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聽她這個答案是按照他之前給的思路在說了,於學賢連連點頭:幸好沒有亂。  所以說做醫生,無論是未來當外科醫生或是要當內科醫生,讓你實習期內外科全部要輪,目的正是為了讓你形成全面思維方式。不是每天只想著拿手術刀,

要學會多科合作,採取綜合治病的方式。一旦內科治不了,要迅速找外科協助處理,再回內科去治。急性期的話,外科下不了刀子,必須讓內科來想法子。

她的說法明顯也是楊主任想要的。醫院特意安排醫學生幾個科室輪轉實習,需要知道學生學得怎樣。楊主任對她點點頭,表明和自己的意圖基本一樣。

內科可以進行針對病因的免疫療法治療,但是外科一定要把排膿的問題解決掉,這不是內科能做到的事。

說到自己擅長的外科策略了,謝婉瑩直言:「在其它醫院未能幫助患者排盡膿液,按照最簡單的外科思路來推斷,肯定是因為這個引流管放置的位置不對。」

楊主任的手伸出去,像是要指到她鼻尖上:你這話說到要害的地方了,繼續說。  江醫生一塊點頭:對對對,是這個思路,只是,引流管要放哪裡呢?外院醫生是開腹切開膿腫排膿了,腹腔內情況按理說是觀察到一清二楚再放的引流管,

引流管放不對的可能性極低。因此他江醫生一開始不敢隨便質疑外院的同行不行。  「開腹手術術中術後,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難題。」謝婉瑩道,「腹腔打開後,由於外科醫生的介入,患者腹腔內的臟器會處於被侵入被干擾的狀態,其生理功能活動會就此在術後發生紊亂。表現在術後有腸粘連腸道活動異常等。回到這個患者身上,由於他本身有克羅恩病,這個病本身有腸道功能紊亂的表現,被手術介入後,其腸管和周圍器官組織的活動進一步受到影響。之後,膿液的位置會發生改變。可能他這個身體改變超乎了以往的病例出乎醫生的預料。外院的醫生做過引流管調試,嘗試過二次手術的念頭,只是患者身體過於虛弱因此不敢再開刀。如何確定這個引流管的位置變成了難題,導致負壓瓶也不敢隨便用。同時

說明第一次手術可能存在判斷失誤的可能性,手術醫生沒有找准最大的炎性位置。」

辦公室的門,被人從外頭偷偷挪開條門縫,似乎有顆腦袋有雙耳朵跟隨室內所有人豎起在聽謝婉瑩說話。

「好。」楊主任見她說的好,要她一鼓作氣按照這個思路解決問題,說,「你再說說你會採取什麼樣的具體措施。」

醫教科的領導真是不怕給人壓力大,乘勝追擊了。

「一定要回到原點,即患者身體內部結構上。」謝婉瑩道。  是好像知道她接下來要做什麼,潘世華將患者病歷翻翻翻,打開到幾張ct檢查結果上。隨即他從自己白大褂口袋裡掏出筆和筆記本。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