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剛過,童貫、李綱便領人來到了金國使館問完顏拔野要人。

完顏拔野自然不可能將高慎行交出來,反倒氣焰囂張的稱:「高慎行乃本國太子教習,相當於貴國太子太傅。

你們想找本國太傅的麻煩,難道想跟我大金國開戰?!」

李綱怒道:「好一個太子太傅,此人當眾刺殺本國重將,人人皆當場目睹,你們金國又要如何解釋!」

完顏拔野狡辯道:「城牆上決戰的那人都有人皮面具遮掩,誰知道那個刺客是不是也是戴了人皮面具的,此事我們大金國絕不承認。」

童貫陰測測道:「承不承認不是你說了算,何不叫高慎行出來對質?」

完顏拔野冷笑道:「你們說讓我們交人便讓我們交人?我大金國國格尊嚴何在?

今日你們宋人若有種就殺盡我等大金使臣,否則這裡,你們一步也休想踏入!

同時本官在這裡警告你們,若是本國太子太傅有恙,不論何種原因造成,本官回到國內稟告聖上,必然將責任盡數推到貴國身上,到時可就請貴國準備好一戰就是了。」

這句話說出來完全就不講道理,純以武力威脅。

童貫與李綱對視一眼,還真沒更好的辦法,就連派遣刺客都不行,一旦高慎行身死,完顏拔野就會藉機挑撥兩國關係。

若真的爆發戰爭,無論童貫與李綱,此時都非主戰之輩,更清楚宋軍實力,承擔不起開戰的責任,最終只能憤憤離去。

范卓遠傷勢果然三天就已痊癒,卻被童貫告知不得尋仇,哪怕暗殺也絕不允許。

范卓遠心中暗恨,自然不會輕易放過高慎行等人,他在等待一個時機,這伙使團總有要動身的時候,先監視好使館周圍。

只要他們出發,離開宋境,范卓遠就會假扮馬匪,將這幫人一網打盡。

結果心思被童貫輕易看穿,范卓遠那雙想刀人的眼神根本藏不住。

為免惹出大事,童貫和李綱商量以後,各自派了兩人,總共四人給范卓遠當親兵,幾乎是貼身看守他,以免做出不冷靜的行為。

在此期間,獨孤鴻養好傷後,隨手留下一封書信便不告而別。

慕清研前往了白馬寺索要秘籍,白馬寺在西漢時期就與慈航靜齋和魔門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彼時漢武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百家弟子由此隱遁塵世,因憤世嫉俗,思想趨於極端,漸漸成了後世的魔門。

而當時佛教初步傳入中原,信眾極少,也不易引人注意,白馬寺就是第一家官方認可的佛教寺院,因此得逢百家人士潛藏,為後續魔門出現奠定基礎。

慈航靜齋創始人地尼與邪極宗第二代邪帝謝眺,亦曾在白馬寺相遇,並討論過聖邪兩門武學,那絕非偶遇。

兩人相戀的那段時間,地尼從謝眺的魔道隨想錄中悟出彼岸劍訣,也就是後世慈航劍典的雛形,但是彼岸劍訣本身存在局限性,因此地尼終身未能突破破碎虛空。

而謝眺師從魔門創始人,天魔策十卷的編撰者天魔蒼璩,魔功亦有極高造詣,不過因為地尼的緣故,致使心靈存在破綻,道心種魔無法大成,也無法突破破碎虛空,甚至一度懷疑道心種魔根本無法修煉成功。

不論兩人最終結果如何,白馬寺在二人中間相當於一個中間人,又多與魔門有著絲絲縷縷的關係。

因此自成一套武學體系,融合佛道魔三家之長,經西漢以來歷代方丈推理完善,直到接納盛唐玄奘所創唯識宗影響,而後大成,逐漸成就一部絕學。

名為《極樂八識論》!

之所以名為論,而非經、法、功,是因為這一部武學更像是一門完全不可能練成的經典理論。

自盛唐以降,白馬寺甚至曾邀請當時的武學大宗師徐子陵前往參詳,亦難破解其中真意。

徐子陵曾有留言:功訣奧妙無方,卻非凡人所能成就。

歷代方丈最高修煉到的也只是前五識,但代價極大,完全不似佛門武學,更類後患極大的魔門功法。

後三識至今皆無人觸及得到,甚至直到今日,白馬寺已將此秘籍封存,寺內縱然有人聽說,也幾乎無人問津。

慕清研前往求取,再幫白馬寺取了一本佛門真經回來,才將這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功法交給她進行抄錄。

抄錄過程中,慕清研忽然感到一陣後悔,這功法……難怪當年徐子陵會有此等評價,若將其交給范卓遠,恐怕會為其所怪。

她想了想,打算先交給范卓遠,讓他決斷是否留下,如果不願意要,那就再尋其他武學。

范卓遠在居庸關練兵,由於系統暫未發布任務,所以他每日也在潛修內功,一日千里。

僅僅一個月時間,內功修為就如同常人五六年苦修積累,這身自己剝離出來的根骨,實在堪稱當世一絕。

就連吃飯睡覺的時候,也能無意識的進行修煉,每時每刻都在進步,比起氣血體系,無論是童子功還是降龍神掌,不做任務就只能一步步苦練積累,實在是輕鬆許多。

慕清研找上居庸關時,看到范卓遠雙目當中清氣外顯,大感驚異,不由感嘆道:「范將軍果然已能修煉內功,而且看你氣色,於內功方面已有小成了吧。」

范卓遠微微點頭,「慕姑娘今日所來,是已經找到相關秘籍了嗎?」

慕清研笑道:「就是不知范將軍你是否看得上眼。」

說著有些忐忑不安的將手抄的《極樂八識論》交給了范卓遠。

范卓遠看到這本秘籍的名字,還怔了一下,這等命名方式他算是第一次見,展開開篇,卻是玄奘大師《八識規矩頌》的前五識頌:

「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痴。

五識同依凈色根,九緣八七好相鄰,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范卓遠愣了一下,看了眼慕清研,說道:「這不是大乘佛教唯識宗的論述嗎?看上去不像武學功法,更像佛經。」

慕清研苦笑一聲,「范將軍不妨繼續看下去,到後面你自然會有所知曉,如若……如若不滿意,清研會往他處另尋他法。」

感受到慕清研話語中的誠意,范卓遠也沒多說,繼續看了下去,然而後面的修行法門,卻讓他越看越是心驚不已。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