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嘉在昏暗的作坊里怡然自得的坐著,旁邊放著只陶碗。他端起來啜了一口清水。

白天的時候,公子嘉需要站在城頭觀敵瞭陣。因為公孫直堅持說必須「一手軟,一手硬。」而公子嘉的身份就是威懾敵人的殺手鐧。

公子嘉對於被困肥累城不但不慌張惱怒,反而竊喜於終於可以參加一場護國大戰了,竊喜於他少年人的熱血赤誠和膽魄才智終於有用武之地了。

公孫直說的另一手「軟的」,其實就是和仰度閣不可見光的暗鬥。

這個燒陶的作坊並不大。後面陶爐傳來的陣陣熱度,令這裡乾燥而炎熱,仿佛七月流火的夏季提前到來了。

公子嘉很慶幸自己的細心挽救整個計劃沒有毀於功虧一簣。

那日凡秋被押下去之後,他盯著一地陶虎子的碎片,默不作聲想了一會兒,招呼兩個長隨進來將所有的碎片收好。

下人們熬了一宿將陶虎子慢慢粘好,然後拿那個碎了的虎子和大車上的虎子做了仔仔細細的比對。結果還真讓他發現了一個小小的不同。

在碎了的虎子底部有一個小小的印章,上面竟然寫的只有「邯鄲」二字。通常所有經由正規作坊造出的陶器都會簽上一個印記「邯鄲亭」,因為邯鄲市亭是官方的市場管理機構,對這些陶土製品徵稅和進行銷售管理。所以,陶製品上的簽章多為「邯鄲亭」三字。

