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元月2號,紅星公司召開了擴大的董事會,研究機構改革一攬子方案。

按照公司章程,機構的設置和裁撤由董事會決定。2000年紅星機械廠該組為紅星機械製造公司時,公司的重大權力集中於董事會,一度時間,董事會下設的專門委員會,如人事及提名委員會,薪酬委員會等機構權傾一時,總經理的經營權幾乎被剝奪一空,很多業務部門被架空。這也是紅星公司自公司制改制以後一把手的職務都是董事長兼總經理,跟其他央企一把手是董事長兼黨委書記有所不同。後經逐步規範,董事會下設的專門委員會陸續撤銷,歸政於各業務部門,才算回歸傳統。因為董事長兼著總經理,董事會與總經理辦公會作為公司的兩個主要的決策機構,很多時候區分不清其中的區別。

陶唐在輝煌總部政研室工作時就注意到了董事長兼總經理的不合理性,曾給黨組遞交了一份專題報告,馮世釗贊同陶唐的意見,但改變集團所屬企業的職務現狀卻不是一份文件就可以解決的。集團已經啟動了相應的工作,準備改變這種不甚合理的職權分配狀況。

這是題外話了。但公司章程是企業大法,必須照它寫的辦,哪怕你是做樣子。這就叫程序正義。

但區別是有的,因為是召開的是董事會,不是董事的公司領導就沒有了表決權。連監事會主席,公司的第三號人物郭濤也成了列席參加了。

紅星公司本屆董事會成員計有七人:陶唐、趙慶民、李珞、江上雲、韓志勇、駱沖、張宏利。其中張宏利是員工董事。駱衝垮台,集團也沒有補充董事會成員,擁有表決權的就是這六個人。

列席會議並首先做了機構調整方案說明的呂綺早就知道,裁撤、合併好成立幾個處室會有爭議,但不會特別激烈,只要不涉及具體的人員,公司領導們不會提出激烈的反對意見。但到了成立四大分公司的環節,李珞一定會跳出來反對!但只要按程序走,李珞甚至找不到一個同盟軍,反對票八成就一票。因為六名董事中,韓志勇是贊同者,江上雲歷來跟董事長站在一起,趙慶民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會在這種正式場合與陶唐打擂台,張宏利更不足論,借他十個膽也不敢反對一把手的意見。

通過這份方案應該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機構的裁撤合併不僅帶來人事上的巨大變更,更帶來了機制上的變化。這個變革真的合適嗎?

會議在上午九點準時召開,主持會議的陶唐做了簡要的開場白。

「同志們,今天召開擴大的董事會,議題只有一個,就是討論研究公司的機構改革。毋庸諱言,我們目前的機構比較臃腫,存在職能交叉的現象,導致了推諉扯皮及人浮於事。精簡壓縮機構是大勢所趨,這方面大家的意見是完全一致的。之前,發規部的機構改革草案徵求了兩輪公司領導的意見,三易其稿了。利用休息日,我們研究討論下這個方案。現在,下面對機構改革議論紛紛,莫衷一是,這件事要儘快定下來,不能拖了。中旬集團要召開年度工作會議,公司新的經營年度的指標就明確了……我們不先弄好機構,人事的調整就無從進行,明年的責任書也不好籤。一環連著一環,首先要解的,就是機構這個扣。好吧,下面請發規部彙報草案吧。」

呂綺首先講了方案的第一部分――機關部分機構的裁撤合併方案。

在呂綺的方案中,撤銷的單位有:政研室――併入總經辦;基建部――併入建安公司;武裝部――併入保衛部;職工教育部――併入人力資源部。黨委口的組織、宣傳、工會、團委合併為黨群工作部,其中組織部的幹部管理職能劃歸人力資源部。

成立的單位有:精益管理部,其業務從生產管理部剝離出來;審計部,其業務從監督工作部剝離出來。

待呂綺做完機構調整後業務調整的說明,陶唐說,「我們先討論機關這一攤子吧。誰先講?」

「我先談談吧……」李珞果然第一個發言了,「精簡機構,壓縮機關,提高效率雖然是方向,但要慎重。成立黨群工作部我認為目前不適宜。雖然一些兄弟廠已經這樣辦了,但我們是個大廠,不能和那些兩三千人的小廠比,在公司面臨重大轉型的當口,合併黨群口的主要部門,無疑會削弱其力量。工會、團委平時看起來沒什麼事情,實際上對公司的穩定負有重要責任,不能小覷。更不要說是宣傳部和組織部了,宣傳部今年來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大家都看在眼裡了。搬遷即將啟動,宣傳部身上的擔子會更重,萬萬不能合併!組織部就更不要說了,黨管幹部體現在哪裡?組織部都沒有了,黨委還怎麼管幹部?人力資源部承擔員工培訓是可以的,但不能把對中乾的考核任免都交給它,道理我就不講了,一句話,不合適。」

趙慶民咳嗽一聲,「合併黨群部門是我的意見。之前,陶總以及常書記都表示了角度不同的反對意見……合併並不一定意味著削弱黨委的工作……李總談到了宣傳部的作用,我已經意識到了。但黨群工作部成立後,宣傳將是其主要的業務之一,只能加強,不會削弱。」

