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兀大哥,姬潤他們為什麼要撤退呢?」

在跟隨魏國碭山軍撤往東邊的途中,烏娜一臉擔憂地詢問著兄長烏兀:「是不是羯角部落派出了很多軍隊,姬潤他們打不贏?」

『未戰而退……怎麼可能!』

暗自恥笑一聲,烏兀側過臉,望向附近那些碭山軍士卒,只見那一名名魏國軍卒一臉漠然,仿佛根本不在意他們為何會向東撤退,不過讓烏兀更加在意的是他們鬥志昂然的眼神,以及那種『渾不在意前方究竟是生路還是死路的鎮定』。

『無論看多少次,都是一支讓人毛骨悚然的軍隊……碭山軍。』

烏兀瞥了一眼自己激起雞皮疙瘩的手臂,不動聲色地用另外一隻手撫了撫。

「烏兀大哥!」

「唔?」烏兀回過神來,這才注意到妹妹烏娜正嘟著嘴不滿地望著自己。

見此,烏兀微微一笑,寬慰道:「放心吧,烏娜,魏國的軍隊不是因為打不贏羯角部落而撤退的。」

「咦,不是麼?那是為什麼?」

『為什麼……是示弱吧?示敵以弱、驕敵之心、攻敵不備……中原國家所廣為流傳的兵法。』

烏兀暗自沉思著。

『碭山軍主動撤軍,是因為誘敵麼?……誘使羯角部落的部落戰士撇下奴隸軍,輕裝追趕碭山軍……這就是姬潤與那個司馬安大將軍的計劃麼?如若比塔圖真的中計了……會被吞掉啊,比塔圖。你派出追趕的部落戰士,會被這支可怕的魏國軍隊一口吞掉!』

烏兀抬頭望向了一眼這片三川之地那晴朗的天空。

他隱隱有種猜測,那就是他其實並沒有猜到魏人們全部的意圖,但是即便只是猜到其中一條,就足以讓烏兀替羯角部落感到惋惜:倘若比塔圖那些羯族人果真因此而小看了這些魏人的話,那麼,羯角部落會因此得到沉重的代價。

不得不說,烏兀的確是一名腦筋與其憨厚長相仿佛不匹配的羱族人。

他猜地沒錯,碭山軍之所以選擇主動撤退,其目的有三。

首先,與商水軍匯合。

先前由於碭山軍與商水軍每日趕路的速度差距頗大的關係,使得碭山軍哪怕走另外一條迂迴的路線,仍然超過了商水軍,提前到達了與羯角部落的勢力範圍。

換而言之,此刻商水軍正朝著碭山軍的撤退路線而來,大概還有十日到半個月的工夫,才能抵達之前碭山軍安營紮寨的位置。

但是,倘若碭山軍主動向東撤退的話,那麼,根本不需要十日甚至半個月,依照碭山軍的行軍速度,他們在三四日內就能與商水軍匯合。

而一旦與商水軍匯合,藉助商水軍所運載的那些由冶造局所研發的新式連弩,司馬安便不需要擔心自己麾下的碭山軍士卒,會犧牲在於羯角部落那二十餘萬作為炮灰的奴隸軍的廝殺中。

其次,便是投下「誘餌」。

以故意營造出魏軍作戰不利的局面,來試探或考驗鞏、雒兩地的羱族人與羝族人部落。

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倘若這些部落見『魏軍作戰不利』而側向羯角部落,那麼就對不住了,這些部落,亦會被列入『剷除』與『驅逐』的名單內。

至於第三個目的,那就是引誘羯角部落的部落戰士。

根據烏兀的透露,羯角部落的『部落戰士』與『奴隸軍』,完全就是兩支能力有如天壤之別的軍隊。

前者是由部落中英勇的勇士組成,皆是些弓馬嫻熟的戰士。

這些人,往往一個人配置三匹馬,一匹馬馱著輜重、口糧,另外兩匹交換騎乘,可一日趕路數百里。

這是游牧民族騎兵標準的配置。

而魏國作為一個農耕國家,騎兵的數量遠遠不及對方,並且,軍中的騎兵也並未奢侈到一個人配置複數戰馬的地步,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烏兀提醒魏軍莫要妄想去偷襲羯族人,因為要偷襲游牧民族的騎兵,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一旦偷襲不成,派出去的軍隊就會被羯族騎兵拖死。

哪怕是同樣作為騎兵,亦會被配置有三匹戰馬的羯族騎兵拖死。

但這只是羯族人的騎兵,至於那些奴隸軍,就根本沒有這種待遇了。

羯族人的奴隸軍,全身上下唯一的裝備,就只有一根長槍,甚至於有時候,奴隸們往往握著削尖的木棍衝上戰場,畢竟他們只是羯族人眼裡作為炮灰的消耗品,根本不需要裝備太多太好的武器。

因此,當羯族人的騎兵們牽著三匹戰馬優哉游哉地前進時,那些奴隸軍,卻要憑藉著雙腿來趕路。甚至於,保不定還是在半飢半飽的狀態用雙腿趕路。

這就意味著,羯族騎兵與奴隸軍的行軍速度,有著極大的差距。

若在平時,那些羯族騎兵們或許會遠遠跟在奴隸軍身後,優哉游哉慢慢地趕路。

可如今,在碭山軍故意示弱,營造出『不戰而退』局面的如今,那些羯族的騎兵,會不會為了追趕他們碭山軍,而撇下奴隸軍,加快追趕呢?

