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帶著周虎、王斌,韋達等人來到最前面。

跪在第一個的居然是個少年,看起來才十七八歲,已經是個總旗。

他臉上有點稚嫩,畢竟在後世還是個高中生。

當然了,朱高煦也沒想過,自己在後世,現在也是個高中生。

「你叫什麼名字?」朱高煦問少年。

少年扭頭看了他一眼:「tui」,一口口水吐到河裡。

「尼娘的。」王斌大怒,左手掐著少年的後頸往河邊一按,右手舉起刀,看了眼朱高煦,只要朱高煦一個眼神,立馬砍下去。

朱高煦伸手示意他不要急,然後蹲下去。

他蹲在少年身邊,緩緩的低聲道:「一個人如果連死都不怕,我想沒有任何困難能難住他。」

「死有重於泰山,也有輕如鴻毛。」

「兩個里長在打架,你們村民沒有必要白白犧牲,你們死在這裡,無名無姓,後世都不會記得你們。」

少年面無表情,也不知有沒有聽懂,倒是少年邊上跪著的另一個副千戶臉色微動。

「降不降?跟不跟燕王干?」王斌再問。

少年冷然看著河面。

「干。」王斌舉刀要砍。

「給我。」朱高煦伸手一阻止,王斌愣了下,把刀遞給朱高煦。

「兄弟,來世別再當兵了。」朱高煦心裡默默的想著,嘴裡卻一聲暴喝:「不降者,死,殺你的是朱高煦,記著俺的名字。」撲哧,說完一刀捅進少年後背,砰,再一腳把他給踢進河裡。

朱高煦提著刀來到第二個跪著的人面前。

「末將願降,願意跟著燕王干。」這副千戶大聲道。

「很好,你叫什麼名字?」朱高煦問。

「末將楊雲。」

朱高煦拍拍他肩膀,把他拉到一邊。

接著又問。

他一個個問過去,現場大部分還是不肯降,特別那些文官,看起來文質彬彬,居然都不肯降。

想想也是,那些貪生怕死的文官們,有的早在燕軍過來之前,已經跑了。

朱高煦都是拉起他們,背後一刀,踢進河。

最終有八個人願意降,大概都是被朱高煦的話給打動了。

陳文等他搞定一百多人,已經好久之後的事,朱高煦的刀都捅壞,換了第三刀。

他悄悄走上來,跟著累的喘氣的朱高煦,突然低聲道:「這些人未必都會死,如果能活下來,當感謝殿下饒命之恩。」

接著他欲言又止,大概覺的朱高煦太過仁慈,戰場之上,就是你死我活,何需婦人之仁,而且這事要是被燕王知道,又不知會如何想。

朱高煦默不出聲,心想,或許他們還會更恨我,因為我捅了他們一刀,不過,他還是選擇這麼做,因為,如果真有僥倖活下來的人,將來是敵是友,也說不定。

走到無人處,朱高煦看著遠處的河面:「上次我父王其實是拉攏你,你拒絕了,會不會太可惜,我父王他可是會記得你的。」朱高煦其實想說,他其實很小氣,並且會記恨在心上。

朱高煦認為燕王朱棣心眼非常小,並且睚眥必報,歷史上靖難中所有給他帶過麻煩的南軍大將,最後一個個清除,無一放過,且一個比一個死的慘,不肯投降的文官們就更不用說。

陳文沉聲道:「忠臣不事二主,更何況殿下還救過我父親的性命。」

「沒有殿下,陳文還在山溝溝里當劫匪——」說到這裡,陳文眼中閃過精光,突然壓低了聲音

「這天下,如果燕王能坐,為什麼殿下不能坐?」

「混帳。」朱高煦臉色一沉,又驚又怒,斥道:「父王大事在即,我們當上下一心,今天你說的話,我可以當沒聽見,以後如果再胡說八道,本王就會當你是挑拔離間,決不客氣。」

「末將知錯了。」陳文馬上低頭道,但他臉上的表情卻不以為然,朱高煦想幹什麼,他作為身邊人,總能猜到一些。

懷來一戰,燕王大獲全勝,燕軍聲威更盛,附近的開平、龍門、上谷、雲中、永平等紛紛投降。

因為離懷來太近,二十四日,谷王朱橞逃離封地宣府,直奔京師。

宋忠部將陳質帶崩兵退至大同,代王想呼應燕王,被陳質控制。

在這一大波投降潮流中,很多成祖時的勛貴都出現在這個時候。

永平、會州守將郭亮和趙彝還有陳旭都跟著燕王打過仗,趙彝曾是燕山右護衛百戶,三人第一時間投降,獻了永平和會州。

永平這地很重要,就堵在山海關屁鼓後面。

山海關有建文皇帝的姐夫、長興侯耿炳文之子耿瓛在駐守,為防耿瓛來攻,燕王派心腹百戶王真配合郭亮死守永平,堵住耿瓛。

另有開平守將徐忠、宣府大將李彬等紛紛來投。

這些人里,徐忠、李彬都有大將之才,都是常年和蒙古人打仗,部下皆精銳無比,徐忠的兵馬更稱戰無不勝。

燕王事後狂喜,私下稱道,論獨擋一面,能統兵征戰一方的,各將中,也只有徐忠和李彬寥寥幾人。

可見燕王還是有點比數的,他的幾個親信心腹,張玉、朱能、丘福、火真、譚淵都是猛將,打起仗來不要命,能衝鋒陷陣。

但是要獨領一軍出去打仗都不行。

事實證明,這些人要是獨自領軍,都戰績不佳。

張玉和丘福後來就戰死了,朱能也沒獨自領軍打過硬仗。

所以靖難前中期,徐忠和李彬、李遠等大將立下諸多功勞,或獨守一方,或獨領一軍。

但架不住人家根正苗紅,最後封賞的時候,遠遠不如張玉、朱能、丘福這些親信。

所以說,幹啥事都要衝在最前,哪怕是造反,也得第一時間跟著,錦上添花,肯定不如雪中送碳。

這些軍將都投降之後,北平四周除了大寧行都司的兵馬和山海關的人外,已經沒有官軍。

當地文官或降或逃,燕王朱棣也瞬間暴富,變的兵多將廣。

後代史書著重記載了張玉、丘福、朱能等幾個心腹,卻不知朱棣這會麾下,已經雲集了當時大明北方所有的名將。

像李彬、徐忠、郭亮,還有後來投降的李遠等將的統兵能力,皆不在南軍盛庸、平安、瞿能,甚至徐輝祖之下。

只是當時他們要麼不是朱棣心腹,要麼官小職低,所以在靖難之役中,並沒有留下多少濃重的筆墨。

(上架了,求支持,那怕來個首訂也好,今天最少五更。)

由於各種問題地址更改為請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愛閱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愛閱app閱讀最新章節。

新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我與朱棣爭天下更新,第66章四方來投免費閱讀。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