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滿意足的周長風也沉沉睡去,幾起幾落,直至次日清晨,飛機終於緩緩停在了機場跑道上。

如今的機場名曰高橋機場,雖然也坐落在城區的東南方向,不過比後世的祿口國際機場要近得多。

得名高橋是因為旁邊就是南京外郭城的高橋門,出機場想進入城區一般會經由那兒進城。

現在南京因為城市化快速發展,市區面積已經非常之大了,以往局限於主城牆以內及其周圍,而今已然拓展到了整個外郭城範圍。

沿用至今的上元與江寧二縣顯得有些不夠用,於是應天府在東南方向又新增了一個附郭縣,名為上方縣。

長期以來南京都是全國最大與最繁華的城市,萬曆年間的吏部侍郎顧起元就曾描述道:且水殿之舟楫猶供,陪京之省寺不改,所以維萬世之安,意固遠也,豈前代舊邦可得而並論哉!

而南京的城市化進程源自多年前的革新改制時期,不過速度較慢,直至確立憲政、各方安定之後,城市化進程才大大加快,如今不考慮鄉鎮人口、只計市區在冊人口就超過一百五十萬。

不過在周長風看來,如今以這兒為國都似乎有點不合時宜?因為一國之都最重要的是作為政治中心,其次是經濟與文化中心。

在古典時代,南京的確滿足這三點,不過在工業時代,長三角的上海實在是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其經濟中心的地位幾乎是無法撼動的。

周長風的記憶中有關於大明的上海的些許碎片,比如上海縣雖然很早就出現了,但是一直沒有城牆,直至嘉靖年間受倭寇侵襲才倉促眾籌建城;而近代以來,因為日漸繁榮,被升格為直隸州,之後又繼續升格為府,與松江府合併,沿用上海之名。

當下的上海府據說光常住人口就有七百萬?雲集各種工商業與金融行當,「繁榮」二字已經難以形容之。

而且那裡有著全亞洲首屈一指的造船基地,當年大明第一艘戰列艦就是在那兒下水的;又經過這麼些年的建設發展,如今統共有352公尺船塢一座、320公尺船塢兩座、256公尺船台一座、240公尺船台兩座,還有一大堆中小型的船塢和船台。

高橋機場外候著一些計程車,數量不多,兩隻手都數得過來,緣由依舊是因為這年頭坐飛機的非富即貴,人數少、航班少,所以選擇來機場接客的司機並不多。

似乎任何時空、任何地方的計程車司機都十分健談?

大大咧咧的司機操著一口標準的南京官話和周長風東扯西拉,國內外的局勢、新開業的青樓、最近上映的電影等等,前後半個鐘頭的路程就沒停過。

最後這輛以遠航牌轎車為基礎改成的計程車停在了衛戍指揮使司的外邊,付錢之後的周長風下了車,在這戒備森嚴的官署門口駐足了幾秒,然後才上前遞交證件。

所謂的「衛戍指揮使司」其實就是京師的衛戍司令部,前身即為著名的「南京守備府」——節制南京諸衛所,主管南京防護事務。

執勤的一名中尉看了看他的「官碟」,訝然道:「呵使,長官,你這就回來了?」

「我的營提前撤回去休整了,我嘛…回來開刀的。」

「原來如此…請進!」中尉點點頭,行了個撫胸禮,兩旁的士兵們也齊齊扶槍行禮。

撫胸禮的歷史非常久遠,發源於突厥語系的遠古時期,並世代延續於北方民族,從立國開始,明軍之中就一直有數量不少的北方民族士兵——元朝滅亡後,許多元軍也被編入明軍,更毋論以其它途徑效力的蒙、滿士兵了,因此撫胸禮便一直流傳下來。

如今條例規定的撫胸禮與古典時代的撫胸禮有所不同——要求右手平舉、五指併攏、掌心向內按於胸口,使用場合與抱拳禮相仿,區別在於撫胸禮更加表示尊敬。

周長風前來衛戍指揮使司的目的是登記並請假,實際上他可以去混三旅駐地的留守處辦這事,不過駐地在城西,太遠了,於是他乾脆選擇就近來了這兒。

在鄭重交出那裝著十幾個敢死隊員身份牌的小袋子以後,周長風又被要求詳細敘述整場戰鬥的經過。

於是在等待了一盞茶的工夫後,他被帶到了一間小會客廳,先後陸續進來了兩名中校、一名上校、一名准將,還有兩名女速記員。

德馬吉之戰是邊境戰爭的關鍵,被重視倒也是理所應當的。

「見過各位長官。」周長風起身行禮道。

為首的准將看著不苟言笑,很是嚴肅,他「嗯」了一聲,說道:「戰報我們已經看過了,可具體細節也不宜放過,你儘量詳盡和客觀的回答。」

「是,我清楚。」坐得筆挺的周長風先講了一下怒江鋼纜吊橋的小戰鬥,然後從己方抵達羚芝臨危受命開始,分階段詳細講述了整場戰鬥的具體經過。

期間,兩名女速記員在一旁噼里啪啦的敲著鍵盤,打字機在她倆的手中如同鋼琴一般。

少頃,國字臉的上校率先問道:「你對英印軍的總體印象是什麼?」

「自傲、散漫,輕視我軍,但是反應速度很快,在遇到教訓後能迅速調整部署。戰術上,步兵戰術比較死板,戰鬥意志一般,沒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周長風如是答覆道。

「那麼,炮兵呢?」

「不考慮傲慢的話,單論素質很不錯,開設通信網的速度非常快,與前線部隊協調效率很高,較靈活,不太依賴預訂的炮擊計劃。」

隨即,另一位戴著方框眼鏡的中校也發問了,「我是大都督府參謀處的,負責戰車部隊的理論研究,請問,這些是你部所遭遇的敵軍戰車吧?」

他遞過來四張照片,正是A9型巡洋坦克和卡登-洛伊德MkV超輕型坦克。

聽聞是負責裝甲部隊理論研究的,周長風不敢懈怠,他知道自己的回答很可能會在大明未來的裝甲部隊建設中起作用。

如今世界各國的裝甲部隊建設仍處於摸索階段,有人認為坦克應該又重又慢、分散配屬步兵推進,有人認為坦克應該輕便靈活、集中運用突破防線,還有人認為坦克應該和騎兵相配合,如此種種。

由於缺乏實戰經驗,大家只能通過理論推測和演習來摸索,而今每一場實戰的經驗都是彌足珍貴的,德馬吉之戰也不例外。

——-——-——-——

【試著求一波推薦票,不知道對新書榜排名有沒有作用。】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