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昏暗,夜燈亮起,林曾從樓梯上爬下來。

他隱約能聽到附近夜市的聲響,不算吵鬧。

在系統的提示下,他就像一名外科手術醫生,從這棵古五針松上,已經取出五個銀色軟刺球,直徑在一厘米到三厘米不等。

這還沒有結束,據系統告訴他的內容,這棵樹上,還有至少十枚銀霜針。因為光線不良,林曾打算明天繼續為這棵五針鬆動手術。

這些銀霜針,正是導致五針松枯黃的原因。

只要取出這些銀霜針,然後給這棵五針松澆灌一些肥水微子,它就能快速恢復生長。

雖然生長在五針松枝幹內的銀霜針,損耗著植物的生命力。

但是,這些銀霜針,對育種師而言,卻是極為珍貴的罕見寶物。

是煉製育種師傳承空間的必備材料。

不過,林曾目前等級過低,無法利用銀霜針,只能暫時保存在育種空間中,等待成為育種者之後,再開始煉製屬於他的傳承空間。

離開樓梯後,林曾看到室內漆黑的四合院正房和東西廂房,覺得清冷寂靜。

大約是空間太大了,不太適合一人獨居。

更況且這座院子,空置許久,無人居住,人氣不足,林曾想了想,還是決定今晚回華明小學附近的住宅。

那裡雖然面積不大,只有兩房一廳,但是他和江畫在屋子裡住了一段時間,宛如居家,冰箱裡食物豐盛,反而更為舒坦。

原本打算先給江畫一個電話,但他打開微信,看到她給他留言。

「我先去秘境找林小江玩了!」

好吧!

林曾無奈看著這條信息,總覺得給自己找了一個小情敵的感覺。

不過,林曾嘀咕歸嘀咕,但心中慶幸,幸好有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比較有研究的江畫幫忙,要不然,他真不知道,該拿那個小鬼如何是好。

晚餐訂購的是附近一家小胡同里烤魚館的宮保雞丁烤魚。林曾和江畫吃過一次,用蔬菜汁腌制過的肥魚,放在鐵夾子裡,用木炭旺火快烤,咸鮮酸辣的宮保雞丁鋪在烤好的魚上,魚肉嫩滑,融合這宮保雞丁的汁水,油不大,算是變化創新的萬州烤魚,很受他們喜歡。

直接用手機外賣點餐,不到半個小時,送餐員就敲響房門。

林曾掀開可供四人份的宮保雞丁烤魚,輕煙微微,魚身上除了雞丁,還有花生,蔬菜,豆腐乾,魔芋條,足夠林曾飽餐一頓。

拿起筷子,冰箱裡拿出一聽雪碧,冰涼爽快的飲料,就著焦香麻辣的魚肉,林曾吃得不亦樂乎。

吃飯之餘,林曾也沒有閒著。

和系統一問一答,詢問是否有能夠處理空中飛絮的植物。

「如果想從改變喬木品種著手,空間主人目前接觸到的符文圖紋無法辦到。」

系統給他的答案,有些讓人失望。

二星育種學徒才能開始涉及到和灌木植物相關的符文圖紋,至於毛楊樹和柳樹這種高大喬木,林曾至少要將自己的育種師等級,提升至三星育種學徒之後,才能略微涉及,想要直接從原生喬木著手,改變它們的生長發育特徵,沒有六星育種學徒的等級,根本做不到。

育種師這一職業,雖然對植物擁有近乎無限的改造方式,但其職業等級的高低,能力差異是十分巨大。

以林曾這種低等級學徒,想要從草本直接跨入喬木植物的改造,直接給楊樹和柳樹進行「絕育手術」,無異於痴心妄想。

既然這條道路行不通,林曾開始在現有的資料庫中,尋找最合適的辦法。

「棉絮處理」,無相關資料。

「吸附植物」,檢索得到的資料,沒有任何作用。

……

他不斷變更檢索的關鍵詞,卻一直沒有查到滿意的相關資料。

他的等級還是太低了。

你能指望一個育种師中的二年級小學生,研究出複雜的生物基因學問題嗎?

最後,林曾發現,目前以他的能力,想要處理棉絮的最佳方法,竟然又回到植物回收站這塊上。

通過植物回收棉絮,製作成有用的原材料,直接降低樹上棉絮的數量。

雖然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但以林曾目前的能力,已經是最佳選擇了。

至於他原本的想法,培育大吸力植物,或者能夠吞噬棉絮的植物,在操作性上,都很有問題,並不切合實際情況。

既然如此,林曾決定等會兒洗個澡,就開始著手將棉絮作為植物回收站的第一種回收垃圾實驗。

將整盤烤魚吃完之後,林曾把剩餘的殘羹打包,穿著拖鞋,拎著塑料袋,去扔垃圾。

他所住這套私人民宿,原本就是房東的住宅,後來房東搬遷,才把房子改造成民宿,掛在民宿網中,租給來京城市自助旅遊的人。

整體小區的環境很不錯,交通也很方便,林曾將垃圾扔到塑料桶中,看到垃圾桶中並沒有很清晰明確的垃圾分類情況,心裡還暗自琢磨,怎樣配置的植物回收站,才比較適合華國實際垃圾情況。

轉身返回住處時,林曾突然聽到不遠處小區內部的兒童樂園裡,傳來大聲叫罵聲。

林曾好奇心不盛,如果是普通成人吵架聲,林曾也許眼不見為凈,但他從高聲尖銳刺耳的女聲中,林曾聽到幾聲孩童稚嫩的哭泣聲。

不知道是不是最近和孩子打交道的次數多了,林曾對這些小娃兒的態度,比曾經柔軟多了。

特殊秘境中,對待那個小鬼的失誤,讓他記憶深刻。林曾聽到這番動靜,不由轉變方向,往哭聲和尖叫聲傳來的小廣場走去。

那個並不算大的小區廣場,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都是社區內孩子們遊玩的樂園。

雖然社區只擺放了有盪鞦韆和滑滑梯的組合玩具,顯得有些簡陋,但依然是這些小娃兒們玩耍的樂園。

熱鬧之處,總是不缺乏旁觀者。

林曾很輕易從兩個圍觀大媽的交談里,明白事情經過。

簡而言之,兩個孩子在玩耍過程中,發生推搡,年齡稍小男孩的媽媽,怒火焚心,生氣瘋狂破口大罵。

而哭泣聲也來自這位情緒瘋狂女子的兒子,至於另一個當事人,一個摟著孩子,試圖解釋的年輕女子,神色有些焦急。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