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四個人貪污受賄、無惡不作,把柄滿街都是,楊所修卻分毫沒有提及,事實上,他彈劾的理由相當特別――不孝。

經楊所修考證,這四個人的父母都去世了,但都未回家守孝,全部「奪情」了,不合孝道。

這是一個很合理的理由,當年的張居正就被這件事搞得半死不活,拿出來整這四號小魚小蝦,很有意思。

魏忠賢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因為這四個人都是他的心腹,特別是崔呈秀,是他的頭號死黨,很明顯,矛頭是對著他來的。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自從楊漣、左光斗死後,朝廷就沒人敢罵閹黨,楊所修跟自己並無過節,現在突然跳出來,必定有人主使。

而敢於主使者,只有一個人選――皇帝。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讓魏忠賢陷入了更深的疑惑,一天後,皇帝作出了批覆,痛斥楊所修,說他是「率性輕詆」,意思是隨便亂罵人。

經過仔細觀察,魏忠賢發現,楊所修上疏很可能並非皇帝指使,而從皇帝的表現來看,似乎事前也不知道,總之,這只是個偶發事件。

但當事人還是比較機靈的,彈劾當天,崔呈秀等人就提出了辭職,表示自己確實違反規定。崇禎安慰一番後,同意幾人回家,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堅決留下了一個人――崔呈秀。

事情解決了,幾天後,另一個人卻讓這件事變得更為詭異。

九月二十四日,國子監副校長朱三俊突然發難,彈劾自己的學生、國子監監生陸萬齡。

這位陸萬齡,之前曾介紹過,是國子監的知名人物,什麼在國子監里建生祠,魏忠賢應該與孔子並列之類的屁話,都是他說的,連副校長都被他氣走了。

被彈劾並不是怪事,奇怪的是,彈劾剛送上去,就批了,皇帝命令,立即逮捕審問。

魏忠賢得到消息極為驚恐,畢竟陸萬齡是他的粉絲,但他到底是老江湖,當即進宮,對皇帝表示,陸萬齡是個敗類,應該依法處理。

皇帝對魏忠賢的態度非常滿意,誇獎了他兩句,表示此事到此為止。

處理完此事後,魏忠賢拖著一身的疲憊回到了家,但他並不知道,這只是個開頭。

第二天(九月二十五日),他又得知了另一個消息――一個好消息。

他的鐵桿、江西巡撫楊邦憲向皇帝上疏,誇獎魏忠賢,並且殷切期望,能為魏公公再修座祠堂。

魏忠賢都快崩潰了,這是什麼時候,老子都快完蛋了,這幫孫子還在拍馬屁,他立即向皇帝上疏,說修生祠是不對的,自己是反對的,希望一律停止。

皇帝的態度出乎意料,崇禎表示,如果沒修的,就不修了,但已經批准的,不修也不好,還是接著修吧,沒事。

魏忠賢並不幼稚,他很清楚,這不過是皇帝的權宜之計,故作姿態而已。

但接下來皇帝的一系列行動,卻讓他開始懷疑自己的看法。

幾天後,崇禎下令,賜給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免死鐵券。

免死鐵券這件東西,之前我是介紹過的,用法很簡單,不管犯了多大的罪,統統地免死,但有一點我忘了講,有一種罪狀,這張鐵券是不能免的――謀逆。

沒等魏忠賢上門感謝,崇禎又下令了,從九月底一直下令到十月初,半個多月里,封賞了無數人,不是升官,就是封蔭職(給兒子的),受賞者全部都是閹黨,從魏忠賢到崔呈秀,連已經死掉的老閹黨魏廣微都沒放過,人死了就追認,升到太師職務才罷手。

魏忠賢終於放棄了最後的警惕,他確信,崇禎是一個好人。

經過一個多月的考察,魏忠賢判定,崇禎不喜歡自己,也無法控制,但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只要自己老老實實不礙事、不擋路,崇禎沒必要跟自己玩命。

這個推理比較合理,卻不正確,如魏忠賢之前所料,崇禎是有弱點的,他確實有一樣十分渴求的東西,不是女人,而是權力。

要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成為君臨天下的皇帝,必須除掉魏忠賢。

青蛙遇到熱水,會很快地跳出去,所以煮熟它的最好方法,是用溫水。

楊所修的彈劾,以及國子監副校長的彈劾,並不是他安排的,在他的劇本里,只有封賞、安慰,和時有時無的壓力。他的目的是製造迷霧,徹底混亂敵人的神經。

經過一個多月的你來我往,緊張局勢終於緩和下來,至少看上去如此。

在這片寂靜中,崇禎準備著進攻。

幾天後,寂靜被打破了,打破它的人不是崇禎。

吏科都給事中陳爾翼突然上疏,大罵楊所修,公然為崔呈秀辯護,而且還上綱上線,說這是東林餘黨乾的,希望皇帝嚴查。

和楊所修的那封上疏一樣,此時上疏者,必定有幕後黑手的指使。

和上次一樣,敢於主使者,只有一個人選――魏忠賢。

也和上次一樣,真正的主使者,並不是魏忠賢。

楊所修上疏攻擊的時候,崇禎很驚訝,陳爾翼上疏反擊的時候,魏忠賢也很驚訝,因為他事先並不知道。

作為一個政治新手,崇禎表現出了極強的政治天賦,幾十年的老江湖魏公公被他耍得團團轉,但崇禎並不知道,在這場遊戲中,被耍的人,還包括他自己。

看上去事情是這樣的:楊所修在崇禎的指使下,借攻擊崔呈秀來彈劾魏忠賢,而陳爾翼受魏忠賢的指派,為崔呈秀辯護髮動反擊。

然而,事情的真相,遠比想像中複雜得多:

