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莫離曾說過,當年楚國為何會不惜冒諸夏之大不韙與他這位野人王聯手合作,因為當時有確切消息已經傳出,大成國皇帝司徒雷有意想自降國格,向大燕俯首稱臣。

事實上,壓根用不著苟莫離這個當事人去親身訴說,太多的線索已經表明,大燕先帝與司徒雷在那時已經達成了某種心照不宣的默契。

在赫連家與聞人家主動犯燕境緊接著被大燕鐵騎踏滅之後,本來和大燕無冤無仇並未參與犯境且正該瑟瑟發抖兔死狐悲的司徒家,忽然在那時選擇了稱帝建國;

建國後,司徒雷率大成國精銳就去雪原征討已經成了氣候且正在威脅雪海關的野人,完全將自己的後背露給了燕人;

而燕軍非但沒有趁勢進犯大成國嘗試一統三晉之地,當時的盛樂將軍鄭凡甚至還跟著靖南王走天斷山脈入雪原從側面戰場去幫大成國緩解壓力。

如果不是苟莫離那會兒真是星輝加身且其身邊的野人精英全體用命,再加上楚人從背後捅刀子,同時司徒家自己內部出現了叛徒等等一系列原因導致司徒家對雪原用兵以失敗而告終的話,

可能現在,晉東就不是王府的晉東,而依舊是司徒家的晉東。

司徒雷的提前稱帝,則有點類似於做買賣前提前拉價給你砍價的餘地。

就這般直接降服了的話,按照當時大燕對異姓爵的吝嗇,可能司徒雷連個「王」爵都沒有,興許就是類似鎮北侯靖南侯而新立一個「東侯」,再賜個世襲罔替。

而先稱帝,再加上符合諸夏大義的驅逐野人之舉,燕人再怎麼吝嗇,也是得封王的,且很大可能跳過封王,直接冊封司徒家為「國主」。

大燕的爵位體系很複雜,不僅下面複雜,上面也複雜,國主和異姓王哪個尊貴,還真不好說,但國主的獨立性更強,在自己的封地上,可以任命官員訓練軍隊……

差不離,現在鄭凡在晉東搞的,就是當年司徒雷想要的局面,而且司徒家的晉東比鄭凡的晉東還要大,穎都那兒可是司徒家的國都。

所以,

鄭凡命麾下士卒向楚皇喊話,稱其為國主;

意思也就很簡單,

你現在降,我這個大楚女婿,能保你一個國主的待遇。

如果條件充足的話,鄭凡當然也願意「宜將剩勇追窮寇」,一口氣,繼續打下去,吞下上陽郡,破開京畿之地,第二次臨幸郢都;

但那之後呢?

楚國的郢都一直有個習慣,並非是在一個叫郢的地方建的都城,而是它都城建在哪裡,哪裡就叫郢。

繼續悶著頭打,把大舅哥繼續往南推,燕軍將面臨的是……楚南那該死的水路沼澤山溝;

大燕鐵騎將不得不下馬,提著刀,在林子山溝溝里和楚軍以及山越人廝殺追逐。

楚人用了八百年的時間,也就將將把山越給調教了過來,其中最明顯的進步,還是在這位大舅哥手上實現的,那燕人,將準備繼續砸下去多少資源,才能把楚南安定下來呢?

如果對手只剩下一個楚國,那自然沒什麼好說的,牟足勁,不惜一切代價也得乾死。

但問題是,

還有一個乾國,保存得極為完整,擱在那兒呢。

自先帝爺那會兒起,其實燕人最願意動刀的目標,就是乾國,因為它軟,它嫩,它好欺負。

但也正是因為它那麼可愛,故而讓燕人不得不一次次地將它放在一邊繼續蹦蹦跳跳,

轉而去先打晉國和楚國,把硬茬子先啃了,最後,再好整以暇地享受真正的美味。

這一場大戰,晉東和整個大燕,是用了五年多的時間才準備好的,戰場上的定力以及最終迫使楚人鋌而走險的悠哉悠哉姿態,也是靠著這幾年的積累營造而出的。

雖說整個大燕,還沒到先帝爺在時「砸鍋賣鐵」「窮兵黷武」的地步,可目前來看,這一場大戰,也將過去的積累下來的從容感,給消耗掉了。

戰事繼續持續下去的話,燕地百姓,又得重新找回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回憶。

畢竟,朝廷這次出動的兵馬,倒是其次,真正的付出,是朝廷經穎都也就是許文祖之手,向晉東輸入的大量糧草軍需。

兵馬,可以拉壯丁,真想鐵了心湊,是可以的,但糧草軍需,一個得種,一個得造,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彌補回來的。

