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十年五月,盛庸站在於闐(後世于田縣)古城牆上,眺望四周,入目一片荒蕪,只有諸多的斷壁殘垣似乎在提醒他,這裡也曾經有過短暫的輝煌。

于闐(tián)國(前232—1006年)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國,1006年被喀喇汗國吞併,逐漸***化,11世紀,在黑汗王朝的統治下,人種和語言逐漸回鶻化。

之後,從元朝到現在,于闐地區一直在東察合台汗國的統治範圍內。

但東察合台汗國的首都在亦里八里(後世伊寧市),統治核心南到莎車地區,東到吐魯藩,于闐距離較遠,所以幾乎無人問津,也日漸荒涼。

盛庸率軍從一月底自沙州出發,前後走了四個多月,一百多天才到于闐。

按明軍每天六十到七十里的速度,都足以走到沙哈魯的首都喀布爾。

但他們四個多月才走了兩千多里,平均每天二十里不到。

有部份原因是出了沙州之後,路就越來越難走,特別到于闐這邊,明初洪武時的使臣出使西域,總是先到哈實哈兒,再到于闐,因為于闐以東的道路,真不好走。

盛庸的第一波兵馬,帶著大量的大車,除了開拓路線,建築城市,還有負責修路的任務,所以朱高煦才允許他,一年或兩年到喀布爾。

就是你盛庸不要急,在前面為後面的兵馬做好準備工作。

盛庸從沙州出來後,一路繼續掠奪,收集人口,一直往前行進了一千里後,才決定在若羌河邊建城,實在沒辦法,他現在是明白皇帝朱高煦和他出發前說的話了。

出了沙州後,經常幾十里上百里無人煙,也很難找到合適的水源地,和大批聚集的人口,朱高煦還好早有準備,過去五年一直在勘查地形,有資料提供給盛庸,盛庸最後決定在後世若羌縣的位置,若羌河邊建城。

這邊原來就有居民區,主要是東察合台汗國的牧民,因為靠著若羌河,牧民比較多,而若羌河因流經若羌綠洲而得名。其位於後世若羌縣城西側,全長一百公里,即便到了後世,也是當地主要農業水資源之一。

盛庸在當地抓到了數千牧民,得到很多牛羊,還有上千畝糧田,他在牧民聚集處,籌建新城,同時到四周繼續抓人,通常有水源的地方,必然有很多牧民。

明軍沿著若羌河掃蕩,抓了不少。

但若羌城可不是現在建,盛庸只是指定了這個地點,明軍現在全力打造沙州和赤金城,等另兩城建好,或有足夠的人力,才會建造若羌城。

明軍抓到人後,留下一千明軍,和部份牧民,繼續在當地屯田,準備糧草。

其餘有三千多牧民被明軍帶著繼續往西,然後開始沿途修路。

等盛庸到了于闐,明軍只有四萬七千多人。

但帶了五千多抓來的人。

盛庸讓五千多人在於闐城重新屯田,修補古城,同時準備攻伐莎車之事。

莎車是東察合台汗國統治的核心區,人口較多,可以補給。

當年沙哈魯西征,莎車的蒙古人紛紛逃向吐魯藩和亦里八里,沙哈魯也沒空管他們,繼續西征。

東察合台汗國沒有參與沙哈魯西征,並保持和明朝交好,歷史上,他們一直到1680年才滅亡,比明朝活的還長。

此時東察合台汗國的可汗為馬哈麻汗,其在位期間,多次與明朝通商,尊明朝為宗主,每年進貢戰馬上千匹,相當給明朝面子。

可朱高煦才不管他,戰馬貢品照收,現在照打不誤,明軍數萬兵馬遠征,外面的人口和資源都是明軍急需。

「我軍還有多少糧?」盛庸一邊看地圖,一邊問人。

身邊立刻有人回道:「還有約一萬石。」

明軍從沙州出發時,每輛車帶了五石糧,共五萬石,騎兵一人雙騎,每騎帶了約二十斤乾糧,沿路見人就搶,邊搶邊補。

到了若羌河已經消耗了三分之一,但又在當地補充了一部份,還吃到了一頓大肉。

從若羌河過後來,人煙更少,明軍也搶不到什麼,一路來到于闐,只餘糧一萬多石。

他們全軍大概夠吃大半個月左右。

還好一路上不時能經過草原,馬兒不需要補給,儘管這樣,他們的戰馬,還是瘦了不少,中間陸續有戰馬死亡,好在也能掠奪到一部份,總數不減反增。

如果能打下莎車附近,糧食和戰馬甚至肉食,都能好好補充一下。

「陛下說的沒錯,還是要謝謝帖木兒和沙哈魯。」盛庸哈哈大笑,拍了拍地圖。

眾將相視而笑。

帖木兒當年為了東征,提前數年讓人在東征路線上到處屯田,雖然後來沒有東征成功,但打下了基礎。

接著他兒子沙哈魯又要東征,再次沿路屯田,等於明軍西征時,有部份田已經荒廢,但還有大量的在經營,有的明軍過來後可以直接耕耘,接著播種,比如像現在於闐地區,很多荒田經過翻耕後,就能播種,這都是帖木兒父子打好的基礎,而第一批明軍就來了種子等物,也是為了後面西征打好基礎。

明軍西征帶種子鋤具,大概歷史上也是首次。

「平福。」

「末將在。」

「明天凌晨,你帶一萬騎兵先行。」說完之後,盛庸頓了頓,臉上露出兇狠之色:「告訴兄弟們,當盡情——歡快。」

「安國公。」四周一片驚叫。

他兒子盛震更是大驚失色:「陛下千叮萬囑——」

「住口。」盛庸厲聲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陛下全權由本公處理,你們不用再多說了。」

說罷,他環視四周,大聲道:「兄弟出來快半年,風餐露宿,豈能只受辛苦,沒有所獲?」

「當年蒙元滅宋,沙哈魯魯東征,北元入寇,他們何曾對我大明子民手下留情?」

盛庸這是要放縱明軍,讓他們快活。

平福是先鋒大將,此時最為高興,眉飛色舞:「特娘的,早就憋死老子啦。」

滕聚急道:「怕將來回去後,朝中的言官要往死里彈劾安國公。」

大明禮儀大國,天朝上邦,豈能學這些蠻族所為?

但盛庸知道朱高煦,皇帝向來支持以牙還牙,東察合台汗國現在和明朝關係是不錯,可將來會怎麼樣,誰都不知道,盛庸認為,皇帝一定會不追究。

而且,他真的犯個錯也沒事,討逆戰後,盛庸功勞越來越大,總要做些錯事,皇帝才會放心嘛。

隨著盛庸一聲令下,次日凌晨,上萬明軍騎兵浩浩蕩蕩殺向東察合台汗國腹地。

曾經他們的祖先如何對待漢人,現在他們就將承受什麼樣的災難。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