可是這隻虎子上沒有「亭」字,只有「邯鄲」二字,而且,這「邯鄲」的「鄲」字少了右上側的一點。這些不仔細看很難發現,會讓人以為是印跡粗糙而漏掉了那一點兒。

但實際上那裡確實少刻了一刀。這個發現讓公子嘉心驚不已。

他迅速找來本地最好的陶藝師傅,臨摹這陶土虎子上的「邯鄲」二字,務求做到無一絲差別。然後,令這間手藝最出眾的陶器作坊照著燒制。

此時他正坐在這陶土作仿里做監工。這次燒制的虎子不下一百,但公子嘉至少立刻要用到其中三個。

一個會送去油坊老闆白老頭兒那裡。白老頭兒已經在前日從逃荒的鄉民中捕了回來,待罪活命,繼續在油坊里賣油。

另一個送去大路邊的茶棚。那茶棚老闆這兩日又開張了,只是店裡多了兩個精壯的夥計。據說是鄉下逃難的子侄過來茶棚里幫忙的。

第三個嘛,公子嘉沉吟了一下繼續想,他要帶回那輛豪華馬車最後駛去的邯鄲。

恐怕在王都邯鄲,這麼個不起眼的虎子會派上什麼出人意料的用場也說不定。

蒙琛只在自己的主帳里患得患失了一個下午。當晚,他就決定第二天率軍攻打肥累城。

蒙琛想,無論城中有多少趙軍,他都要破城而入。理由很簡單,軍令如山倒。上將軍將攻破肥累城的任務交給他,自然不能知難而退。

所以第二天清晨,天剛朦朦亮,蒙琛就點兵擂鼓,列隊在肥累城下。萬把人馬,一字排開,聲勢浩大。

蒙琛令軍士們大聲罵陣,喊聲此起彼伏,聲震原野。

和他一樣敬業的還有公子嘉。太陽的第一道晨光照到城頭,公子嘉已經是錦衣繡袍,器宇軒昂地站在肥累城垣之上。

秦趙兩軍隔著壕溝,在箭弩攻擊範圍之外展開互相謾罵的口水戰。

林煜和龍煖辰巍然不動地站在公子嘉身後。周圍的將官們都暗暗佩服兩位少年人實在是涵養好,城府深,面對如此這般的秦軍辱罵,竟然可以不動聲色。

他們哪裡知道,這二位實在是基於對秦國方言俚語的不理解,差不多算完全聽不懂秦兵的罵陣,所以才能面色如常,平心靜氣,給公子嘉壓陣。

整整一天,趙軍除了也配合著噴了幾場口水,一直按兵不動。

蒙琛罵得真有些累了,轉回主帳休息,看到樊於期依然陰陽怪氣的坐在那裡,喝著他的茶。

蒙琛不敢得罪閣主大人。恭敬的問道:「以閣主大人之見,趙軍為何拒不開戰?難道他們如此兵多將廣,還怕了我們不成?」

樊於期搖搖頭,頗有深意地說道:「他們和李牧的策略如出一轍。你看先鋒官韓程將軍那裡不是在藁城城下罵了多日,也不見李牧有何動作。」

「貿然攻城戰損太重。蒙將軍,」樊於期話語坦白:「大將軍原以為能『圍點打援』,將李牧來救肥累的主力誘出到曠野與我軍決戰。但沒想到,他們早就有所準備,這肥累城中屯兵五萬使得我們也不敢輕易攻城。」

「如何不敢!」蒙琛已經壓不住脾氣,提高音量說道:「以少勝多的戰例很多。在我看來,肥累城弱如孱卵,不堪一擊。如果趙軍只憑藉人多和以逸待勞,並無其他,不如我們儘快硬攻,拿下肥累。」

樊於期目光中沒有任何感情色彩,心裡卻用看白痴的眼光望了一眼蒙琛,說道:「但憑將軍安排。軍戰之事,我不便多語。」

蒙琛心道,你再說什麼也沒用。明日一早定要攻城。如趙軍還不迎戰,便死攻肥累,以勇致勝。

第二日,天空陰沉。大團大團的積雨雲層,將天亮都推遲了一個時辰。

雖然眼看就會大雨來臨,蒙琛依然計策不改,寅時點兵,辰時列隊,兵臨肥累城下。

秦兵前隊將士仍然大聲罵陣,而後隊已經在有條不紊地安排雲梯戰車,隨時準備攻城。

城上的林煜和龍煖辰看得清楚。林煜對公子嘉道:「敵人現今銳氣正盛。此時,如我方一再不動,只怕敵人耐不住性子急攻而來。不如我們也接戰一陣,先給他個下馬威,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公子嘉點頭稱是,轉頭望向肥累城守軍譚義將軍。譚將軍是位老將,經驗豐富。他也覺得如能戰上一陣,主動出城迎敵,是眼下唯一可以打擊敵人銳氣和阻止秦兵馬上攻城的辦法。只不過這一陣只能勝不能敗。

譚將軍毫無遲疑,雙手抱拳對公子嘉說:「請允許末將前去應戰。」

公子嘉正猶豫間,龍煖辰也抱拳說道:「公子,首戰最重!還是由龍辰接陣。」

公子嘉素知龍將軍的劍法了得,盡得蓋聶精髓。只是擔心龍將軍戰場經驗少,不知真刀真槍的戰場上可否能拼得過秦軍久經沙場的老將。

林煜見公子嘉還在猶豫,從旁說道:「龍將軍打此頭陣,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計策。一來,龍將軍從未在大戰中出現,且武藝高超,勢必一戰威懾敵人;二來,龍將軍為公子的親軍護衛,首戰接陣,會讓敵人相信我們有王城來的大軍作為後盾;第三,龍將軍手中錕鋙劍還從未輸人,首陣若勝,可大挫敵軍士氣。就請公子允他一戰。」

公子嘉聽聞此言,信心滿滿的看了一眼龍煖辰,說道:「那就有勞龍將軍。多多小心!」

林煜策馬送龍煖辰到得城門,趁人不備,眼含關切低聲說道:「煖辰,見機行事。如遇不好,迅速念還夢咒。一切有我,不必強求。」

龍煖辰微微一笑,劍眉上挑,琥珀色的瞳仁里滿是真摯。他右手握拳,手背向上伸出,與林煜對了一拳,只說了四個字:「煜哥,放心。」然後一撥韁繩,縱馬率軍向『吱呀呀』緩慢洞開的城門馳去。

