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鳳五年六月初,原龜茲國境內,馮奉世隨行漢軍援兵主力,在前往它乾城的路上。

路途遙遠,天氣酷熱,士卒們都走得很疲憊,但沒辦法,龜茲是他們在西域北道唯一能夠就食的地方。

馮奉世便不由想起任弘臨走時留下的話來。

雖然傅介子讓任弘暫時忘掉西域,好好回長安去,但任弘仍放心不下,臨走前的夜裡,他與傅介子徹夜深談,出了不少主意。

「渠犁、輪台食已耗盡,好容易種下的粟麥也被匈奴人踐踏毀掉,得重新栽種。漢軍新來的三千人,即便要提防匈奴去而復返,也不能在這兩地駐紮,傅公不妨讓兩千人去龜茲分散就食。」

國都被破國王被殺,這是龜茲有史以來遭到最沉重的一次打擊,昔日的西域城郭第一大國一蹶不振,再生不出大的野心來。

漢軍到來後,正式將龜茲一分為三,分別是沙雅、廷城、拜城,交給三個不同家族統治。被挑中的龜茲貴族驚嚇多過喜悅,乖順地派遣使者前去長安,請求天子發給印綬,便能正式立邦。

不過一路行來,馮奉世也發現,這場戰爭里,受損最大的非龜茲莫屬,不僅兩千多青壯被烏孫掠走為奴,沿途的村邑小城也被烏孫人毀掉不少。

大地為馬蹄撕裂,麥子和粟被踩進泥土,有些地方還時常見到撕咬腐朽屍骸的野狼。烏孫人雖與漢是同盟,但其野蠻程度與匈奴不分伯仲,龜茲這次出血太重,未來一代人內,能把傷口舔癒合就不錯了。

馮奉世挪開了眼睛:「一將無能,尚且三軍受累,龜茲王選擇對大漢首先動刀,那龜茲,就只能承受這種後果。」

但也有一個地方例外,那就是龜茲城以西八十里的它乾綠洲,一點都沒受戰爭影響,

在任弘的計劃里,它乾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它乾乃龜茲第二大城,烏孫人未曾侵犯,當地有廣袤綠洲,農田萬畝,屯粟麥兩三千石,入秋後的糧食,足夠漢軍大部吃到明年。」

而到了它乾城附近,此地果如任弘所言,綠洲肥饒,人口眾多,並且在烏孫人鐵蹄下奇蹟般地得到保全。

看到這些,馮奉世難免有些泄氣:「任謁者真奇才也,借烏孫兵滅龜茲的同時,還不忘為援軍抵達後的吃食操心。」

「未雨綢繆,走一步看十步啊,我枉長任弘十多歲,何時才能做到這種地步?」

唯一需要擔心的是,它乾城的龜茲人是否會敵視漢軍的到來。

當馮奉世他們抵達它乾城,發現自己的擔憂完全落空了。

他驚訝地發現,還未進城,便看到道路兩側,站滿了它乾人,手中揮舞著這月余來趕工搓羅布麻縫製,用石榴皮染色的黃旗,熱烈歡迎漢軍入駐。

滿城百姓都在長老帶領下,出城來迎,男子荷簞食胡餅雙手遞來,胡婦攜壺漿奶酒頂在頭頂,甚至還有龜茲舞樂,抖肩扭脖,一路唱跳,極其熱情,看得漢卒們眼花繚亂。

而那高鼻深目的長老則朝馮奉世行禮,讓譯長告訴他:

「它乾能從烏孫人蹄下倖免,全靠了漢使任君救護,往後它乾安危,則要仰仗大漢天兵了!」

……

而與此同時,任弘也已回到了樓蘭。

任弘有些難以置信。他和瑤光公主等一行人從渠犁沿著孔雀河前往樓蘭,一路上整整六百里行程,居然風平浪靜,沒有出任何事。

連這個季節在孔雀河兩岸肆虐的狼群都沒遭遇到,往日頻繁出沒在蘆葦叢中的新疆虎也好似絕了跡,腳印都不留下一個。

這與他們數月前在龜茲,在輪台遇到那麼多驚心動魄的險境相比,簡直是天塹之別。

但也不能說完全沒事,比如在注賓城時,使團里一匹公馬想強上蘿蔔,被任弘抽跑了。

「我家蘿蔔,就算配種也要找天馬配,你也配?」

任弘氣得渾身發抖。

而當樓蘭城土黃色的牆垣終於出現在遠方時,任弘感慨良多,掰著指頭算了算。

「我是去年九月北上去注賓城與傅公匯合的,眼下已近六月,好傢夥,又是三個三月過去了。」

與駐西域漢軍雲集的渠犁、龜茲相比,去年被漢匈反覆爭奪的樓蘭卻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下。樓蘭的農夫依然在田地里,為每一次放水的多寡而爭得面耳斥,胡楊林旁的草地上牧民驅趕著羊群,羅布泊中漁舟點點,撒下的每一網都能撈起不少銀魚來。

