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時行推薦的兩個大臣的名字,令天子一愕,甚至有些不可置信。

但見侍奉在旁的張誠上前幾步,向天子耳旁說了幾句,似解釋二人來歷。

天子這才想了起來,掩飾笑著道:「朕對二人有印象,只是朕的屏風之上沒有書他們的名字,故而一時不能確認。但是朕聽聞趙志皋年紀已是十分老邁了,是否有精力輔政,至於張位朕已是許久不曾在奏章里見過他的名字。」

申時行道:「張位之前稱疾回江西老家了,現在家修養。」

天子點點頭道:「這二人必定是輔政之才。否則先生也不會舉薦。」

申時行道:「趙志皋雖老,但行事穩重,張位資歷雖淺,但卻敢於任事。當年張太岳在位時,二人因不阿附他都被遠貶,後來張太岳病逝後,朝廷這才啟用。」

天子笑著道:「原來如此,這樣說來先生舉薦的是忠直之臣,可是論及名望他們似乎不顯啊!」

申時行道:「陛下聖明,老臣也是如此認為的,若論身孚眾望,他們反而不見得是閣臣之選。正因為無人推介,臣倒以為其不黨不私,正是可以為陛下信之用之的肱股良臣啊!」

天子聞言目光一亮,瞬間明白申時行的用意。

一旁的張誠也是十分佩服。

沒錯,趙志皋,張位都不是百官心底意屬的閣臣之選。

二人里,趙志皋顯得太老了,擔任閣臣不知能撐幾年,至於張位萬曆十四年以後即家裡蹲,也沒有推舉他回朝當官。這滿朝官員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個人了。

但正因為如此,他們才顯得純粹啊,換句話說這樣的官員若至內閣,肯定是聽皇帝的話,而不是聽從清議的左右。

因此申時行才推舉出這兩名大臣,這完全是為天子考慮。如此能替天子考慮,為君分憂的宰相,天子還真的有些不捨得申時行走。

張誠看著申時行心底佩服,申時行的老辣卓識,今日召對時他本以為申時行會推舉自己的黨羽。若是申時行第一個推舉自己的黨羽,那麼無論是張誠還是天子都知道申時行這是有私心在其中。

那麼就是此人入閣,天子恐怕也不會信任。而且張誠也會阻擾,他與許國早有默契,這一次許國失位,都是申時行,林延潮之故,但張誠也知申時行深得天子信任,又是馬上要致仕的人,就不打算與他計較,但對於他薦舉上來的閣臣,他必定想法設法在天子面前阻擾,但是沒料到申時行卻推舉趙志皋,張位,這二人都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先生真不愧是三朝元老,又是朕的老師,所薦之人實是妥帖。」天子想起申時行的話,句句有深意啊。趙志皋老成穩重,言下之意就是年紀大了,在政事上不會自作主張,張位敢於任事,言下之意就是很有魄力,隨時可以替天子背黑鍋。這二人實在太符合他心目中的閣臣人選了。

張誠奏道:「陛下,讓這二人入閣朝野會不會引起議論?」

天子道:「許次輔當年也是由張四維引薦入閣,那時也未聽到朝野有何議論。」

「朕意已決,欽簡吏部左侍郎趙志皋,前禮部右侍郎張位二人入閣辦事。」

申時行,張誠二人都是稱是。

申時行又道:「老臣年少時嗜好讀出師表,老臣所舉的趙志皋,張位二人,乃郭攸之,費煒之才都是先帝時即受重用,以遺陛下的重臣,還望陛下信之用之。」

「此外前禮部尚書朱賡,前吏部左侍郎沈一貫,也都是先帝所賞識之才,老臣還請陛下儲之,至於當今禮部尚書林延潮乃蒙陛下一手簡拔,臣以為為能臣,以眾議廷推拜禮部尚書。陛下若要用其佐政三年五載後觀其後效,此人必不會令陛下失望。這三人都是臣為陛下舉薦儲用,若他日老臣有失察之處,陛下可治老臣之罪!」

張誠聽到這裡不由感嘆,果真姜還是老的辣。

天子聽了也是深以為然道:「先生的話,朕一定牢記在心。」

申時行聞言欣然道:「既是如此,老臣已是沒什麼好說了。老臣在此辭別陛下!」

說完申時行從椅上起身,對天子又叩了三個頭。

天子見此一幕,當即親自將申時行攙扶起身,然後將他送出了宮殿之外。

對於申時行而言,天子如此恩典,也是古今君臣之中十分罕見了。

天子親自將申時行送出宮後,申時行坐上步攆回望紫禁城的一磚一瓦,忽而吟道:「早歲入皇州。尊酒相逢盡勝流。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蓬嶠偶重遊。不待人嘲我自羞。看鏡倚樓俱已矣,扁舟。月笛煙蓑萬事休。」

