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長路漫漫,始於浩然正氣

1。浩然正氣(第9章、天地氤蘊鍾奇秀,人世茫茫有儒仙)

這天,春光明媚,鳥語花香,葉昊天想到城裡走一走。他一個人來到長安城東南,那裡有一個很著名的碑林。唐朝開成年間,為了避免文人學士們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皇家將十二部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為範本,立於長安城國子監內,供人們校對,被稱為《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等十二部經書,計六十五萬字,用石一百一十四方,兩面刻文,加上此前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石台孝經》合稱十三經。除了十三經以外,這裡還陳列有漢代以來的各種碑石、墓誌共一千多塊。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葉昊天對經書的內容非常熟悉,令他感興趣的是石碑上的書法。碑林薈萃各代名家手筆,篆、隸、草、真、行等多種書體,琳琅滿目,皆具風采。特別是唐代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李陽冰、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智永、李隆基、史維則等人的手筆刻石,尤為可貴。後世的名家墨跡,如米芾、蔡京、蘇軾等人的作品也堪稱絕佳。此外碑頭、碑側、碑座上浮雕、線雕、減地雕的各種花紋也做得美輪美奐。

他一邊欣賞美妙的書法雕刻,一邊再讀一遍經書的內容。《大學》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修身必誠其意。」讀到這裡,他聯想自己正在修煉的煉神還虛,隱隱然竟有相合之處,相同的都是煉心。

繼續讀下去,孟子也說培養浩然正氣,使自己義正剛直,從而神氣盛旺,氣貫天地。「這就是道地的修煉了!」他心裡驚嘆不已,怪不得被尊為聖人,他們不但是儒家的先知,還是修真的先行者,由儒而仙,可以稱作儒仙了。

葉昊天閉上雙目,回想自己十餘年來所讀過的儒家經典,心中感到豁然開朗。原來文人在從事讀書,寫字,作畫和演奏音樂的過程中可以進入一種練功的狀態,意念全部集中在書、字、畫、音樂上,達到忘我的境界,那就跟道家靜坐進入虛無狀態一樣。這種修煉不單增加藝術創造的能力,還可以攝生養氣,最終達到天人合一。

經過進一步思考,他發現儒家修煉以「煉心」為主旨,著重於道德的凈化與陶冶,把「修身」當作「用世」、「治世」的基礎,強調在「用世」、「治世」的實踐當中「修身」,把「用世」堪稱「修身」的積蓄,或者說是修身的一個飛躍。以「修身」為本,「修身」、「治學」和「用世」三者相統一,就能達到修煉的最高境界。比較而言,佛道修真者將自己禁閉起來,每日冥思苦想,容易出現偏差,儒家的修真卻能順其自然,水到渠成。

他知道明白這一點很有價值,如此一來,可以使自己的修煉跟未來的入仕結合起來,不會相互干擾,處理得當還可以使修道的過程縮短很多。

這樣想著,他走出了碑林,沐浴在溫柔的陽光里,渾身非常舒暢,感到今天不虛此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