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0189德黑蘭會議(1)

第190章0189德黑蘭會議(1)

隨著烏克蘭戰事的暫時停息,整個蘇德戰場都隨著秋季的到來而進入了休戰期,無論是蘇聯紅軍一方,還是德軍一方,都因為在前一階段的戰役中受損嚴重,而不得不將作戰的節奏放緩下來,彼此修養生息,調整部署,等待下一波戰事的到來。

蘇聯的體量、工業基礎、資源優勢以及人口福利,在這一階段中成了主導戰場局勢的關鍵性因素,而在戰爭初期咄咄逼人的德軍,則開始變得疲態盡顯,愈發虛弱了。

在西烏克蘭地區,蘇軍的兵峰直逼喀爾巴阡山、德涅斯特河以及普魯特河一線,對德國的堅定盟友、主要石油產區羅馬尼亞構成了直接威脅,蘇軍的航空兵甚至能夠從烏克蘭境內起飛,對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展開直接轟炸。

之前的連續潰敗,再加上綜合國力上的巨大差距,令德軍在西烏克蘭邊境地區完全喪失了制空權,曾經令整個歐洲都為之膽寒的德國空軍,終於輝煌不再。當然,輝煌不再的不僅僅是德國空軍,還有德國的裝甲兵團,在受到蘇軍兵峰直接威脅的德涅斯特河一線,德軍擁有的坦克數量竟然只有154輛,這簡直是難以想像的。

而且,德軍的麻煩還不僅僅局限於前線,他們的後方同樣糟糕,且不說已經被盟軍突破的義大利半島,就說東線,隨著局勢對德軍越來越不利,曾經堅定站在德國一方作戰的脅從國們,也開始變得態度曖昧起來。

在德國的主要石油供應地羅馬尼亞,自從德軍在史達林格勒城下遭遇慘敗,連帶著羅馬尼亞軍團也遭受重創以來,安東內斯庫政府的處境就變得尷尬起來。此後,羅馬尼亞共產黨的勢力急劇膨脹,農民黨、社會黨的立場也開始逐漸變得曖昧。而到了近一階段,就連羅馬尼亞王室都不再支持安東內斯庫。

羅馬尼亞國內局勢的變化,直接影響到了羅馬尼亞軍隊的立場,近一階段,在羅馬尼亞僕從軍的軍官中,尤其是在少壯派軍官中,共產黨的力量發展很快,多支羅馬尼亞軍隊都面臨著損失可能發生暴動的局面。

除了羅馬尼亞,匈牙利、奧地利以及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情況也極其不樂觀,當然,最令德國人頭疼的,還是芬蘭和南斯拉夫。

在南斯拉夫,狄托領導的南共發展迅猛,他們以波士尼亞解放區為根據地,向德軍的控制區展開了大範圍反攻,並在南斯拉夫西部地區將德軍打得節節敗退。

而在芬蘭,隨著蘇德戰爭局勢的全面逆轉,甚至是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剛剛結束後不久,芬蘭的政府核心以及軍隊的高級將領們便已經做出正確判斷,他們認為德國人已經不可能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了。為了避免在戰後成為被清算的對象,也是為了儘可能的減少損失,芬蘭政府開始計劃單方面與蘇聯媾和。就在年初的2月3號,芬蘭政府核心成員與以曼納海姆為首的軍方將領在米凱利召集秘密會議,正式確立了脫離戰爭的計劃。隨後,就在3月份,在美國人的千針引線之下,芬蘭得到了來自蘇聯的停戰條件,不過,因為這份條件太過苛刻,芬蘭無法接受,這才使得芬蘭退出戰爭的計劃被耽擱下來。

隨著戰事的繼續推進,尤其是列寧格勒封鎖被蘇軍打破之後,再加上蘇聯方面放寬了相關條件,芬蘭已經再次重啟了與蘇聯的媾和計劃,而且已經取得了部分進展。

對德國來說,這些脅從國局勢的變動,無疑是雪上加霜,這迫使他們不得不在應對蘇軍正面進攻的同時,還是從有限的兵力中,抽調出很大的一部分,來穩定這些脅從國國內的局勢。因此,在1943年年末的幾個月里,德軍在蘇德一線戰場的平靜並非是戰術上的安排,而是戰略上的無能為力。

而在千里之外的太平洋上,年初的瓜達爾卡納爾群島戰役中,作為軸心國一方的日本再次遭受重創,最為致命的是,這次的失敗中,日軍損失的不僅僅是空軍和海軍,還有其依仗的,所謂從未遭遇挫敗的陸軍。日軍精銳的第2師團在瓜島戰役中損失慘重,超過兩萬名經驗豐富的士兵在瓜島化做炮灰,這也使得日軍不僅在兵力和資源上蒙受重創,其士兵的士氣也近乎一蹶不振。