「牌子都沒有了,怎麼加強?」李珞尖銳地反擊,「黨群工作部只能是一個部長吧?就算崔健同志出任新部門的一把手,我是個假設啊,他也不可能把宣傳工作當做頭等大事了。都重要就等於都不重要。老趙,我認為你提出這個方案是不負責任的,更是推卸責任。至於其他,我基本同意。」

呂綺沒有料到方案的第一部分便引起劇烈的爭論。轉而想,自己還是稚嫩了,機構背後是活生生的人,是實實在在的利益,不發生爭論才是不正常的。但李珞率先對趙慶民開炮更令呂綺感到意外。李珞和趙慶民一直不太合卯,說的直白一點,李珞瞧不上趙慶民。可偏偏關於黨群工作部的方案是趙慶民提出的,陶唐在第一次審她的方案時就指出了是否過激了?團委和工會也就罷了,但宣傳和組織部的裁撤確實步子邁的大了。呂綺跟陶唐解釋了方案的成由,陶唐當時只是笑了笑,說既然趙書記這樣提,你就保留吧。過幾天上會聽聽其他領導的意見也好。

呂綺猛然意識到了陰謀的味道。於是她望向了陶唐,但陶唐沒有看她,而是看著常文海。

「其他同志?」主持會議的陶唐望向常文海。但常文海低頭不語。

郭濤接著李珞發言,但郭濤明確表示贊同這個方案,「……改革就是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現在機關確實臃腫不堪,職工意見很大。要我說,力度不是大了,而是小了!試試嘛,不行再改回來。」

「我說兩句吧,」韓志勇開口道,「我基本同意這個方案。行政口裁撤的幾個單位都可以,加強審計和精益管理也符合當前的形勢。雖然決算數還沒最後出來,但今年的利潤指標是可以完成的。這是一個很鼓舞人心的成績,某種意義上比完成收入指標更有意義。取得這個結果,很大程度應當歸功於陶總狠抓了精益管理,成立獨立的精益工作部,將其從生產部分出來,一定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實踐證明,我們的潛力很大,浪費極其嚴重,堵塞漏洞消除浪費所帶來的利潤要比擴大市場擴大生產更有意義,這也符合中央一直提倡的經濟發展要轉變傳統方式的精神。但李珞同志對成立黨群工作部的擔憂是有道理的,能不能修正一下?宣傳部先不合併?」

「我贊同韓總的意見,」江上雲接著說,「目前情況下,還是保留宣傳部為好。至於組織部,我倒認為可以嘗試一下,事權歸一有好處。現在人力資源部和組織部的確存在職能交叉的問題。」

「我說一點意見吧,」很少發言的周兵開口道,「壓縮管理部門我是同意的,但步子不宜過大。撤銷基建部我不贊成,之前呂綺徵求意見時我已經寫了書面的理由,現在我再說一遍。基建部和建安公司不能簡單地合併,存在一個管理和被管理的關係。撤銷基建部,將來公司涉及『三同時』和基建監理等工作必定弱化,安全上也存在問題。其他的,我認為單設精益管理部的意義也不大,抓精益管理不能空抓,放在生產部是比較合適的。」

邱林看馬光明、劉秀雲和常文海不吭氣,於是發言道,「我說幾句吧。我贊成李總的意見。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是我們的傳統優勢,目前情況下,不宜對黨群口動大手術。另外,成立審計部是不是合適也值得研究。監督與審計是並行不悖的兩個拳頭,分開了,業務就割裂了。其他我沒意見。」

把內部審計從監督工作部分立出來,顯然是為下一步準備成立的分公司準備的。大家對此心知肚明。

「張宏利同志,」陶唐點將了,「你是唯一的職工董事,董事會開的不多,你發表意見的機會也不多。現在你來說說你的意見吧。沒關係,說錯了也不要緊。他們都是站在公司最高層面看問題的,但基層的聲音很重要,我應該聽,趙書記和其他領導都應該聽,你來說說吧。」

五十歲上下、長了一頭濃密卷髮的張宏利漲紅了臉,「我真的說不好……既然陶總要我講,我就說幾句,如果說錯了,各位領導批評吧……」

趙慶民笑道,「老張啊,你是集團正式任命的董事,是公司最高管理機構的成員嘛。要說領導,你就是領導。沒關係,你直說。」

「首先我贊同精簡機構。我在下面常聽到工人們發牢騷,說三座辦公樓里坐著那麼多的幹部,每天也不知道幹些什麼……」

大家笑起來。陶唐也笑了,「這個牢騷有意思。老張你是怎麼跟他們解釋的?」

「我能解釋什麼?因為我也不知道。而且,因為我拿著高薪,他們總覺得我和他們不是一路人,雖然我一直沒離開車間……但我相信,陶總的辦法是對的,今年以來很多地方發生了改變,工人們說幹部們變了好多,中午喝酒的基本沒有了,離開車間不知道去哪裡的也少了,車間的管理嚴了很多,現場管理嚴格了,廢品也少了好多,工人們提合理化建議的積極性有了,大家的心勁兒比原來高多了。尤其是抓了腐敗分子,大家都覺得公司有希望了……應該改革,改革才有希望!」(未完待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