一旁的申九聽著申時行這首詩,亦懂的三十年來真一夢,恰似他老爺申時行這三十年來的宦海浮沉。

卻說此刻吏部左堂中。

吏部左侍郎趙志皋正枯坐在堂上。趙志皋已是坐了一上午,來來回回地將桌案上的公文反過來倒過去的看,卻也不嫌得膩味。

至於左堂的堂吏則是站在一旁,各個無精打采地打呵欠。

一名官吏見此一幕不由譏諷地道:「咱們吏部各衙門向來是官員們出入頻繁,車水馬龍的地方,怎麼到了左少宰坐堂後,門庭冷落到如此呢?」

「誒,還不是看咱們部堂大人年紀大了好欺負,他在太宰面前事事唯唯諾諾,半點主張也沒有,如此怎麼會被太宰看在眼底。」

「咱們吏部的正堂是個沒事也要找事,有事都要插手的人物,碰上咱們部堂大人這什麼事都不管的,那還用說嗎?部堂大人早就被架空了,下面官員也知道什麼事找他說得不算,都直接找太宰去商量了。誒,虧了我們怎麼跟了這樣一個主啊。」

幾名堂吏在那邊瘋狂吐糟,越說越是大聲,反正這位左少宰年紀大了,什麼都聽不清楚,這幾人也不顧忌。

但偏偏就在這時啪地一聲,倒是將三人嚇了一跳,原來左侍郎趙志皋手中的公文掉了,而他本人竟精力不濟地在椅上睡了過去。

眾官吏們見此不由搖頭,真是半點出息也沒有,如此官員在他身上怎麼能看出半點希望呢。

就在這時,一行人趕至吏部左衙門,不久就聽得門外有人道:「快去通報你們家大人,皇上有旨,讓你家大人入閣辦事。」

此話一出,整個吏部衙門頓時炸開了。

而原先看不起趙志皋的堂吏們露出不可思議的神色,然後一併上前道:「部堂大人,大喜大喜,你要入閣拜相了!」

趙志皋這時方才醒來,見眾下屬堆在自己面前,不由問道:「拜相?拜什麼象?」

「不是拜象,皇上聖旨欽簡部堂大人你為內閣大學士入閣辦事。」

「哦?」趙志皋聞言,然後搖頭道,「本部堂都七十了,還當什麼宰相啊!」

「這有什麼,當年嚴分宜八十五歲了還在當國呢?」

「誒,怎麼說話的,怎麼拿嚴嵩那個奸臣來比咱們部堂大人呢?」

趙志皋笑著道:「無妨,無妨。本部堂年少時去江西求學,與嚴分宜也算半個同鄉,也罷,既來之則安之。」

說到這裡,趙志皋站起身來,眾堂吏們都看向趙志皋然後一併躬身行禮。

卻說張位入閣的消息抵至江西南昌。

當地官員們立即星夜趕至了張位府上。

「下官參見相爺,相爺大喜,相爺大喜!」

張位聽著眾官員這麼說,不由訝道:「你們為何稱我為相爺?」

眾官員們相顧都是微笑,南昌知府當即道:「相爺有所不知,皇上有旨意召相爺入閣辦事。本朝沒有設宰相,故而以內閣大學士為尊,我等稱相爺也是理所應當的。」

張位聞言卻沒有半點高興之色,反而問道:「哦,皇上是相召?未經廷推嗎?」

「確實是聖上欽簡,可知相爺雖身在江湖,但猶是帝心記掛……」

但見張位冷笑道:「以中旨入閣,而非廷推,為我人臣之恥,何喜之有!」

說完這句話,但見張位拂袖而去,留下了一臉驚愕的官員。

而就在趙志皋,張位命下之日,吏部尚書陸光祖當即上疏指責天子道:「依故事內閣大學士,兵部吏部尚書都經由吏部,九卿,百官會推。然而近聞趙志皋,張位二人乃申時行密薦所舉,今日看來二臣之賢不負所舉。但是閣臣薦舉之事,易開徇私植黨之門。」

天子回復陸光祖道:「閣臣人選上下皆服,可見元輔所薦得人,此事下不為例。」

陸光祖聞此後即表滿意。

當時陸光祖這一疏也代表了吏部的立場,隨後趙志睪,張位二人同時上疏,以閣臣不經廷推違制,他們同時懇請辭去相位,然而天子卻是不許。趙志皋當即入閣辦事,而張位於三個月後到京入閣辦事。

如此最後這一場閣臣之爭,在萬曆十九年的九月落下帷幕。

首輔申時行,次輔許國去位,而增補了威望名聲遠遠不如二人的趙志皋,張位二人入閣。

而王錫爵又在老家,王家屏於內閣勉強支撐大局。

可視為掌握宰相之權的內閣的閣權開始為百官所輕。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