這便是西域正在發生的事,漢軍每將戰線往外推進一些,後方的城郭小國便能離戰爭遠一點。

「願不久之後,整個西域都能獲得和平。」

這是任弘由衷的期望,畢竟滋養鮮花的是雨露,不是滾滾雷鳴,這應是漢朝統治西域與匈奴最大的不同,他們不是破壞者,而是建設者。

聽聞使團抵達,早就等得不耐煩的烏孫王子劉萬年跑到樓蘭城外相迎,終於又見到了自家姐姐。

「阿姊與任君滅龜茲的壯舉,早就在樓蘭傳開了。」

兩月不見,劉萬年對任弘的態度,與先前全然不同了,揖讓裡帶著崇敬。

畢竟任弘以一己之力改變了北道局勢,有了龜茲的前車之鑑,姑墨、疏勒、莎車的使者相繼東來,欲入漢朝貢,換一個平安。

若是萬餘匈奴人被漢軍三千人逼退的消息傳來,恐怕入朝的小邦會更多,除了被匈奴直接控制的車師、山國、危須等,西域南北道二十餘國將望風披靡,停止搖擺和觀望,乖乖倒向漢朝這邊。

一同出迎的樓蘭城主伊向漢也諂媚地笑道:「現在一提任君之名,西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任君威望,幾乎能趕上傅公了。」

「我這後生全靠傅公提攜才有今日,豈敢與之比肩?」

任弘嘴上謙遜,心裡倒是希望千百年後,「任道遠」這三個字能同「博望侯」一樣,也變成一個符號,後人提及就會心潮澎湃。

伊向漢極力邀請任弘等人宴飲,而劉萬年上個月在鄯善,這個月則來了樓蘭,他與任弘和瑤光公族說起兩地的區別。

「鄯善王為了給大漢援兵湊夠軍糧,與其夫人食不二味,坐不重席,以普通食物招待我。」

「而樓蘭城主則相反,雖然也湊了一千石糧食出來交給漢軍,但依然食佳肴,飲美酒,每日招待我的食物都換著花樣,還贈我許多絲帛。」

不過若要讓劉萬年選他更敬重的人,還是鄯善王。

「鄯善王身上,有一股說不出來的神采。」劉萬年永遠忘不了鄯善王餓著肚子,看向東方的眼神。

神采,是精漢氣質麼?

任弘依然記得,鄯善王曾極力挽留自己留在扦泥,甚至拋出了國相的籌碼。

鄯善王是偏執型人格,對漢文化是發自內心的認可,認準一件事就做到底,甚至不惜付出全部,伊向漢這種投機者,當然沒法與之相比。

而在晚上的宴饗里,伊向漢小心翼翼地向任弘提出,想要邀請一些敦煌郡的儒者來樓蘭教自己《論語》《孝經》。

任弘很明白伊向漢的小算盤:「伊向漢多半是害怕鄯善王表現太過出眾,得漢廷偏愛,最後將樓蘭還給鄯善王管轄,那他這與君王無異,只差一個名義的樓蘭城主可就尷尬了。」

「子曰:有教無類,若伊城主真的欲學禮儀,確實可邀約儒者前來,只是西域遼遠,一般的讀書人恐怕不樂意來此。」

「我會以重金相邀!」

這在伊向漢聽來是鼓勵之意,頓時大喜,摸出早就準備好的一些黃金,送到任弘面前,進一步提出了一個打算。

「還望任君回長安,增秩顯貴後,能代我稟明天子,說樓蘭願意內屬於漢,用漢法,比內諸侯!」

「伊城主醉了。」

任弘嚴肅起來,將那盤金餅推開,提醒他道:「樓蘭只是一個城郭,不是外諸侯,你只是城主,不是樓蘭王,此議絕不會被朝廷答應。」

正因如此,伊向漢名不正言不順,連使者都沒法往長安派。

在伊向漢看來,尉屠耆可比他那死鬼兄長安歸難對付多了。眼看隔壁虛偽的鄯善王裝大漢忠臣一天比一天像,演得一次比一次誇張,他焉能不急?

見提議被任弘否決,伊向漢有些著慌了,避席再拜道:

「那就讓樓蘭比張掖屬國,成為大漢的『敦煌屬國』如何?讓我作為歸義胡長,只要大漢能讓我子孫世代作為城主,我願將樓蘭的兵馬,統統交給大漢派來的官吏來管!」

……

PS:第二章在下午。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