楊所修和陳爾翼上疏開戰,確實是有幕後黑手的,但既不是魏忠賢,也不是崇禎。

楊所修的指使者,叫陳爾翼,而陳爾翼的指使者,叫楊所修。

如果你不明白,我們可以從頭解釋一下這個複雜的圈套:

詭計是這樣開始的,有一天,右副都御史楊所修經過對時局的分析,作出了一個肯定的判斷:崇禎必定會除掉閹黨。

看透了崇禎的偽裝後,他決定早作打算。順便說一句,他並不是東林黨,而是閹黨,但並非骨幹。

為及早解脫自己,他找到了當年的同事,吏科給事中陳爾翼。

兩人商議的結果是,由楊所修出面,彈劾崔呈秀。

這是條極端狡詐的計謀,是人類智商極致的體現:

彈劾崔呈秀,可以給崇禎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認定自己不是閹黨,即使將來秋後算帳,也絕輪不到自己頭上。

但既然認定崇禎要除掉閹黨,要提前立功,為什麼不幹脆彈劾魏忠賢呢?

原因很簡單,如果崇禎未必能幹得過魏忠賢,到時回頭清算,自己也跑不了,而且魏忠賢畢竟是閹黨首領,如果首領倒掉,就會全部清盤,徹查閹黨,必定會搞到自己頭上。

崔呈秀是閹黨的重要人物,攻擊他,可以贏得崇禎的信任,也不會得罪魏忠賢,還能把閹黨以往的所有黑鍋都讓他背上。精彩,真精彩。

為了大家,崔先生,你就背了吧。

這個近乎完美的計劃,幾乎得到了一個近乎完美的結局。

幾乎得到,就是沒有得到。

因為計劃的進行過程中,出現了紕漏:他們忽略了一個人――崔呈秀。

楊所修、陳爾翼千算萬算,卻算漏了崔呈秀本人,能成為閹黨的頭號人物,崔大人絕非善類,這把戲能騙過魏忠賢,卻騙不了崔呈秀。

彈劾發生的當天,他就看穿了這個詭計,他意識到,大禍即將臨頭。

但他只用了幾天時間,就十分從容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他派人找到了楊所修,大罵了對方一頓,最後說,如果你不儘快了結此事,就派人查你。

大家同坐一條船,誰的屁股都不幹凈,敢玩陰的,大家就一起完蛋!

這句話相當有效,楊所修當即表示,願意再次上疏,為崔呈秀辯解。

問題是,他已經罵過了,再上疏辯護,實在有點兒婊子的感覺,所以,這個當婊子的任務,就交給了陳爾翼。

問題是,原先把崔呈秀推出來,就是讓他背鍋的,現在把他拉出來,就必須填個人進去,楊所修不行,魏忠賢不行,崇禎更不行,實在很難辦。

但陳爾翼不愧是老牌給事中,活人找不到,找到了死人。

他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所謂「東林餘孽」的身上,如此一來,楊所修是無知的,崔呈秀是無辜的,世界又和平了。

倒騰來,又倒騰去,崔呈秀沒錯,楊所修沒錯,陳爾翼當然也沒錯,所有的錯誤,都是東林黨搞的,就這樣,球踢到了崇禎的身上。

但最有水平的,還是崇禎,面對陳爾翼的奏疏,他只說了幾句話,就把球踢到天上:

「大臣之間的問題,先帝(指天啟)已經搞清楚了,我剛上台(朕初御極),這些事情不太清楚,也不打算深究,你們不許多事!」

結果非常圓滿,崔呈秀同志洗清了嫌疑,楊所修和陳爾翼雖說沒有收穫,也沒有損失,完美落幕。

但事情的發展,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天啟七年(1627)十月十三日,雲南道御史楊維垣上疏,彈劾崔呈秀貪權弄私,十惡不赦!

在這封文書中,楊維垣表現出極強的正義感,他憤怒地質問閹黨,譴責了崔呈秀的惡行。

楊維垣是閹黨。

說起來大家的智商都不低,楊所修的創意不但屬於他,也屬於無數無恥的閹黨同仁們,反正乾了也沒損失,不幹白不幹,白乾誰不幹?

形勢非常明顯,崔呈秀已經成為眾矢之的,對於立志搞掉閹黨的崇禎而言,這是最好的機會。

但崇禎沒有動手。崇禎不但沒有動手,還罵了楊維垣,說他輕率發言。

事實上,他確實不打算動手,雖然他明知現在解決崔呈秀,不但輕而易舉,還能有效打擊閹黨,但他就是不動手。

因為他的直覺告訴他,在楊維垣的這封奏疏背後,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很快,他的直覺得到了證實。

幾天後,楊維垣再次上疏,彈劾崔呈秀。

這是一個怪異的舉動,皇帝都發了話,依然豁出去硬幹,行動極其反常。

而反常的原因,就在他的奏疏里。

在這封奏疏里,他不但攻擊崔呈秀,還捧了一個人――魏忠賢。

照他的說法,長期以來,崔呈秀沒給魏忠賢幫忙,凈添亂,是不折不扣的罪魁禍首。

崇禎的判斷很正確,在楊維垣的背後,是魏忠賢的身影。

從楊所修的事情中,魏忠賢得到了啟示:全身而退絕無可能,要想平安過關,必須給崇禎一個交代。

所以他指使楊維垣上疏,把責任推給崔呈秀,雖然一直以來,崔呈秀幫了很多忙,還是他的乾兒子。

沒辦法,關鍵時刻,老子自己都保不住,兒子你就算了吧。

但崇禎是不會上當的,在這場殘酷的鬥爭中,目標只有一個,不需要俘虜,也不接受投降。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