天空越發黑壓壓的陰沉。

秦軍毫無意料的看見肥累城的城門竟然打開了。一騎青花戰馬,載著一位年輕小將率軍迎出陣前。

龍煖辰的身後正是他游擊將軍麾下精挑細選的兩千護送公子嘉的隊伍,個個盔明甲亮,馬肥膘壯,手拿趙國馬上彎刀,威風凜凜,一字排開,護衛在龍煖辰的左右。

見趙國出陣,秦軍陣營早有人按捺不住。那便是曾參加過幾次秦趙大戰的老將白黎。

白黎年齡已過不惑,但仍然筋強體健。軍中內外無人不知他脾氣暴躁,最恨別人提他的年紀。白黎老將一支長槍,力大無窮,上得戰場無人能敵,被秦軍稱為「大力槍」。

白黎連續罵了兩天陣,早就等得心焦氣躁,見趙軍有將來接首戰,便按耐不住也要搶這首戰之功。

他迅速撥馬躍出陣營,向蒙琛請求道:「末將願往。願為秦軍首戰報捷。」

蒙琛微一頷首,很有大將風度地准了白黎的請求。

白黎提槍躍馬出戰。打馬到離龍煖辰十步之遙,大聲喝道:「來將報上名來。」

龍煖辰只簡單答道:「趙國游擊將軍龍辰。」然後並不再答話,提起長劍,一夾馬腹,驅馬上前來戰。

老將白黎嚇了一跳,心想:「也不問問我姓甚名誰,提刀就砍,好沒有教養。」一邊想著應當教教這小孩兒規矩,一邊不慌不忙將槍一橫,準備接招。

龍煖辰馬快已到近前。二馬一錯鐙的功夫,長劍已經直刺白黎胸口。

白黎長槍一擋。哪知龍煖辰這劍原是虛招,輕輕一晃,變招斜刺里撩向白黎脖頸。

白黎趕緊猛夾馬肚,甩開半個馬身,堪堪躲過。

但龍煖辰的劍快如風,再一抖腕橫掃一劍。

白黎心道不好,使了個鐙里藏身,險些讓平掃的長劍抹過前胸。他三招一過,早已知道自己不是對手,想要尋機會強出一槍,卻不料龍煖辰的劍鋒,忽而向下,如銀瀑瀉水,照著他平躺在馬背上的前胸肚腹劈砍而來。

白黎自知此時定難躲過,雙腳離鐙,向後滾翻,從馬屁股上直跌到地上。這一劍人躲過,馬沒躲過,直接劈在戰馬身上。戰馬一聲悲鳴,撲地而死。

白梨待要爬起,龍煖辰的劍尖已經指在咽喉。有趙軍親兵上來抹攏雙臂,用粗繩捆了個結實。兩個趙兵將他一拎迅速拖向趙軍陣營。

那白黎上陣可是父子兵。兩個兒子見老爹三招不敵,敗於馬下,被趙軍俘獲了去,心如刀絞,大喊著提槍便沖了上來。

這二人子承父業,都使得是一桿大力的鐵槍,左一槍右一槍,直朝龍煖辰刺來。

龍煖辰並不慌張。他躍上馬背,以長劍護在胸前,左右格擋開撲來的槍尖,然後猛然從馬背上躍起,長劍直指白老大而去。

那白老大正出一招想要挑飛龍煖辰。龍煖辰拔高身形,借勢在槍桿上足尖一點,騰空而起,復又一個鷂子翻身,飛速落下時,劍尖指向白老大的後頸。

白老大驚出一身冷汗,迅速用槍回身格擋。哪知龍煖辰空中變招,將下點的一劍改為橫劈。白老大眼看躲不過去。白家老二大吼一聲衝上來想要來救大哥,卻已是瞬息萬變來不及了。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龍煖辰這橫掃的一劍並沒有使劍鋒,只用了劍背猛的一拍,將白老大拍落馬下。白老二急呼一聲「大哥」,衝上前來想要用槍封住龍煖辰向前,阻止他再去補劍。

