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是這樣的,大將軍與吐蕃作戰多年,對論欽陵的作戰方式很了解,如果有大將軍在,此戰勝率能增加三成。」元正道。

如今事情發生到這一步,他只能影響事情的發展,讓他回歸原本的軌跡之中,而不是讓事情脫軌,從而讓歷史發生改變。

「言之有理,我先前也有這樣的想法。」狄仁傑道。

「哦,這麼說來,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嗎?」姚崇問道。

「論欽陵的弟弟在我手中,我想以此為籌碼,換回身在吐蕃的王孝傑將軍以及劉審禮將軍。」狄仁傑沒有絲毫隱瞞。

「懷英兄,這恐怕有些不妥,若是吐蕃不講信用,將你也給扣押了,那可就壞了。」姚崇勸道。

「所以我需要一道聖旨,讓我以和談使的身份出行,與吐蕃贊普進行會談,同時伺機換人。」狄仁傑一臉平靜地道。

「這倒是一個辦法,我會儘快趕回神都洛陽,請皇帝下旨,助你完成此事。」姚崇點頭道。

「元之兄,切記,此事切不可聲張出去,否則一切努力都會化成泡影。」狄仁傑囑託道。

「懷英兄,有這麼嚴重?」姚崇有些不解地道。

「元之兄,朝中有內奸,如果此事被內奸知曉,我出使吐蕃,恐有生命之危。」狄仁傑道。

「能被懷英兄信任,也是我姚崇的榮幸。」姚崇抱拳道。

「元之兄,你我雖忘年之交,但對於你的品行,狄某再清楚不過,如果連你都成為內奸,朝中還有何人可信。」狄仁傑笑道。

「承蒙懷英兄信任,姚崇自當殫精竭慮。」姚崇抱拳道。

「多謝元之兄。」狄仁傑抱拳深深拜下。

「懷英兄,你我之間,何須這些繁文縟節,時候也不早了,我不能耽擱了,我每耽擱一刻鐘,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可能導致戰役延遲,從而給對方更多喘息之機。懷英兄,告辭。」姚崇抱拳道。

