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落在禮部衙門裡。

趙用賢在官吏攙扶下,舉步維艱的走到右堂的堂上。

自從當年受廷杖時,他的腿疾一直沒好,又兼人懶得走動,故而身子愈加沉重,連走幾步路都累得氣喘吁吁,故而上衙上朝都到要人攙扶方才走得動地步。

趙用賢坐堂後,看了看昨日投文不過兩份。

趙用賢仔細看過後,一份覺得沒有違制的地方,就在投文上過印。至於另一份則覺得格式上有些不妥,於是打回。

衙門裡的穿堂風不噪,堂前的天井裡略見日頭,趙用賢微覺閒暇,就命下人給他端碧螺春茶來品。

這碧螺春茶顧憲成送的。趙用賢乃常熟人,顧憲成是無錫人,二人都算是同鄉且惺惺相惜,二人並為清議領袖,於朝堂朝野上下互為奧援。

趙用賢喝了茶,堂吏給他送上了今日的天理報。

趙用賢用毛巾拭手,半依著椅上看起報來,這才看了幾眼即已露出瞠目結舌之色。

「豈有此理,豈有此理。」

趙用賢坐直身子。

一旁堂吏立即道:「部堂大人息怒,息怒啊!」

趙用賢道:「這天理報是今日發的嗎?我怎麼沒看過?」

堂吏道:「回稟部堂大人,正是昨日儀制司所發。」

趙用賢怒道:「儀制司是嫌我們禮部衙門的麻煩不夠多嗎?眼下官員俸祿,爾等的工食都還在戶部,兵部手上扣著,他們居然就敢在天理報上挑戶部,兵部儀制上的錯處。」

趙用線見報上寫得什麼。

一次是戶部官員上朝時班序有誤,還有一個是指責兵部官員違制使用朝房,甚至還有一處隱約指刑部近來量刑過苛,有傷天和。

「此事自有風憲為之,若官員有錯,彈劾就是了。哪裡有六部相互指責的?部體威嚴何必在?還在報上名文所書,不怕捅到外面讓各衙門與士林百姓笑話嗎?」

下面的幾名堂吏也是隨著附和道:「是啊,何況此文一出同時得罪了兵部,戶部,刑部,正堂大人為了一己私怨讓我們禮部同時得罪三個衙門,這怎麼是好?」

「聽聞正堂這一次之前在九卿廷議上提出海運之策,結果為戶部,兵部,刑部反對,故而才有了俸祿工食短欠之事,眼下又如此。」

趙用賢聞言一掌拍在案上道:「好啊,我就思得為何戶部與兵部突然與我禮部交惡,原來如此。不行,我不能坐視不理,大宗伯當初應承我等說錢糧五日之日會到,但今日正是五日期限,錢糧何在?」

「是啊,難道在天理報上呱噪兩句,兵部戶部就會給錢糧。若是換了一般衙門可能會就範,但王司馬,石司農都是見過大風大浪,豈會因天理報上幾句話就給嚇倒,這一下恐怕連下個月的錢糧也難給了。」

趙用賢聞言道:「豈有此理,本部堂現在去正堂催要錢糧,你們問一問四司誰願意去?同本官一併上門質問!」

下面方才還在呱噪的堂吏聞言卻都是一聲不吭了。

到了下午之時,趙用賢帶著自己堂上數人,以及四司里二三名官吏,寥寥一行來到正堂火房前。

火房值曹聞是趙用賢立即迎了出來道:「啟稟右宗伯,正堂正在見客,此刻不便相見。」

趙用賢聞言對身後官吏們冷笑道:「好一招閉門見客。」

說完趙用賢回過頭道:「趙某有要事稟告部堂大人,立即去通報。」

火房值曹露出為難之色道:「右宗伯,正堂正在見客實在是抽不開身啊,請不要為難卑職。」

趙用賢冷哼一聲道:「那也罷,本部堂就在這裡候著,直到大宗伯出來見趙某為止。」

「那卑職給右宗伯搬張椅子。」

……

趙用賢坐在火房前的院子時,過了片刻,但見火房兩扇門正要開了。

但見堂里傳來林延潮的聲音:「替本部堂送送兩位主事。」

兩個聲音答道:「謝過大宗伯。」

隨即趙用賢惠看到兩名穿著青袍的官員,躬身退出了大堂。

幾名官吏訝道:「這不是戶部的劉主事嗎?還有兵部何主事,他們怎麼來了。」

趙用賢臉上也有訝色。

這時戶部,兵部兩位主事走過趙用賢面前,他們見了趙用賢都是行禮。

趙用賢強笑著道:「這不是劉主事,何主事嗎?什麼風把你們吹來了?真可謂是稀客。」

兩位主事對望一眼,然後都是笑著道:「原來是趙宗伯,失禮失禮,我們也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啊。」

