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乘龜渡海,我去接應陛下】

「三千里路要走多久?」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存在不確定性,別說是古代,現代也一樣,比如交通工具不同,趕路方式不同,同樣的路程可能相差很數天,騎馬和乘車有著天然上的區別。

不過若是確定了出行方式的話,倒也可以粗略推算出趕路的時間。

「三千里要走多久?」

李雲再次問了眾人一句。

近日天氣回暖,地上積雪融化,渤海城的建設再次重啟,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熱火朝天景象,無數百姓勞碌拼搏,又有婦女簞食壺漿,孩子們也加入進來,幫著大人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李雲這幾天一直待在工地上,時時刻刻關注著工程的進度,他並非擔心工程進度太慢,而是害怕百姓幹活的時候出危險。

城牆已經築了一丈高,再往上需要搭建木架子,古代建城沒有太好的防護措施,一個不小心就容易摔死人,偏偏百姓們幹活熱情太高,他們經常把李雲的嚴令當做耳旁風。

您這邊讓我小心?

可以,俺們聽著!

您讓俺們綁著繩子?

行啊,這不是綁著呢麼……

但是等到李雲稍微走開,百姓們轉眼就把安全繩扔掉,然後毫無防護的爬上爬下,扛著一根根木頭去搭建架子。

這或者就是所謂的國人習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管政策是好是壞,老百姓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來。

所以李雲不得不抽出大量時間,每天在工地上來來回回巡視,他身為諸侯都要勞苦奔波,其他人自然不可能幹坐著,於是每當李雲巡視工程之時,他的身邊總是跟隨了一大群人。

說是一大群人,其實都是官,並且官還不小,起步就是國公。

比如尉遲敬德。

比如秦瓊。

此前高句麗大兵來襲,兩位國公千里馳援,配合李雲的計策,一戰干挺高句麗,原本兩位國公應該班師回朝,想不到收到了長安的飛禽傳書。

皇帝要帶文武百官前來渤海觀禮,尉遲敬德和秦瓊直接不用班師回朝了,否則班師回去還得再來一趟,軍隊一來一回得耗費多一倍的糧食。

所以他們選擇呆在渤海,等候李世民和大唐群臣的到來。

除了尉遲敬德和秦瓊,跟著李雲巡視的還有其他人,比如程咬金,比如劉鴻基,再後面則是年輕一代的梯隊,其中以長孫沖和程處默最為拔尖。

這麼多人巡視工地,浩浩蕩蕩很是壯觀,不過他們並非走過場,而是真真切切查找問題。

巡視之時經常還幫著幹活,甚至干起活來經常忘了正事,比如剛才有個木架子搭建太高,老百姓們沒有能力扛著木頭上去,結果尉遲老黑哈哈大笑一聲,扛起一根巨木蹭蹭而上,轉眼之間攀上高架,站在三丈高的地方顧盼自雄。

下面老百姓讚嘆連連,尉遲老黑越發豪氣沖天,結果惹得程咬金等人眼熱,幾個老輩一人扛著一根巨木攀登而上。

轉眼之間,木架上多了三四個國公,兩三位王爵,幹活的百姓們滿臉亢奮,把這個木架子搭建的宛如碉堡一般。

李雲看的哭笑不得,只能站在架子下面叮囑小心,等到國公們幹完了這一筆活,他才領著大家繼續巡視。

他們這幫人除了諸侯就是王爵,要麼就是大唐封賜的開國國公,巡視之事談起各類政務,漸漸引到了李世民出關而來的事情。

「三千里路要走多久?」

這就是李雲問這話的原因。

他這話帶著一些擔心,語氣里也有一些焦躁,在場眾人都是人精,豈能聽不出他的意思?

但見秦瓊沉吟一番,道:「陛下此來乃是觀禮,所以沒有騎馬出行,陛下乘坐的是天子之攆,並且還帶領著文武百官,武將可以騎馬,但是文官大多乘車,據說車隊極其龐大,後面又跟隨了無數的商賈車隊,再加上許多百姓想要趁機遷徙,已經形成了幾萬人的巨大隊伍……」

旁邊程咬金接過話茬,道:「這樣一個龐大隊伍,趕路速度肯定不能按照常理推算,倘若只是武將騎馬,一天可以馳騁四五百里,若是為了兼顧文臣,那麼一天最多只能行走兩百里,但是車隊還要兼顧那些商隊和百姓,估摸著一天只能跋涉百多里地。」

