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觀察家》這份周刊的創始人,是亞瑟·卡特這個紐約地產商。

亞瑟創辦並且經營這份雜誌。

起初,主要是為了他的地產公司做推廣宣傳。

這份雜誌一開始,主要也是關注的紐約與附近的地產業。

後來亞瑟·卡特發現這報紙賣的還不錯,關鍵還可以增強自己的影響力。

促進自己地產公司的銷售。

他就開始認真經營了。

只是他實力不足,再加上行業競爭激烈。

發展了二十來年,《紐約觀察家》一直也就局限在紐約與附近的新澤西。

在其他地方,它並沒什麼名氣。

每一期的銷量,普遍也就3-5萬份左右。

&5年以後,

隨著網際網路崛起,加上老的總編離職。

《紐約觀察家》甚至開始走起下坡路,銷量下跌,廣告費下跌。

以前還能維持日常平衡,甚至多少賺點錢。

在那之後,開始每年虧錢。

要不是持有它,

對自己的地產公司有幫助的話,亞瑟·卡特早就賣掉它了。

進入2000年以後。

這份周刊每個月的虧損越來越嚴重。

以至於亞瑟·卡特都有點忍不了了。

他開始放出風聲,說要賣掉這份周刊。

平行時空中,

他賣了好幾年都賣不掉,一直到2006年才賣掉。

到那個時候,這份周刊的銷量,每期只剩下兩萬多了。

在這個時空,

由於當時亞伯想要有自己的報紙,能夠與可能出現的輿論進行打擂台的原因。

他讓大衛·梅隆,

幫自己收購幾份紐約有影響力的報紙。

紐約太陽報與紐約觀察家,就這樣成為了亞伯的囊中之物。

成為這兩家報紙的老闆以後,亞伯結合自己穿越者的經驗。

對這兩份報紙,都作出了改革。

事實證明,他在這方面根本沒天賦。

他要求兩份報紙做出的改革,反響並不大。

紐約觀察家還好,因為連續一個月,每期都搞了一個名人專訪。

又因為亞伯的原因,請的名人都是紐約有頭有臉的人物。

這多少還是促進了紐約觀察家銷量的。

讓它之前每期平均四萬份左右的銷量,增加到六到七萬份左右。

這個增長量,實際上已經很不錯了。

因為周刊雜誌中的大佬,《時代周刊》每期的銷量,目前大概也就在十五萬份左右。

《紐約觀察家》要是每期都能夠維持這個銷量,那它會成為全美國日銷量前二十的周刊之一。

而那個時候,已經改名的《美國太陽報》,日銷量就10萬份左右。

看起來比《紐約觀察家》,可人家《紐約觀察家》是周刊,一個星期一期。

《美國太陽報》是日報,每天一期。

在定價上,一份《紐約觀察家》,差不多可以購買五份《美國太陽報》了。

也就是說,在史密斯風暴出現之前。

亞伯對自己買下的這兩份報紙的改革,也就《紐約觀察家》收益不錯。

但這種收益,也並不是他的點子、創意有用。

而是他在紐約,現在多少有了點面子。

前面請的那些名人,都願意給《紐約觀察家》採訪。

《美國太陽報》由於定位原因

,就沒有這樣的福利。

之前的報紙獎金又比較低,名氣也低。

自然就得不到什麼發展,還是原來那副樣子。

好在這次全美國颳起了史密斯風暴。

亞伯這邊,在大衛以及剛組建的公關部建議下。

用一個不算巧妙的辦法,把自己身上的熱度,轉移一部分到《美國太陽報》身上。

這才讓《美國太陽報》一下子火了起來,有了現在這種局面。

就是這種情況,其實是有點虛的。

《美國太陽報》現在每期能賣這麼多。

起碼有三分之一是因為報紙獎金,三分之一多一點是亞伯此時的熱度,剩下的三分之一少一點才是報紙本身的實力。

等史密斯風暴在美國冷卻下去,它要是還能維持這樣的日銷量。

那才能證明,

《美國太陽報》正式成為全美十大報紙之一。

現在的排名,是有點假的。

但不管怎麼說,這次亞伯的熱度。

讓《美國太陽報》狠狠的吃了一波福利。

旁邊的兄弟報紙《紐約觀察家》,看的那叫一個眼紅。

作為時事性與財經類型,必須標榜專業和高端的《紐約觀察家》。

又不可能學習《美國太陽報》那種營銷方式。

想來想去,編輯部便把主意打到了老闆身上。

他們發現,

自己家的老闆,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正式接受過任何一份報紙或者雜誌的採訪。

要是《紐約觀察家》可以拿到老闆這個一血的話。

顯然可以在現在趁這個熱度,將自己的名氣,向全美國的精英好好推廣一波。

這就有了今天,

《紐約觀察家》派出的整個編輯部最精銳的一個採訪小組,前來米高梅公司的總部採訪亞伯。

採訪小組一共四個人。

分別是一個燈光師,一個攝像師,一個編輯,還有一個記者。

其中編輯是領頭者,還是《紐約觀察家》總編輯迪蘭。

採訪的是自己的老闆,《紐約觀察家》派出的當然是最好的團隊。

攝像師是最好的,燈光師是最好的,編輯乾脆就是總編輯。

記者.記者是最美的。

最漂亮的那個。

美女記者的名字叫艾什莉·莉絲。

艾什莉畢業於美國西北大學麥迪爾新聞學院。

這是個在全美新聞專業中,都排得上前列的學院。

她很年輕,在編輯部里,許多記者或者編輯的學歷都能超過她。

更不用說閱歷和工作經驗。

可惜這些人都被迪蘭排除了。

誰叫他們或者她們,要麼不是女的,要麼不夠年輕漂亮。

而艾什莉則剛好是剛剛進入《紐約觀察家》沒兩天的,整個《紐約觀察家》報社最漂亮的那朵花兒。

迪蘭不傻。

有自己在旁邊盯著,記者本身能力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讓老闆覺得滿意,讓老闆看得過眼。