其實,當下的情景,早在五年前,鄭凡就和姬老六討論過了,得出的解決辦法就是,先干趴下楚國,然後再調轉矛頭,去宰乾國。

打乾國……那才是以戰養戰的絕佳場所,攝政王幾次率兵入乾,還真就沒擔心過自己的補給問題。

也因此,

這個「國主」,鄭凡是認真的,姬老六也就是燕國皇帝,以及燕國朝廷,為了一統諸夏的大業著想,也是會認的。

不過,鄭凡也沒期待自家那位大舅哥會真的點頭同意,穿白衣牽羊而出。

多半情況下,楚國是不會降的,會繼續死拼到最後一刻。

不過,鄭凡也不會覺得失望,局面已經打下來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已為自己所掌握,接下來,是繼續打還是停步收回半個拳頭朝向其他方向,都由燕人說了算。

楚人,已經沒有力量再去出拳。

馬也遛了,漂亮話也說了,鄭凡打算策馬回營,軍隊里,還有一大幫子的事兒需要自己去解決與坐鎮。

再者,上谷郡的那些豬,還沒來得及完全抓完。

然而,

就在鄭凡剛準備下令時,自郢都那兒,有一宦官騎白馬而出,手裡拿著一道明黃黃的聖旨。

燕軍之中,本有騎士準備出列阻攔,卻被鄭凡抬起手制止。

那名宦官也在合適的位置勒住韁繩,打開聖旨:

「太后懿旨……」

他有些緊張,聲音也有些顫抖,但在這四個字念出來後,還是習慣性地看向自己的「宣旨對象」。

少頃,

他看見一名身穿王服的偉岸身影,策馬前出了半個身位,雖然沒有下馬跪拜下來,但這種姿態,已經讓這個宦官心裡頗有些「感激涕零」。

「駙馬來了,哀家得見見,請駙馬稍待。」

……

太后的儀隊出了京城,護衛不多,也就兩百餘,而且出城後,遠遠地就停了下來。

隨後,就是一眾太監,在空地上搭了個簡易的小台,設著屏風。

早年,楚國貴族喜歡野炊,在野外吟詩作賦縱情高歌,很時興這種台子。

在台子搭建好後,燕軍騎士從兩翼包抄了過來。

隨即,

太監宮女們,全部俯身退出了小台,檯面上,只有太后娘娘一個人,坐在那裡。

瞎子領著錦衣親衛後續過來,重新做了檢查,確認無誤後,給後頭打了信號。

不久後,

鄭凡走上了小台。

太后頭髮已經半白,也沒施多重的粉,故而看起來有些老態,但能給人一種慈祥的感覺。

鄭凡也沒讓錦衣親衛們跟著一起進來,他們分立於外;

不過,瞎子與阿銘,則是陪同著鄭凡一起進入。

太后面前有一張小桌,小桌上有糕點茶水,都是些精緻的楚地吃食。

鄭凡走上前,看著太后。

太后也看著鄭凡,臉上露出了微笑,

道;

「女婿歸寧,就是尋常黔首人家,也知道備上一些酒肉好好招待,我熊氏,沒道理短了這些禮數。

說白了,

娘家人對女婿好,也不是為了拍那女婿的馬屁,撇開那些眼窩子淺的,多半是希望對女婿好,從而讓女婿對自家閨女好一些罷了。」

鄭凡笑了笑,

微微俯身,

道:

「見過太后。」

「坐唄。」

「好。」

鄭凡面對老太后坐了下來。

「嘗嘗,不是我親自做的,但卻是我平日裡最愛吃的幾個口味。」

「謝太后。」

鄭凡謝完,

看向阿銘。

拿起拿起筷子和碟子,每塊糕點都取了一塊,吃了下去,然後拿起那一壺茶,倒了一杯,飲盡。

太后也沒任何怒意;

阿銘試吃結束後,

鄭凡沒碰面前的糕點,而是接過阿銘先前喝過的杯子,往裡頭倒茶,然後喝了一口,

讚嘆道:

「好茶。」

「呵呵呵。」

太后捂著嘴,笑了起來。

「讓您老人家見笑了。」

「沒有沒有,爺們兒在外頭做事,自然得小心一些,你能這般謹慎踏實,老婆子我很替麗箐那丫頭高興。

爺們兒是家裡女子的天,悔教夫婿覓封侯這話,也不是隨意說說而已。

你且惜身,且注意,且小心,丫頭的天,才能一直撐著。」

「是。」

太后雙手疊於身前,道:

「廷山是我帶大的。」

「讓您傷心了。」

太后搖頭,道;「生死於戰場,往往更得看開,我不怪你,橫豎手心手背的,都是肉,他活著,你不就沒了麼?」

「是。」

「老婆子我也不是來當什麼說客的,因為老婆子我清楚,無論是你,還是皇帝,都不是能說服的主兒,更不會因老婆子我幾句話就鬆動。

我呢,只是不想短了禮數。

雖然,較真來說,我也沒那個臉去講什麼禮數不禮數的,真要是當年是我做主將麗箐許配給你的,這會兒在你面前,才好挺直個後背再說道你幾句。

這親戚,

這女婿,

攤開了說,是你有能為,有那個本事,到這裡來將麗箐搶了出去。

搶親的故事,老婆子我也是聽說過不少的,什麼豪門大族家的小姐和誰誰誰家窮小子私奔了,若干年後,那窮小子發達了,又牽著妻子的手回娘家看看,也算是衣錦還鄉了。

可惜了,這故事在你身上不適用的。

你呢,是越來越起來了,這楚國呢,是越來越下去了。

這一戰,具體什麼戰果我不曉得,但看他們惶惶不安的樣子,老婆子我也能心裡有數了,這大楚,怕是很難再翻身了。

都說這娘家得立起來,姑娘在夫家才能不受欺負,可偏偏這大楚越來越不行了,現如今,反倒是得貼著求著麗箐這點臉面,求那麼一點點兒的香火情面子。」

「您說。」

「別的要求,老婆子我也不敢提的,就一條,您考慮考慮?」

「您客氣了。」

「我們皇帝是個死性子,你是知道的。」

「是。」

「你也曾和皇帝見過相處過的,這我聽皇帝說過,皇帝很賞識你。」

「很久以前的事了。」

「鄭凡。」

「嗯。」

「你說,要是你敗了,皇帝會殺你麼?」太后問道。

「多半得是把我軟禁起來。」鄭凡這般回答;

就像是自己當年對待野人王那樣。

「對你家人呢?你不止麗箐一個女人,也不止大妞一個孩子,你覺得,皇帝會如何對待,會……趕盡殺絕麼?」

鄭凡猶豫了一下,搖搖頭,道:

「應該……不會。」

當年曾同乘一輛馬車,再之後,作為對手,也曾多次對弈,雖是對手,但鄭凡也無法否認,自己這位大舅哥在很多地方,其實和燕國先帝爺很像;

最起碼,是有氣度的。

「所以,老婆子求的是,哪天,你徹底贏了全局,那些不聽話的,你該怎麼料理就料理了,乖乖聽話的呢,糧食要是有餘,就賞他們一口氣活,成不?」

「好。」

太后笑道:「這答應得可真爽快。」

「丈母娘吩咐的事兒,怎能不緊著心。」

最尖銳的燕楚對抗,你死我活時期,其實已經過去了,先帝時,大燕是輸不起,一輸就會崩盤的局面,所以上至朝廷下至軍隊,行事都透著一股子狠辣果決;

現在,不一樣了。

這一次沒有下令殺俘,同時以軍功這種最直接的方式,杜絕下面去殺俘,本就是一種鮮明的政治風向表現。

日後真拿下楚國,鄭凡也不會行什麼大滅絕之策,分化拉攏為主,鎮殺為輔才是治化之道。

燕國在晉地的治理上,已經有了極為成熟的經驗模式。

太后心滿意足了,示意自己想起身。

鄭凡沒動,

阿銘上前,搭手背。

太后撐著阿銘的手,站了起來,她到底不是那種腿腳都不利索的老太婆子。

太后走在前面,鄭凡跟在旁邊,阿銘擋在中間。

走到小台邊緣位置,有風吹來,是有點冷的。

「我想麗箐了。」

「麗箐也一直很想您。」

「能讓她回來看看麼?」太后問道。

鄭凡毫不猶豫地點頭道:「可以。」

「大妞呢?」

「我們會帶著大妞一起回來看您。」

出嫁的公主一個人回來省親,這沒問題。

從冷漠的角度出發,大楚公主的作用,其實在當年還只是平野伯的鄭凡領著她入燕京接受先帝爺冊封時,其實就已經用完了。

如今雖然還能繼續以楚國公主和楚國駙馬的身份影響更方便地對楚地實施懷柔之策,那也是建立在軍事實力絕對強勢的基礎上的,不可能本末倒置。

公主回去會不會出現什麼問題,舊殘餘偽楚勢力是否會對公主造成什麼不測……

一是沒這個價值,二是,其實無所謂的。

所以,熊麗箐回家看看自己的母親,能很安全。

至於大妞,

鄭凡是個女兒奴,想讓自家閨女進去,這不可能。

除非,他也跟著一起,而他跟著一起的前提是,大燕的軍隊,已經開入了郢都開入了大楚皇城。

太后顯然也明白這一點,

道;

「麗箐在信里常說你這個當爹的有多寵愛閨女,她是有福氣的,大妞也是有福氣的,真正的爺們兒,脾氣只是在外頭髮,在家裡喜歡發脾氣的男人,往往上不得台面。」

「您今兒個誇我很多次了。」

「民間有個說法,叫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歡不是?