瓜達爾卡納爾群島戰役的失敗,令日軍所謂的外圍防禦圈被徹底擊潰,接下來,美國太平洋艦隊將能夠直接威脅到菲律賓群島,進而對日本本土防禦構成威脅。

另外,在中國戰場,儘管日軍在正面戰場上屢屢取得勝利,但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抗戰以及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作戰,都還在艱難的發展,甚至是一步步壯大,日軍並未能迫使中國政府投降,而這也就意味著,他們不得不繼續將大量的陸軍兵力留在中國,從而也令他們的兵員更加的捉襟見肘。

亞洲戰場局勢,尤其是太平洋戰場局勢的崩壞,使得日本根本不可能抽調兵力,從東方向蘇聯發動進攻,以配合盟友德國的作戰,當初軸心國的結盟意圖,至此徹底土崩瓦解。

可以說,就在43年歲末,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已經可以窺見曙光了,正是在這種局勢下,各主要反法西斯國家的首腦會晤也變得頻繁起來。

11月22日,中美英三國首腦在埃及首都開羅召開會議,整個會議持續了4天,會後,三國聯合發布了對日作戰的統一宣言,要求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歸還戰爭期間侵占的全部中國領土等等等等。

開羅會議的消息傳到莫斯科,原本正在準備前往德黑蘭的史達林大為惱火。

史達林惱怒的原因有兩個,第一,開羅會議的召開正好趕在德黑蘭會議之前,羅斯福和邱吉爾兩個人,是在前往德黑蘭之前,先去了開羅,同中國代表敲定了對日作戰的整體計劃。這似乎意味著美英兩國在態度上,更加注重亞洲戰場的局勢,卻對慘烈的蘇德戰爭缺少關注。

第二,中美英三國在開羅會議上做出了《開羅宣言》,按照三國首腦的意思,下一步,美英聯軍將加大在亞洲戰場的投入,並於近期在孟加拉灣實施一場大規模的登陸作戰,以擊潰盤踞在緬甸等中南半島地域的日軍。

若是開羅宣言中關於登陸孟加拉灣的作戰計劃真的拓展實施,那麼毫無疑問,美英雙方必定要在該場戰役中調動配屬相當數量的登陸艇。而對於蘇聯來說,他們在即將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上有什麼要求?毫無疑問,最主要的一點要求就是催促美英雙方儘快在西歐登陸,開闢歐洲戰事的第二戰場。英美聯軍要想在西歐地區實施大規模的登陸作戰,同樣也需要用到大量的登陸艦隻,換句話說,開羅宣言中提到的對日作戰計劃,實際上是與蘇聯的要求背道而馳的。

有這兩個原因擺在前面,試想,史達林怎麼可能不生氣?他甚至認為這是美英兩國對蘇聯的背叛。

就在這種情勢下,一個不知來源的消息,在43年底很突兀的出現在全世界公眾的面前――蘇聯人正偷偷的同德國人單方面媾和。

這個消息儘管出現的很突兀,但卻傳的有鼻子有眼,令人不得不相信。

按照這個消息的說法,蘇德雙方的秘密媾和從庫爾斯克會戰結束之後就已經開始了,雙方的談判代表,分別是德國的里賓特洛甫和蘇聯的莫洛托夫――這也是莫洛托夫的名字沒有出現在德黑蘭會議名單中的原因。

雙方媾和談判的條件,是德國承諾將全部的部隊撤退到1941年6月之前的邊境線上,同時,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芬蘭都交給蘇聯,歸由蘇聯管理。不過,已經在戰場上取得主動的蘇聯人胃口大了,他們不僅在謀求芬蘭和波蘭地海沿岸地區,還覬覦著羅馬尼亞的領土,意圖將這片資源豐富的土地納入懷中。而這個要求對於石油資源嚴重依賴羅馬尼亞進口的德國人來說,是根本無法接受的。

正是因為和談條件上的分歧,蘇德雙方的媾和才始終未能達成最終一致,不過,誰都不敢保證,一旦德國人做出了讓步,這份媾和協議會不會直接面世,打全世界一個措手不及。

儘管蘇德戰場、太平洋戰場,都在短時間內陷入了沉寂,但這個被戰亂所充斥的世界顯然並不安穩。既然反法西斯戰爭已經顯現曙光,那麼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註定便要出現轉換――整天以紳士自詡的英國人,剛剛從德國人轟炸的廢墟中爬起來,就開始想方設法的在蘇聯人背後捅刀子;美國人開始欲語含羞的搞戰後體系,準備為自己謀求更多的戰後利益;蘇聯人自然也不是傻子,莫斯科也有自己的打算,史達林的目光已經盯准了東歐和巴爾幹半島,他準備將紅旗插到更多的地方。

就在這個希望與紛擾並存的時刻,鮑里斯正式離開莫斯科,前往伊朗的首都德黑蘭。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