何主事笑著道:「之前在錢糧的事上有所誤會,大司馬派下官來禮部與大宗伯解釋清楚。」

劉主事也是笑著道:「是啊,我們戶部也是一樣,上個月的官俸到時還請禮部各司官員一併到倉領取,下個月也絕不會再有拖欠之事了。」

趙用賢聞言臉色微變,然後冷哼一聲道:「那就好,下不為例。」

兩名主事走後,趙用賢正進退不是,卻聽堂上道:「是,趙宗伯在門外嗎?」

趙用賢聞言道:「回稟正堂,正是下官。」

但見林延潮從火房步出,見趙用賢以及幾名官吏站在院外是微微一笑:「方才聽聞趙宗伯著急要見我,不知有什麼要事嗎?」

趙用賢梗著脖子道:「回稟正堂,是為了官俸工食之事,但現在見正堂大人已是解決,那趙某就先行告退了。」

眾官員正要走,林延潮擺了擺手道:「你們先走,我與趙宗伯有幾句話說。」

其餘官吏退下後,趙用賢看林延潮走到自己面前,不由問道:「正堂有什麼話吩咐嗎?」

林延潮道:「我與趙宗伯約定了五日之期,今日是第幾日?」

「第五日。」

「過期了沒有?」

「尚未。」

林延潮聞言點點頭道:「那趙宗伯有什麼話說?」

「是,下官冒昧了。」

林延潮點點頭道:「冒昧一二次倒也無妨,林某自任正堂以來,也知要讓部內上下一團和氣是難不倒的,但爭論也好,意見相左也好,大家都在部里說。但是有一條……不許部內任何官員與外面的人一起反對本部之事。」

「林某資淺才疏,但既掌部印也唯有坦誠直言,拜託趙宗伯了解,並諒林某言語冒犯之處。」

當日事畢後,趙用賢回到家裡與正在無錫辦東林書院的鄒元標,顧憲成寫信。

信里大抵都是激勵相許之詞,也有趙用賢在朝為官,見天子沉迷聲色,且親小人遠君子之無奈,同時提及他日大不了力諫一死報君王。

信末趙用賢也提及了林延潮。

言『自林侯官掌部印近月以來,屢屢與余不和,但部內胥吏舞弊,官員弄權之事淺少,此人性剛毅,好擅權,知權變,若入閣勝吳縣,新安多矣。』

顧憲成得信倒是隨意道了一句「侯官其才,其政,其智,不過從丘文莊(丘濬),且不如多矣。」

而鄒元標此刻正在困頓之時,吏部尚書宋纁兩次推舉他為吏部文選司員外郎,但都被天子斥回。故而鄒元標受顧憲成之邀,到無錫東林書院講學,也算找個事作打發無聊。

鄒元標得了趙用賢的信後,卻十分認真回信,其中半字沒提林延潮,卻意味深長地道了一句。

『高皇帝有言,使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亂為己任,目無其君,此猶大不可也。張江陵殷鑑不遠,非吳縣,新安不賢,實不敢破格罷了。自高皇帝罷丞相始,本朝有明治無善治。』

鄒元標給趙用賢寫信後,自己有書信一封托趙南星交給林延潮。

林延潮得到鄒元標的信後也是有些詫異。

說來遺憾,鄒元標名動天下已久,但林延潮與他卻沒什麼來往。

林延潮剛中進士時,鄒元標被張居正外貶,到清算張居正時,鄒元標回朝為官,林延潮卻下詔獄,然後被貶至歸德,待林延潮再度回京時,鄒元標又因上諫天子被貶南京。

若說當今清流之中,聲望最隆者,當屬鄒元標此君,否則鄒元標也不會被列為十君子之首。

林延潮對鄒元標也很敬佩,當初他被張居正貶官時,幾乎被打死,一條腿被打斷,終生殘疾。回朝時,輿論對張居正不利,力主清算張居正的邱橓問他為什麼不吭聲。

鄒元標說,我當年上諫是為了公義,而不是私怨。

在另一個時空歷史上,鄒元標一直到了天啟時才起復為官。正是他主張的,才恢復了張居正的名譽。

旁人問他,你當年罵張居正,現在又為他說話,不是蛇鼠兩端嗎?

當時已古稀之年的鄒元標長嘆道,浮沉四十年,方知江陵之艱辛。

林延潮讀鄒元標來信,見本朝自高皇帝始,有明治無善治的話,著實觸目驚心了一番,也覺得很是大逆不道,這樣的言論難怪被趕回去講課。

這明治的意思,就是修明政事,意思就是政治清明,這很好理解。

善治也就是善政仁政,這是儒家的主張,主張寬以待民,上位者以仁德厚民。大禹謨有雲,德惟善政,政在養民。

說白了,政治清明時,好處沒有落在老百姓的頭上。政治不清明時,老百姓過得更苦了。

林延潮聞言心有所觸。

Ps:明日有更。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