龍煖辰撥回馬來和他並肩,出劍如龍,削劍如風。白老二不是對手,幾劍之下,長槍不得格擋,飛脫了手。他正準備騎馬逃回秦陣,只見龍煖辰將劍一橫,斜刺里扎入馬腹。戰馬疼的前蹄騰空而起,將沒頭要跑的白老二甩於馬下。

趙軍過來將白老大和白老二兩個馬下敗將又捆了個結實,俘回趙軍陣營。

這下子趙軍這邊歡呼聲雷動,旌旗搖晃,連城頭上滿滿的軍兵也發出震天的助威吶喊。

龍煖辰也不說話,橫劍在手,立於馬上,盯著對方秦軍,只等再有人來叫陣。

秦軍中足有片刻安靜無聲。蒙琛心中一驚。頭一陣便折了三員大將。他一邊心裡埋怨白黎老將不知輕重,輸了這頭一陣,當真該死;一邊又看向左右,想挑個能打的派出去。

這時秦軍中一員名小將提馬出了隊列。蒙琛一看,竟是此次大軍的裨將郭騰。

這郭騰原是文官家族出身,但自幼四處遍訪名山,學得博採眾家的一身武藝,不僅藝高人膽大,更是足智多謀。上次在宜安之戰中,他嶄露頭角,被桓齮破格提拔為裨將。

郭騰自知這次攻打肥累城十分重要,便自請前來。眼見此刻正是用將之際,郭騰主動出陣討戰龍煖辰。

郭騰向來謹慎至上。雖然對這趙國姓龍的小將不甚了解,但從剛才的戰陣上看來,龍煖辰的武藝遠在自己之上。可是打仗拼的是士氣。如若讓趙軍挫了自家的威風,後面的仗打起來就不那麼爽利了。

所以郭騰心想,這必得使一個什麼樣的計策,才能將這趙國的小將誘殺馬前。

他臨出陣之前,小聲對蒙琛說道:「我三招之內必敗。逃馬回來,請將軍不吝箭雨,將其射殺陣前。」說完一夾馬腹,疾風一般,直衝到龍煖辰近前。

郭騰使一對銀錘,一近龍煖辰身前一丈也無二話,揮錘來戰。

龍煖辰一錯馬身躲過郭騰砸來的第一招,順勢將劍向其後心抹去。

郭騰往前一趴躲過這劍,卻見那明明向前呼嘯的劍又向後撩將回來。郭騰一側身,將右手的錘騰出,直砸向龍煖辰的頭。

龍煖辰身子向下一探,將龍氣灌注於劍尖,從下向上猛挑飛來的銀錘。郭騰的銀色大錘脫手向空中飛去,龍煖辰再次從馬背上躍起,在空中向前邁出一步,抓住向下落勢的銀錘猛向下按。這一招可不是蓋聶的劍招,而是冷暖城空中漫步大灌籃。

銀錘直朝郭騰頭頂砸來。郭騰見躲避不開,將另一隻銀錘扔出後自己滾落馬下,玩命向回奔跑。

可是第一隻銀錘已經到了,雖未砸到郭騰,卻不偏不倚砸到了他的戰馬頭上。戰馬頓時腦漿迸裂,橫撲向側,氣絕於地。

龍煖辰用劍一磕另一顆銀錘。大錘平直的彈出去老遠,正撞在回奔的郭騰後背。郭騰一口鮮血噴出,借著慣性又跑了幾步,終於撲倒在地。

蒙琛一看見郭騰回撤,心知再不放箭已經來不及了,便大喊「放箭」。可因為龍煖辰並未追來,射程太遠,等羽箭飛來,龍煖辰早已迴轉馬上,撥馬退回趙軍陣營。

趙軍一邊放箭,一邊護著龍煖辰往城門內撤退,繼而全軍迅速撤回城內,關好城門。

這一陣三俘一傷。龍煖辰大獲全勝。肥累城裡城上擂鼓喧天,士氣大振。

蒙琛叫人搶回郭騰。郭騰已是重傷在身,口不能言。秦軍將領們怒不可遏,請命即刻攻城。

恰在此時,瓢潑大雨傾盆而下。蒙琛一頭一臉的雨水,擺了擺手,大聲指揮,鳴金收兵。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