「元之兄,告辭。」狄仁傑立即抱拳一拜。

目送姚崇離開帥府,狄仁傑目光變得無比深邃。

「現在已是深秋,希望冬季來臨之前,就能打完這場戰役。」狄仁傑口中喃喃道。

「大人,為何非要在冬日來臨之前打完仗。」元正問道。

狄仁傑立即回過神來,他笑著看向了元正:「因為冬季天氣寒冷,並不利於我們作戰。」

「吐蕃軍隊相對於我大周軍,擁有更強的抗寒能力,所以在冬天戰鬥時,他們的戰鬥力遠超我們。」

「為何他們更抗寒。」狄春不解地問道。

「我想你應該知道,吐蕃位於高原之上,而那裡的溫度,常年都比我大周境內低很多,一直生活在那裡的人,抗寒能力也會更強。」狄仁傑詳細地解釋道。

「原來如此,小的明白了。」狄春點了點頭。

狄春沒出過遠門,對於這些不知道很正常,但是元正可是再清楚不過了,它不僅學過這類知識,更是在五台山親身體驗過。

他當時離開五台山時,就很明顯的感覺到,在山頂上的溫度,遠比山下要低的很多。

「大人,要不這樣吧,這次就讓卑職代替您,去吐蕃將兩位將軍給換回來。」元正建議道。

「不可,如果只有你去,不僅換不回兩位將軍,反而會惹怒吐蕃贊普。」狄仁傑搖頭道。

「大人,沒這麼嚴重吧。」元正還有些不死心。

因為他知道初入高原,可能會產生高原反應,狄仁傑年紀已經很大了,這樣上去是很危險。

「或許比這還嚴重,如果我派你去吐蕃換人,吐蕃贊普會認為我們小看他,從而與我大周徹底翻臉。」狄仁傑嚴肅道。

「這……」元正一時也不知該怎麼說了。

狄仁傑笑了笑道:「元正,這次我必須去那裡,這次不止要換回兩位將軍,還要與吐蕃贊普達成協議,讓兩國恢復同盟。」

「大人,姚崇大人的擔心不是空穴來風,此去大人都可能會有性命之危。」元正道。

狄仁傑點了點頭道:「確實你猜測的這般,此行非常的危險,可能連我都回不來了。」

「既然如此,大人為何還堅持要去。」元正問道。

狄仁傑看了元正一眼,然後又露出笑容:「因為這次的吐蕃之行,我還有其他事去做。」

「哦,請大人明示。」元正一臉好奇地道。

狄仁傑長舒一口氣:「我此行共有兩個目的,一是換回兩位將軍,二則是查清某件事的真相,徹底解決掉這群逆黨。」

「大人,卑職願共往。」元正立即抱拳拜下。

元正若是跟著同去,可能也會因此丟掉性命。

但是到了這種時候,他卻沒有絲毫退縮之意。

狄仁傑立即扶起元正:「元正你如此深明大義,讓狄仁傑越發感覺欣慰啊,好吧,到時候就你我二人,和七大護衛共同前往。」

「謝大人。」元正拜下。

論欽陵的帥帳中,論欽陵與論弓仁相對而坐。

「弓仁,這次你回來後,好像變了很多。」論欽陵道。

「孩兒到底哪裡變了,還請父親指點。」論弓仁問道。

「這次見你回來之後,一直都是愁眉不展的,是否有什麼心事。」論欽陵皺眉道。

「父親,你知道我被帶進敦煌的三天,究竟都發生了什麼嗎?」論弓仁悵然道。

「難道他們虐待你了?」

論欽陵抓住論弓仁肩膀,一臉緊張地問道。

同時他撩起論弓仁的袖口,檢查他是否有傷。

「父親,不必如此,他們並沒有虐待我,反而救了我的命。」論弓仁抓住論欽陵的手。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論欽陵追問道。

論弓仁將那天影九刺殺的事情說了一遍。

「這也是他們應該的,如果他們不抓你,你也不會遇到危險。」論欽陵將救命之恩抹掉了。

「父親,其實,在敦煌城中,狄仁傑和我詳細地聊過。」論弓仁最終說出了這件事。

「聊過什麼,說來聽聽。」論欽陵好奇道。

「父親,我們如此好戰,真的是為了吐蕃嗎。」論弓仁問道。

「當然,擁有更大的疆域,擁有更多的人口,我們的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啊。」論欽陵道。

回思著當初狄仁傑的話語,他終於整理出了說辭。

「父親,我們手中現在還有十餘萬兵馬,在安西四鎮戰鬥,相同的兵力,大周軍隊確實更吃虧。」

「如果我們打贏這一仗,大軍進入敦煌,以及涼州一帶,那是勝是負就難說了,就算真的是我們勝了,我們還能剩下多少兵馬。」

「勉強剩下一兩萬而已,但是大周就不一樣了,他們領土廣闊,人口眾多,士兵也更多。」

「到時大周援兵一到,我們還拿什麼來抵抗,可能連父親你,最終也只有死這一個下場。」

「就算父親勉強活下去,那麼沒有軍隊的他,面對吐蕃國內的其他勢力,他還有什麼保命手段,這些你都想過嗎?」

「現在拋開父親不說,這些吐蕃軍隊的家人,他們的子女無故戰死,他們心中該如何傷心,他們如何面對這一切。」

「父親你仔細想一想,那些都是我們的親人,我們出來打仗是為了什麼,還不是想讓他們過得更好,讓他們更加安定?」

「可是最終的結果呢,不僅沒有任何的用處,反而讓他們充滿傷悲,讓他們失去依靠。」

「而且我吐蕃人口本就不多,如果都在這場戰爭中死亡,那麼面對其他勢力的進攻,我們還拿什麼來阻擋外敵。」

「如果真到了這個時候,我們父子不再是吐蕃的英雄,而是整個吐蕃的罪人……」

「哈哈……」

論欽陵不久沒有痛苦,反而哈哈大笑了起來。

「弓仁,你說的確實不錯,這個狄仁傑確實不簡單,僅僅三天時間,就能將你影響至此。」

「好,那我根據你剛剛說到的情況,給你一一解答,讓你明白為父心中所想。」

「你說的確實沒錯,大周的人口確實非常多,那麼你好好想一想,如果大周無節度的徵兵,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就是男人大量減少,導致農田無人耕種,從而引發糧食不夠用,最終導致大饑荒等。」

「父親,不是還有女人,老人也可以種地啊。」論弓仁道。

論欽陵淡笑道:「是有女人老人不假,但相比於那些成年男子,這些人勞動力要低了很多,依然會有很多耕地荒廢。」

「大唐以前那麼繁盛,就是因他內部和諧,百姓可以安居樂業,不會為了生計發愁。」

「但是男人大量入伍,就會導致勞動力缺失,那我前面說的問題,自然就會產生了。」

「父親,他們可以不徵兵,從各道調一些兵馬過來,同樣也能給我們重創。」論弓仁說道。

「各道的兵馬不能亂動,這些兵馬一來防衛外敵,二來鎮壓內部那些想謀反的人。」

「畢竟武則天是個女人,有太多人不服她,她若是敢動那些兵馬,她的末日就快到了。」

「所以她唯一的辦法,就是徵兵來對付我們,但是他又不敢大肆地徵兵,從而引發大饑荒。」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