏朝廷都只是走個過場而已。」

馬光被林延潮反駁,不怒反喜,吳通判更是喜上眉梢。

吳通判道:「這就好了,疏通賈魯河可是大工,造福百姓不說,對於我們官員來說也是一項大政績,若辦的好,能憑此官升一級,下官在這裡先祝賀司馬了。」

聽吳通判這麼說,林延潮微微一笑,卻沒有說話。

官場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在場之人都清楚付知遠已經高升,而林延潮馬上就要調任。

所以消息一傳出,吳通判立即有所動作。

他馬上通過自己各種關係,努力在省里活動,謀求下一任知府的資格。

在歸德府眾官員里,糧捕的馬通判,剛剛被林延潮提拔從推官升任,不可能一年未滿又行升遷。

而何通判雖是進士出身,但之前得罪過朝里大員,估計在歸德府是要把冷板凳坐穿。

唯獨他吳通判在歸德府任官數年,雖然無功但也無錯啊,熬了這麼久的資歷,若是這一次能順利升任知府。

那麼再憑著修堤,疏通賈魯河的政績,將來再升遷一級,最後以藩臬大員的身份致仕,對於他一名舉人出身的官員而言,幾乎算是官場神話。

就算不能升遷,但疏通賈魯河這等大工程,以及河工署里去年結餘幾萬兩銀子,那麼以後的日子,吳通判也可以過得很滋潤。

至於馬光似也聽聞了消息,對吳通判也有幾分巴結的意思。

當然吳通判面上對林延潮也很是恭敬,但心底那份急躁和雀躍,以及盼著林延潮早日調任的心情是如何也掩不住了。

林延潮看在眼底,沒有說破,不久吳通判與馬光就告辭了。

留下的馬通判欲言又止,林延潮道:「有什麼話說吧!」

馬通判道:「是關於吳通判!」

林延潮問道:「怎麼說?」

馬通判道:「司馬去任的消息一傳出,吳通判即努力往省里交遊。」

林延潮點點頭道:「此事我知道。」

此事對林延潮而言,還是比較忌諱的,自己身為馬通判的上官,還未去任,下面的人就開始活動要取代他的位置。

這雖然說可以理解,但他還是有點不舒服。

林延潮又道:「不過知府升任之事,省里雖可以建議,真正的任命之權卻在吏部。吳通判不走吏部,反而在省里下功夫……如此有些無用。」

馬通判道:「吳通判背景不夠,當然在吏部找不到靠山。當然若是他能通過司馬,求吏部推薦,那也算了,但是他卻不這麼走。」

林延潮聞言當然知道吳通判是怎麼打算,他不通過林延潮舉薦,日後在修堤治河的政績上,他就可以全盤領之,為自己升任知府後謀求政績。

馬通判壓低聲音道:「吳通判已是聯絡了本府在京官員的鄉紳,作出各種許諾,允諾他擔任知府後,給予這幾家鄉紳好處。」

「什麼好處?」

「在淤田,河務,以及修河的工料上,數日前他去參加鄉紳宴飲,宴後酒醉放出話來說。他為通判多年,對本府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本府去年能安,他也是為司馬鞍前馬後的操勞,若他這一次不能為知府,那麼他將向朝廷請求致仕。」

「此外他還說,若有朝一日他為知府,就如何如何……不僅是對鄉紳如此,連對府里的官員,吏員,也是如此大行許諾。」

林延潮不由搖了搖頭,這吳通判也太放肆了,這還未沒當知府,就急不可待地開始行駛知府的權力來了。

「他還說……還說昔日付藩台,以及司馬治府時,政事太多,對官吏月課,季課實在太苛,若他為知府,當簡其政,松考核……」

林延潮聞言不由冷哼一聲。

馬通判道:「當然吳通判他也不是壞人,以往在府里為官,無論侍奉司馬,還是付藩台都還是恭敬的。只是權位利誘之下,心底不靜,還未得意,便已忘形。」

林延潮聞言心底有數。

當日夜裡,林延潮正在籤押房處理公務,就聽得陳濟川入屋來稟告道:「老爺,吳通判前來,在外求見。」

林延潮聽到吳通判三個字,眉頭一擰當下道:「不見,就告訴他我已是睡了。」

於是陳濟川出門見了吳通判告訴了他林延潮早已休息。

吳通判看到籤押房的燈還亮著,當然知道林延潮還沒睡,如此自己是吃閉門羹了啊。

吳通判這才知道他已經得罪了林延潮,不由惶恐不安,不能自已。

於是他在林延潮的屋外,冒著寒風,整整徘徊了一夜!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