再者,大妞也給我寫信送禮,這孩子,是個心靈的主兒,可惜,未曾一見我這外孫女。」

「您可以與我回晉東王府。」

太后聞言,笑罵道:「那這楚國的臉,可就徹底丟沒嘍,不成,不成。」

說到這裡,

太后的目光忽然變得有些深邃,

道:

「說破了天去,這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兒子還在呢,哪裡有去麻煩閨女女婿的道理?」

「一家人,我不計較這個。」

「這話聽起來暖心。」

這時,郢都的大門,再一次打開。

一支禁軍,開出城來。

鄭凡帶來的燕軍,即刻列陣。

隨即,

一身穿龍袍的身影策馬而來,而後,漸漸放下馬速,改為緩緩。

「我兒子來接我了。」太后說道。

「嗯。」鄭凡點點頭。

雙方的軍隊,隔著老遠開始布陣。

中央位置,就是這座小台。

大楚皇帝正距離這裡越來越近,他是一人一匹馬。

「見見?」太后看向鄭凡。

鄭凡微微一笑,

他記得,大舅哥當年就是三品高手了,因為他強行融合了火鳳之靈,有點類似自己借用魔丸附身的意思。

雖說阿銘和瞎子也在自己身邊,

但鄭凡還是不願意去賭。

他現在不僅穿著鞋,而且還踩著高蹺,反觀大舅哥,幾乎赤了一隻腳;

天知道大舅哥真發起瘋來,會預備出什麼事兒。

以己度人之下,這世界,就分外讓人覺得危險。

故而,

鄭凡對太后道:

「不了,給我大舅哥留點兒面子吧。」

「你有心了。」太后很是欣慰道,「互相照顧點面子,這才是家裡人該有的樣子。」

「是。」

鄭凡走下了小台,翻身上馬。

阿銘與瞎子緊隨其後,獨留太后一個人,繼續站在那裡。

正準備策馬回軍的鄭凡,忽然開口問道;

「你說,你倆合擊的話,能否有機會直接一勞永逸了?」

瞎子肯定道:「倒是可以試試。」

鄭凡猶豫了一下,搖搖頭,道:「罷了,爭那一時之勇作甚。」

緊接著,似乎是為了給自己解釋:

「要是先帝有我們現在這穩贏的局面,他也不會去賭的。」

「主上說的是。」瞎子趕忙表示認同。

「可我還是有些不甘心。」

一邊說著這話,鄭凡一邊默默地從袖口裡,取出了一發火信子,只要拔開塞子,遠處的自家兵馬,將直接發動衝鋒。

「主上……」

瞎子忽然開口提醒了一句。

「怎麼了?」

「不止一個人。」

楚皇身後,忽然多出了一件白色的披風,披風之中,顯露出一赤足老者的身影,額骨很寬,前凸,有點老壽星仙風道骨的意思;

在另一側,還有一身著黑色錦袍持劍男子的身影,卻閉著眼,可步履絲毫不慢。

楚皇勒住韁繩,

停下了動作。

「朕,沒讓你們跟來。」

老者笑道;「我等也是擔心陛下安危,您那位妹婿,可是出了名的不講武德。」

話剛說完,

老者目光忽然一凝,看向遠處那王服所在的方向,他沒有去看那位名震天下的王爺,而是看向了王服身邊的另一道身影,一個盲者。

在不可知的區域,雙方的意識,已經連續碰撞了三次,先前他本想隱匿住身形,但在距離拉近後,卻發現自己無法再躲藏下去了,原因,也正是因為那個盲者。

「有意思,像是鍊氣士,又不像是鍊氣士。」老者目露疑惑。

而對面,

瞎子也開口道;「主上,上次附身游歌班的人,出現了。」

從三對一,一下子變成了三對三,鄭凡的念頭,瞬間變得無比通達,收回火信子,調轉馬頭,

道:

「大仗打完了,這等小仗,你們辛苦,駕!」

王爺帶著兩位先生,打馬而回。

楚皇也在此時走上了小台,站在了自己母后身邊。

太后看著皇帝,有些唏噓道:

「後悔了沒有?」

「沒有。」

「送個質子過去吧。」太后說道。

「好。」楚皇答應了。

「我本對你父皇沒什麼挂念的,現在倒是有些後悔,沒早點跟著他走了,至少能落個清靜。」

「母后長命百歲。」

「你自己萬歲就好。」

皇帝扶著太后下了小台,

看見不遠處站著的老者與劍客,

道;

「哪兒搜羅來的人?」

楚皇介紹道;

「兩條井中蛙犬。」

太后伸手拍打了一下皇帝的手背,

笑罵道:

「還笑話人家。」

皇帝笑著回應道:

「兒子我是輸了,可明明連上桌機會都沒有的他們,在夢裡,一直贏。」

―――

下一章在一點左右。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