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濟門邊上的妙花樓二樓。

幾個男子正摟著小娘,喝著花酒。

透過窗戶,其中有個人眼尖看到了徐欽:「那邊不是徐欽麼?邊上是他老子徐輝祖嗎?」

「是廢魏國公。」有人也馬上道:「他能活到現在,也是奇蹟。」

「今上仁厚,還未對其禁足,比起廢紂王是寬容多了。」

「今上以雲南一隅,起兵討逆,還成功了,簡直千古奇功--」

這桌上有五個男子,先後有兩個開始吹朱高煦。

坐南邊的男子看起來有三十歲左右,這時側身拍拍懷中的小娘,那小娘識趣的起身。

男子再揮手:「你們先出去。」

包廂里的小娘們紛紛退去。

「雲台兄又要大放厥詞了嗎?」對面有人笑道。

「當洗耳恭聽。」又有人起身,走過去看看門外,然後再輕輕關上包廂大門。

被稱雲台兄的是江南學子,蘇州崑山縣人,姓史,叫史鵬飛,字雲台。

史氏是當地望族,崑山首富,自隋唐起,就是崑山著名豪門鄉紳,歷史上出過很多高官才子。

史鵬飛見門關上後,冷然道:「你們不要高興太早,聽說明年開始,今上要改革,官紳一體交稅,咱們讀書人的優免也沒有了。」

幾個讀書人一聽,表情微微有點不自然。

明朝大概是讀書人最好的時代,當時的讀書人簡直就是特權階級,享有諸多特權。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免除徭役,根據大明法律,讀書人只要成為秀才,就可以免戶內二丁差役,而明朝的徭役很重,一般家裡有二十畝地的農民,如果家裡不出個秀才,不出幾年,就會因為徭役破家蕩產。而且這個特權造成了明朝後期,隨著一個縣裡秀才舉人越來越多後,老百姓分擔的徭役會越來越重,越來越窮。

第二個特權就是使喚奴婢,明朝只有秀才以上才可以養奴婢。

第三個特權就是法律優待,讀書人犯了重罪,先要革除功名才能對他用刑,如果是輕罪只能讓學院處分了事。

第四個特權就是糧賦的優免,這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優免,在萬曆時經過多次修改,以當時的新例看:現任甲科京官一品免田一萬畝,以下遞減,八品免田兩千七百畝;外官減半;致仕免本品十分之六;未仕進士優免田最高可達三千三百五十畝,未仕舉人優免田一千二百畝;生員、監生八十畝。

看看到了萬曆時期,一品大員可以優免一萬畝,舉人都能優免一千多畝。

這就導致了所謂投獻,即地主富人紛紛把田掛到舉人和秀才名下,享受免稅,然後再給好處舉人和秀才,大家一起享受朝廷的特權。

到明中後期,這樣的結果是,有錢有田的不用交稅,大量的稅賦壓在普通老百姓身上。

第五個特權是廩膳生員制度。

就今天在場的五位江南學子,個個都有秀才生員的身份,其中有四個人身上被別人掛了糧田。

按明年洪熙二年的新稅法,讀書人優免沒有了,以後所有人的田都要交稅。

「今上不會這麼干吧?」有人立刻質疑:「今上為方孝孺等翻案,重用讀書人,豈會對讀書人做出這種事來?」

「今上以武力奪取天下,有什麼事不能做?」史鵬飛冷笑道:「天下誰敢反對?」

四周一片沉默,很多人剛才還挺開心的,被史鵬飛一說,都不開心了。

「而且不只是稅賦的優免。」史鵬飛又道:「我聽說,讀書人所有的優待都會取消。」

「什麼?」有人激動的差點跳起來:「廩生也要取消?」

明朝生員(秀才)有三個等級:廩膳生、增廣生、附生。

明府、州、縣學生員最初每月都給廩膳,用以補助生活的,就叫廩膳生,名額都有定數,明初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每人月給廩米六斗、每年給四兩銀子,有時也會發些油鹽之類。