李雲點了點頭,沉吟道:「三千里路,一天百里,陛下已經啟程二十一天,也就是說他們走了差不多兩千一百里。」

幾個國公推算一番,各自點頭道:「不出意外應該是這樣。」

「我怕的就是意外!」

李雲忽然深深吸了一口,道:「從長安到關外,連續三千里路,如此長途跋涉,很難一路太平,路上必然諸事紛雜,我心裡甚感焦灼……」

「這倒不必擔心!」

幾個國公呵呵一笑,滿臉篤定道:「天子出行,非同小可,陛下這次乃是觀禮而來,隨駕必然有大軍開道,而今大唐境內四海昇平,你不用擔心陛下會遇到什麼事。」

這確實說的有一定道理。

皇帝出行有大軍開道,並且還是在自己國內行走,若是這也能遇到危險,那得是何等不太平的年月。

但是李雲仍舊皺眉,似乎幾個國公的解釋並不能讓他放心。

老程等人暗暗對視一樣,忍不住好奇問道:「國主滿臉擔憂,莫非還有其它顧慮?」

「對!」

李雲再次深深吸了一口氣,沉聲道:「我怕的倒不是有人敢攔車隊,我擔心的是車隊本身就出現問題……」

這話讓眾人一呆,很是費解道:「這卻為何?」

李雲看了眾人一眼,解釋道:「陛下出關而來,幾萬百姓跟隨,那些百姓有的是為了販賣貨物,有的則是想要遷徙移居。什麼樣的百姓才會遷徙移居呢?只有窮苦活不下去的才會如此,所謂遷徙移居其實是個美化之詞,真正的實質乃是窮困潦倒活不下去,說是離家逃荒也不為過,基本上就是家無隔夜之糧的赤貧。」

眾人頓時陷入沉寂,大家聽清了他最後一句話的意思。

家無隔夜之糧!

赤貧!

古代百姓安土重遷,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離開家鄉,倘非窮困潦倒,誰願顛沛流離,從關內到關外三千多里,這種遷徙本身就像是逃荒。

而逃荒最缺少的是什麼?

糧食!

這才是李雲擔心的原因。

幾個國公經他一提,頓時也都皺起眉頭,反而後面長孫沖擠了過來,小心翼翼開口道:「天子巡視四方,隨駕不帶糧食,不管走到哪個地方,那個地方就得供養,陛下這次出關乃是從長安前來東北,一路所過都是咱們大唐自己的領土,各地官署必須上供補給,所以咱們不需要擔心這件事。」

「你錯了!」

李雲搖了搖頭,沉聲道:「地方確實有供給之責,但也只能供給陛下和朝臣,若是再讓他們供給幾萬百姓,恐怕很多地方都會心有餘而力不足。」

「對對對!」

此時程處默急忙擠過來,大點起頭道:「比如陛下他們若是到了河北,地方上的供給必然會出大問題,這兩年河北道雖然拚命發展,可惜那地方的底子實在太過薄弱,勉強只能保證當地百姓不會餓死,但是他們沒有餘糧去供給遷徙的人。」

「偏偏現在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

李雲長長吐出一口氣。

眾人受他情緒感染,漸漸也犯愁起來。

李雲忽然再次開口,沉聲問道:「咱們這邊的糧食夠不夠吃?」

這話眾人讓登時一怔,長孫沖急忙回答道:「渤海的糧食都是外運而來,勉強只能支撐三四個月,三個月之後還得運糧,否則咱們這邊也會出問題。」

李雲皺了皺眉,道:「也就是說,咱們抽調不出糧食來。」

長孫沖默然無語,只是小心翼翼點了點頭。

李雲忽然舉步而行,沉聲道:「你們去告知玲瓏和程處雪,讓她們把運糧的車馬準備好,最遲今天傍晚,必須啟程進關……」

眾人再次一怔,道:「那些車馬都是空車。」

「我要的就是空車!」

此時李雲已經走出去十幾步遠,聞言轉頭看了看眾人,沉聲再道:「空車啟程,直接進關,然後去往范陽城收購糧食,裝載之後前去接應陛下。」

說著停了一停,再次開口道:「最遲今天傍晚,車隊必須啟程。」

眾人看他抬腳又走,程處默忍不住追問道:「師傅你去哪?」

李雲大踏步而行,漸漸的越走越快,忽然拔足飛奔,一路向南而去,只聽遠處傳來他一聲輕嘯,遙遙叮囑眾人道:「我提前出發,先去接應陛下。你們不用追我腳步,咱們走的不是同一條路。」

不是同一條路?

進關還有別的路嗎?

眾人面面相覷!

唯有程處默眼睛一亮,脫口而出道:「師傅喜歡走水路!」

眾人聽他一說,這才恍然大悟。

李雲有霸下巨龜,堪稱水路雙殺,從東北到中原走哪裡最近,自然是通過水路最為捷徑。

那巨龜擁有乘風破浪之能,一日之內可以游水幾百里,倘若李雲乘著巨龜渡過海峽,只需要半天時間就能進入中原。

登岸可以選在山東境內,也可以選擇在河北境內,甚至可以直接從黃河入海口逆流而上,通過水路簡直可以說是暢通無阻。

「乘龜,渡海……」

幾個國公忽然一聲輕嘆,語帶感慨道:「乘風破浪,踏海而行,當時之間,怕也只有他能如此。」

聽起來像是神仙行徑一般。

可惜這是李雲的機遇,別人即使羨慕也羨慕不來,眾人再次感慨一番,然後急急去通知玲瓏和程處雪準備運糧車隊。

……

……月票榜歷史類第11名了,趁著雙倍月票活動,大家方便的話給我投一張唄,再過三天就不是雙倍了,很可惜啊。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