於是乎美國西北大學麥迪爾新聞學院,剛剛畢業的畢業生艾什莉,就拿到了這個全報社上下都搶著想要的工作。

這證明有時候,顏值才是第一生產力。

在米高梅電影的總部大廈頂層,艾什莉見到了近一個月以來。

令美國輿論界風起雲湧,讓美國媒體界好像過年一樣開心的亞伯·史密斯。

同時,還是自己的老闆。

進的門來的艾什莉,第一眼看見的,

便是眼前高大俊朗,看上去彬彬有禮的年輕人。

他沒有和艾什莉想像中的那麼年輕氣盛和桀驁,英俊的臉上眉宇之間流露出與同齡人不相符的自信和成熟。

即使來採訪他的記者,只是他旗下一家不起眼的雜誌的員工。

他也沒有盛氣凌人。

他的態度,讓艾什莉等人感到了如沐春風。

這一段,可以加在新聞稿裡面。

艾什莉心裡想道。

「早上好,史密斯先生。」

迪蘭連忙打招呼。

包括艾什莉在內的其他兩人,也連忙打招呼。

亞伯微笑著回應了他們。

簡單的寒暄過後,迪蘭卑微的把一張a4紙遞到老闆面前。

「史密斯先生,這是接下來我們將詢問您的一些問題。」

「您看是否應該增加,或者減少一些?」

亞伯接過來,低頭看了看,發現上面都是些老生常談的問題。

迪蘭要採訪的畢竟是自己老闆,他哪敢問太過過分的問題。

稍微看了一眼,亞伯變搖了搖頭。

「不大行。迪朗,我記得你是叫這個名字吧?這些問題太普通了。」亞伯拿著A4紙道。

老闆把自己的名字叫錯了,迪蘭想糾正一下。

但他最後沒糾正,任由老闆叫自己迪朗,反正聽起來差不多。

「那您的意思是?」

卑微總編在線求問。

「這麼普通的問題。《紐約觀察家》能拿到多少熱度?要問就問點犀利的。」

「哦哦哦~」迪蘭連忙點頭。

要是能這樣,當然更好了。

這對《紐約觀察家》的銷量和名氣,會有更大的幫助。

迪蘭又不是不想搞些爆炸性的問題,只是他不敢而已。

老闆現在這麼主動,迪蘭當然巴不得了。

可是迪蘭也不知道老闆的底線在哪裡。

不知道哪些犀利問題可以問,哪些問題不能問。

迪蘭也糾結,只能再次問道:「那我們應該問什麼問題?」

「迪朗,是你是《紐約觀察家》總編輯,還是我是總編輯?」

亞伯理所當然道:「這些問題當然是由你來想,我再決定回不回答!」

說完以後,亞伯輕輕搖了搖頭。

他注意到,進屋子以來,迪蘭態度一直都這麼謹小慎微。

自己讓迪蘭問點犀利的問題,估計迪蘭也不敢真的太過犀利。

想了想,他剛好看見迪蘭旁邊,長相俏麗身材非常好的艾什莉。

這個美女記者,一直都興奮地盯著自己。

亞伯乾脆指了指這個美女記者,開口道:

「讓這位女士來吧。就讓她像採訪一般的名人一樣,選那些可以讓《紐約觀察家》銷量更好,更受到關注的問題。迪朗你自己再在旁邊把關,掌握好分寸就行。」

迪朗鬆了口氣,轉念一想老闆這個辦法好像不錯。