放在後世,等於考上大學就由國家給錢養著。

聽到這條也要取消,現場都炸鍋了。

「今上豈能這麼干,這不是要讓天下讀書人起來反對他?」有人憤憤不忿。

史鵬飛眼珠一轉:「明紂王進京,殺了多少讀書人,天下讀書人也沒起來反對啊。」

「大夥都不同心,自然毫無作用?」

「當召集所有讀書人,一起向朝廷施壓。」

「就怕引的今上雷霆震怒。」

眾人你一言我語,有人提議回去鼓動所有讀書人起來鬧事,也有人怕皇帝和明紂王朱棣一樣大開殺戒。

就在這時,史鵬飛道:「我觀今上,非常愛惜羽毛,進京之後幾乎沒殺一個讀書人,對解縉、徐輝祖之流也是刀下留情,擺明想告訴天下人,今上仁厚,性格溫和,愛民如子。」

有人振臂回應:「他想當明君,咱們就成全他,只要鼓動天下讀書人起來同心協辦,朝廷一定不敢這麼對待讀書人。」

「雲台兄說的有道理,諒今上也不敢動刀殺人,他不怕後世說他暴君嗎?」

此時史鵬飛高高站起,甚至一腳踏在桌凳子上,大聲道:「此事事關重大,大夥一定要同心協力,只要天下所有的讀書人都支持我們,今上也只有妥協。」

「雲台兄振臂一呼,天下響應,此等壯舉,必然留芳百世。」

「說的好,來,乾了這杯。」

包廂里四個熱血青年,被史鵬飛一鼓動,紛紛發下大誓,要鼓動天下讀書人一起反對皇帝新政。

他們打算在明年一二月串連。

這五人來自三個省,浙江、江南、山東,先各自回到自己所在的省,然後在明年二月份的會試前,鼓動考生和天下讀書人。

按大明律,原本是三年一次科舉,但歷史上在永樂四年(1406)

後,一直到永樂九年(1411)才開考,接著朱棣可能為了彌補,又在永樂十年再加了一次。

原歷史可能因為北伐或建造北平皇城等原因推延了,這次是因為討逆戰。

朱高煦上位後,正好在明年(1409)二年舉行會試,還在三年期內。

五人飲酒為盟,於第二天紛紛離開京師,回到各自家鄉。

---

數日後,黃淮他們準備好完善的幾個章程,包括《大明賑災方案》《大明水利建設方案》《大明糧倉建設和管理方案》等,朱高煦召六部尚書、六部侍郎在武英殿共閱,查漏補缺。

夏原吉立馬又叫,這需要好多錢。

六部左右侍郎還是第一次參與這種小會,倒沒人敢哼聲,估計還不習慣。

夏原吉說罷,從袖子裡拿出一堆紙。

他準備單獨向皇帝彙報的,但今天正好被一起招過來。

朱高煦拿過來一看,夏原吉用了很長時間,整理了大明現在每年的大概開支。

這個開支,朱高煦在今年十月份剛回京時讓夏原吉弄的,前後弄了一個多月,快十二月了,這才弄好。

「大明全國兵馬實額兩百二十八萬四千九百六十六人。」

「每月軍餉發銀一百七十四萬(絕大部份還用的寶鈔)——」

「大明全國文官一萬四千。」

「大明有爵勛貴兩百四十一。」

「大明藩王-——」

夏原吉每樣都寫的清清楚楚,其中勛貴和藩王因為高俸祿,單獨列出來的。

文官和武官,在洪武時是合計,正德開始分開計。

洪武時,老朱的時候,他動刀殺的厲害,用人也少,洪武三十一年(1398),即朱棣起兵前一年,大明全國文武官員才兩萬八千人。

後面就開始逐年增加,到正德年間,文官兩萬,武官八萬,官員總數已經破十萬。

嘉靖時整頓了下,文武總數降到八萬。

此次夏原吉整理,按朱高煦要求,勛貴歸一類,武官算到全國軍隊裡面。

夏原吉這麼算下來,如果用全部用銀鈔,全年開支兩千多萬兩白銀(或更多的寶鈔)。

要知道這會糧價為2.5錢一石,若以糧計,相當於一億石。

這什麼概念?原歷史大明皇朝在永樂時大概年收五千多萬石稅收,之後連年下降,宣德後基本維持在三千萬石(+-200萬)年收入,且大部份都是兩千多萬。

朱高煦一年支出抵永樂兩年收入。

但他確實沒辦法,討逆時為所有官兵和官員翻倍俸祿,加上朱高煦喜歡發銀鈔,不喜歡發糧。

明皇朝計算稅賦都用糧計,朱高煦喜歡用銀鈔,再換成糧,就有點誇張。

但現在不是戰亂時期,官員和軍士們拿到銀,不會全部去買糧,所以也不可能有一億石這個概念。

今天在場的官員挺多,全部在武英殿議事。

眾人聽到朱高煦一年花費是永樂元年全國收入近兩倍多,一個個臉色都是大變。

這樣的大明王朝,頂的住嗎?

朱高煦看完後,扔在桌上,問夏原吉:「永樂時朝廷全年稅收如何?」

夏原吉道,永樂這幾年,朝廷稅收在五千多萬石左右,到朱高煦起兵時少了很多。

特別朱高煦要打贏的那年末,民間秋稅都少了很多。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