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7章 釜底抽薪的集團部落計劃

一個雷鳴消失了,成百上千的「雷鳴」卻又出現了。

消失的那個雷鳴是真實的,勝山要塞一戰,日軍內部卻是又留下了雷鳴殺死他們日本關東軍精銳若干的傳說。

雷鳴混入了壯丁營。

他在伊藤敏的狩獵逃生遊戲中先是躲在了一個山丘後面,用白刃格鬥的方式殺死了五名追擊的日軍。

然後,還是在那個山丘後,他又用刀用槍殺死了十三名日軍。

再後,他帶著兩名壯丁扛著從大日本皇軍那裡搶來的步槍堂而皇之的就走出了伊藤特攻隊伊藤敏閣下的視線。

最後,他們又強搶了一輛去追殺他們的三輪摩托車,一騎絕塵消失在了那早春的山野之中。

而隨後出現的那成百上千的雷鳴自然不是雷鳴的真人,而是雷鳴的畫像和照片。

陰錯陽差,雷鳴到底是給日軍留下了他的影像。

只因為,雷鳴、耿殿才他們五個壯丁在作為「獵物」出發時被伊藤特攻隊照了一張相。

對於伊藤敏來講,那真的是一件有心種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行的事情。

當伊藤敏追殺雷鳴而不得返回勝山要塞後就想到了那五名壯丁拍的照。

於是,他手下的人連夜將那膠片沖洗了出來。

而緊接著,叛徒葉三喜就指著那張黑白照片上臉上的一個人說道:「雷鳴!」

名字是什麼?名字只是一個人的代號罷了。

可是,當葉三喜說出「雷鳴」這兩個字的時候,在那個已經亮起燈的暗室里,在場的日軍卻是齊齊的在心裡打了個寒噤!

不知不覺中,雷鳴已經成就了他在日軍之中的赫赫威名……

「雷鳴」這兩個字代表了殺戮代表了鐵血代表了判決,只要雷鳴出現的地方日軍必會死人!

當時同樣在場的伊藤敏無疑看出了手下對雷鳴的懼意,於是他便咆哮了起來。

而光咆哮卻不動手又哪是他們大和民族的性格?

伊藤敏卻是將在場的人挨個打起了嘴巴。

這嘴巴真的是無差別對待啊,下從那個沖底片的日軍攝影師,上打到他手下的每一個軍官,當然也包括葉三喜。

伊藤敏那大嘴巴子掄了足足有半個小時,而他中文日文夾雜著也足足罵了有半個小時。

人嘛,但凡衝動的時候說話多是無條理的,多是轉來轉去的軲轆話,伊藤敏也莫能外。

而實際上呢,伊藤敏所罵的那些話的中心思想也只有一個。

那也就是他指著照片上的雷鳴說「你看他長的那熊樣,你們怕個調(diǎo)?」

最後,所有日軍便都看向了那照片上的雷鳴。

照片上的雷鳴那還是壯丁的身份,而日軍又要給他照相,所以他的臉必須是要揚起來的。

所以日軍們看的很清楚,雷鳴的眼皮是耷拉的。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眼皮就是那窗戶上的窗簾。

可以想見,雷鳴並不想讓日軍認出他來。

所以,雷鳴那心靈的窗簾是半拉著的,而下面露出來的眼神是木訥而呆滯的,與其他壯丁並沒有什麼兩樣。

雷鳴臉上全是泥垢,卻是比其他那四名壯丁顯得更是狼狽。

而這些都成為了伊藤敏口中的「雷鳴害怕咱們大日本皇軍」的證據!

伊藤敏的咆哮是否給他的手下起了作用沒有人知道,那個也只能留待以後再碰到雷鳴小隊時再檢驗了。

可是,這張只有輪廓的照片卻也給伊藤敏尋找雷鳴帶來了新的線索。

他讓手下人將這張雷鳴照片與原來根據葉三喜描述的畫像相結合,重新給雷鳴畫像。

而當新的畫像出來之後,葉三喜篤定的指著那張畫像說,這個,就是雷鳴!

於是,成百上千的「雷鳴」就這樣出現了,出現在了各部日軍的手中,也出現在各個縣城鄉鎮的大門柱子上、電線桿子上。

只是正當伊藤敏準備發一起場掘地三尺搜捕雷鳴的大行動時,他的計劃卻又被擱置下來了。

只因為各部日軍已經不大可能再配合他的行動了,日軍的「三年肅正計劃」和「集團部落」計劃開始了。

所謂「三年肅正計劃」那就是日軍組織了大量的部隊開始對抗聯活動頻繁的地區進行討伐,以圖直接蕩平抗聯部隊。

打個比方說,原來他們與抗聯作戰的軍隊只有五六萬,而現在卻一下子就增加到了十幾萬。

而所謂的「集團部落計劃」則更是斬草除根的計劃。

抗聯部隊是草,老百姓就是根。

日軍當然不可能把所謂滿洲國的老百姓都給殺了,那滿洲國的老百姓那可都是他們日本人廉價勞動力。

日本****要建立所謂的「*****圈」,他們既需要這裡的各種資源,卻也同樣需要廉價勞動力。

或者說,在日本****者眼裡,東三省的人那連廉價勞動力都算不上,他們是無價勞動力!

這個無價可絕不是指由於價錢太高說沒法計數的那個無價,而是指東三省老百姓給日本人幹活那真的是沒有價啊!

人家日本人抓的是壯丁,每天給幾個發了霉的大餅子,死了之後往野外的大坑裡一扔,這可不就是沒價嗎?

老百姓是抗聯的根,抗聯的物資補給很大程度來自於老百姓,而日軍還不能把老百姓都殺了。

上面因素作用於一起的結果就是,日軍決定切斷抗聯與老百姓的聯繫!

我不能切掉你們的根,但是我可以遷走你的根!

於是,日軍的這個所謂的「集團部落計劃」也就隨之而生了。

由於地域、氣侯、歷史的原因,東三省的村落規模都是極小的,那都是自然村。

有的只有幾戶人家那就叫一個村子,幾十戶的那也是一個村子,那要是有上百戶的那絕對就是大村子了。

這從一直延續到後世的東三省村落的名稱就可以看出端倪。

隨便一翻東三省的地圖冊,你就可以看出來。

比如「七家子」,也許到了後世這個七家子級別已經是鄉是鎮了,但可以想見最早的時候,那裡真的只有七戶人家。

至於什麼「三家子」「十八家子」「馬家窩棚」什麼的就不提了。

可你別看就這樣的幾戶人家,由於所處地理位置過於偏僻,日偽想管理實在是鞭長莫及。

那麼怎麼辦,那就強制搬遷,將這些人口少的自然村屯直接搬遷到統一的聚居點去。

然後,在那周圍的聚居點再拉上鐵絲網,四圈再建上炮樓,日偽軍再一看守。

那麼抗聯隊伍與老百姓的聯繫也就被割斷了。

在冬天的山野里抗聯又不敢取火又沒吃的,那麼抗聯部隊的生存肯定就會遇到大問題的。

其實,就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過。

比如,清朝時鄭成功收復台灣後,他就以國姓爺的名義在台灣與清朝政府分庭抗禮。

而清政府的對策之一就是將沿海的人口強制遷走,從而極大的斬斷了台灣的給養來源。

最後到了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的時候,清朝大將施琅出兵圍住台灣,鄭克塽投降。

所以,日軍這招釜底抽薪很是陰毒。

此時已是春天,正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可是於東三省各方面都處於劣勢的東北抗聯來講,卻已是隱隱有了寒意。

只是不知道東北抗聯做好了「過冬」的準備沒……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