關鍵是自己不用背鍋,鍋讓艾什莉去背。

這也是他今天執意讓艾什莉過來,而不是其他能力更強資歷更深的大記者的原因了。

「好的。」迪蘭馬上道:「那就讓艾什莉來。」

看到老闆和總編都看著自己,艾什莉有些不知所措。

她先是看了看總編,又看了看亞伯,最後對亞伯輕聲說:

「BOSS。那我應該問什麼樣的問題?尺度

在哪裡?」

艾什莉也不傻。

知道老闆雖然說的這麼大方,但是自己等一下的採訪,觸怒到他的話,倒霉的是自己。

沒看到在公司里權利那麼大的總編輯,現在都這副鵪鶉樣嗎?

艾什莉只是缺少資歷和閱歷,可不是智商低。

智商低的話,她也進不了美國最優秀的新聞專業學院之一!

亞伯被艾什莉和迪蘭兩個人,這種有點推來推去的態度弄得不愉快了。

他說道:「你看起來剛畢業吧,艾什莉小姐?就像你在學校里學到的一樣,該怎麼採訪就怎麼採訪,該問什麼問題就問什麼問題。反正有些問題我可以不回答,動作快一點!」

老闆都說到這個份上,都催促到這個份上。

艾什莉即使不想上,此時也只能硬著頭皮上。

何況再怎麼說,年輕的她,還是有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在的。

剛畢業的年輕人,總會有些幻想,還沒接受過社會的鍛打。

勇氣比起老油條,那是最不缺的東西。

咬咬牙,艾什莉開口道:「oss,那我開始了?」

亞伯點點頭。

迪蘭趕緊吩咐燈光師和攝像師動起來,待會可以拍一些採訪中的照片。

用在雜誌裡面。

等下結束時,還會給亞伯拍攝全身封面照。

將會用在於最新一期的《紐約觀察家》上面。

這可是《福布斯》、《時代周刊》、《財富》這些龍頭雜誌,都沒有的福利。

也就《紐約觀察家》這種親兒子,才能夠享受到這樣的待遇。

採訪正式開始。

艾什莉的第一個問題,顯得有些突兀:「您如何形容自己?」

亞伯微微一愣,看了看一臉勇士表情的艾什莉,自信的回答道:「天才。」

「你說自己是天才,有什麼證據?」

「證據?我只用不到一年時間,就用幾十美元,賺取了差不多上百億美元的財富。我想這應該就是最強大的證據了吧?」

亞歷山大夫婦二人,對他這個獨生子並不小氣。

加上當時他已經在德克薩斯州那邊,小小試驗了幾把自己的能力。

他當時來紐約的時候,身上是帶著七萬美元現金存款。

還有一張他自己名下的信用卡,有五千美元的額度。

另外還有一張亞歷山大給他的附屬信用卡,亞伯可以在上面消費三萬美元,然後讓亞歷山大去還錢。

不管哪個角度來,他當時都不窮。

但是也不知道是以訛傳訛,還是怎麼的。

後面的媒體,對他當時來紐約帶的錢。

由一開始的幾千美元,變成幾百美元,到最近已經變成幾十美元.