而這,恰恰就是趙弘潤與司馬安所希望的。

只要沒有那二十餘萬奴隸軍攪局,司馬安以及他麾下的碭山軍,根本不懼那些所謂『部落勇士』的羯族人騎兵。

如此過了數日,轉眼便到了八月四日。

『註:上一章時間表記錯了,羯角部落出兵應該是「七月底」而不是「八月底」,實在抱歉。』

在這一日,碭山軍派出去搜尋商水軍的騎兵,已成功找到了後者的位置。同時,不但將趙弘潤親筆所寫的書信交給了商水軍掌兵大將伍忌,而且伍忌還托信使帶回了口訊。

「伍忌將軍托小人回覆殿下,他說,『謹遵肅王殿下帥令,末將會小心戒備。』」

充當信使的碭山軍騎兵抱拳言道。

聽聞此言,司馬安皺眉問道:「伍忌將軍只叫你傳來口訊?沒有親筆回書?」

倒不是不相信自己麾下的騎兵,他只是覺得很奇怪罷了,畢竟按理來說,伍忌應該親筆寫一封回信才對。

『回信?那也要伍忌認得字啊……』

趙弘潤暗自苦笑了幾聲。

是的,堂堂商水軍掌兵大將,伍忌頗為勇武,但,由於出身楚國貧寒農戶的他,並不識字,就連楚國的文字都難得認得幾個,更別說魏國的文字了。

順便提及一句,趙弘潤寫給伍忌的書信,實際上是用楚篆寫的。畢竟,就算伍忌認不全幾個楚國篆字,但他帳內的將軍們,他的親衛們,總會有識字的。

不過話說回來,倘若換做魏篆的話,恐怕伍忌那幫人就全傻眼了。

「伍忌將軍,還未學會我大魏的篆字麼?」司馬安可能是瞧出了點端倪,表情怪異地問道。

「唔……仍在努力掌握當中。」趙弘潤挑著好聽的話解釋道。

說起來,楚國出身的將領們,除非是貴族出身、否則,很少有機會去學習本國的文字。

但是在魏國這邊,身為一名將領,不要求你有怎樣的文采、能寫出怎樣的文章,但你至少得掌握最基本的常用文字,否則,豈不是連兵法都看不懂?連朝廷送來的文書都看不懂?

正是考慮到這一點,司馬安咂了咂嘴,忍不住說道:「希望其儘快掌握,否則……真不像話。」

「呵呵。」趙弘潤苦笑了兩聲。

其實說起來,這話也就是司馬安、百里跋、徐殷等宗衛出身的大將軍有資格說,事實上在魏國國內,仍然有不少『明明執掌著軍隊卻大字不識』的將官。

『回國後,要不要弄個軍官私塾,教一教那些大字不識的將領們呢?』

趙弘潤暗自想道。

只可惜,要落實這件事非常困難,畢竟將領們幾乎都駐守在邊疆,將他們召回大梁,辦學一同教授文字,那邊防還要不要了?

想來想去,最穩妥的辦法還是先招收一批文學基礎不弱的文人,教授他們在趙弘潤看來頗為有效的戰術,然後再讓這些人單獨去給邊防的將領軍教課,前提是武人與文人湊在一起不至於發生矛盾。

『算了,先應付眼前的事吧。』

回了回神,趙弘潤轉頭望向司馬安,說道:「大將軍,再往前,可就是『雒地』了。」

「唔。」司馬安應了一聲,神色似乎顯得有些失望。

畢竟到眼下為止,鞏、雒兩地的羱族與羝族人還未暴露出「背叛」魏國的跡象,而派出去的騎兵,也還未傳遞迴『羯角部落派出先遣騎兵隊』的消息,這使得他那『一石三鳥』的計劃,除了與商水軍匯合以外,其餘兩個目的都未能達成。

而就在司馬安暗暗遺憾羯角部落並未上當的時候,碭山軍騎兵營兩位將軍之一的季鄢,在趕路途中策馬靠近了趙弘潤與司馬安。

「殿下,大將軍,『他們』回來了。……正如大將軍所估計的,羯族人,果真派出了數量不少的騎兵,追趕我軍。」

與同樣面露凝重之色的趙弘潤對視了一眼,司馬安沉聲問道:「多久到?」

「約半日。」

「……」趙弘潤與司馬安互望了一眼。

他們絲毫沒有去責怪那些打探消息的騎兵『為何這麼遲才將消息送回軍中』的意思,畢竟要打探到羯族部落是否派出了先遣的騎兵,就意味著那一隊魏軍斥候幾乎是與羯族先遣騎兵同時啟程的。

對方是一人配三馬,而魏軍的騎兵斥候卻是單人單騎,在這種情況下,能提早半日左右將這個消息傳回軍中,這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不難猜測,那些斥候為了拉開與羯族先遣騎兵的距離,多半是日夜兼程、不眠不休,拼了命將這寶貴的消息傳回碭山軍中。

打?還是不打?

司馬安取出了三川地圖,默不作聲地注視著地圖上的地勢。(未完待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