媒體們都在說,他只帶了幾十美元,短短時間就賺了這麼多錢。

口徑統一的很,亞伯都在懷疑是不是美國有關部門的示意了。

亞伯覺得幾十美元非常扯,但是看起來更有傳奇性。

也更顯得自己牛X。

他乾脆默認,說自己當時帶到紐約來的,就只有幾十美元!

這種小事,又沒人會拆穿。

拆穿了也無傷大雅。

那在被拆穿之前,當然是能吹就吹。

怕個卵。

艾什莉這邊,聽到年輕英俊的老闆的這個回答。

她想好的後面的問題,一時間有些接不上了。

是啊,這種人不是天才是什麼。

不管是

用多少本錢,能夠在一年內,賺取到這麼多的財富。

他還需要證據嗎?

他的財富,就是他最好的證據!

艾什莉只好轉換個問題,把問題問到了米高梅身上。

「是什麼讓您一覺醒來,忽然就買下了米高梅?」

亞伯目前的新聞熱度,可以說起因就是他買下了米高梅。

艾什莉覺得,這個問題讀者們一定也會很感興趣。

這個問題也不那麼尖銳,很好回答,適合老闆裝逼。

但她沒想到,亞伯根本沒像她想的那樣回答。

亞伯的回答是——

「一時興起吧。我來洛杉磯這邊,主要是想買漫威公司。小時候我喜歡鋼鐵俠、蜘蛛俠。現在錢夠了,乾脆就買了創造它們的公司。」

「這樣以後。我就可以讓漫威公司,創造我喜歡的漫畫劇情。比如讓鋼鐵俠成為蜘蛛俠的爸爸,或者讓蜘蛛俠成為超級富豪。我覺得這樣很有趣!」

「後來在貝弗利山附近,剛好遇到了科克里安。科克里安問我對米高梅有沒有興趣。我問了下價格,覺得不貴,就買了。」

亞伯此次回答,顯然與他買下漫威和米高梅的初衷不符合。

但是他覺得,自己這麼回答,或許會讓更多美國人崇拜自己。

在華夏炫富,很容易引起普通人的仇富。

也容易引來鐵拳的關注。

但是在美國炫富,雖然也會引來仇富的人。

但更多的是那些因為財富,而都覺得你很牛的美國人。

國情不同,在美國這邊,有錢是真的牛逼。

不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影響力上的。

而是在美國人的日常觀念中,有錢人就是牛逼的。

就是高人一等,就是血脈高貴,就是高高在上的。

這是個資本家們,用了很長的時間,洗腦而來的觀念。

在這種情況下,適當的炫富,適當的凡爾賽。

並不會引起大部分美國普通人的反感。

他們可能反而還會因為財富,和亞伯的年齡,對亞伯更加崇拜。

這是基於不同的國情,從而得到的不同結果。

兩個問題,都得到了和自己想像的不同的回答。

艾什莉已經初步意識到,自己這個老闆的性格。

這是個非常自信,同時非常自我的超級富豪。

或許正是這樣子。

他才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合法的賺取到這麼多的財富。

並且在全美國的媒體上面,掀起了現在的史密斯風暴!

意識到這點以後,艾什莉的問題更加犀利,也更加好讓亞伯發揮了。

她的第三個問題是——

「您有沒有女朋友?如果沒有的話,會想要找什麼樣類型的女性做你的女朋友?甚至是你未來的妻子?」

這個問題,頓時讓亞伯眼前一亮。

讓他覺得,眼前這個女記者。

除了長得特別好看,身材特別好以外。

也不是個草包,能力還是有的。

他笑著開口.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