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街頭,正午時分依然炎熱,年輕的泰德剛跑完一個客戶,車停在便利店旁邊,進店去買冰可樂。

透明冰櫃裡面,紅色的易拉罐上印刷著全新的圖案。

便利店老闆突然說道:「藍色也不錯。」

「紅色是我的信仰!」泰德打開冰櫃,取出紅色易拉罐,指著上面全新的馬丁圖像,說道:「他是我的教主!」

店裡另一個年輕顧客突然說道:「可樂神教,Forever!」

泰德舉起易拉罐,以馬丁賜福演講流傳最廣的話回應:「願世界擁有可口可樂。」

便利店老闆暗自嘀咕,可樂神教的人全是一群被馬丁-戴維斯洗腦的沙雕。

泰德又多拿了一罐,結完帳回到車上,拉開一罐大口喝,炎熱的天氣下,從頭冰爽到腳。

他看另一罐上的圖案,教主馬丁換了造型,穿著普通衣衫一躍而起,右手甩出一罐可口可樂。

下面跟著一句話;「我掌握自己的生活!」

回到公司,泰德趁休息時間,登陸MSN,進入紐約粉絲團群組,發現有人在裡面發了圖片。

兩張圖片抬頭觸目驚心——通緝令!

第一張:韋斯利!

下面跟著的是馬丁的圖像。

泰德拿起沒開封的那罐可樂,發現通緝令上的圖像與易拉罐幾乎完全一樣,唯一的區別是通緝令上馬丁手裡握槍,而不是可樂。

另一張圖片:福克斯。

圖像是安吉麗娜-朱莉,她舉著一把裝有加長彈匣的手槍。

很明顯,這是電影宣傳。

泰德今年年初的時候,通過隔山有眼病毒營銷的抽獎活動,獲得過參加首映式的機會,回來不久就加入了馬丁在紐約的粉絲團,成功買到紀念款可樂,成為可樂神教的一員。

旁邊的夥計蹬著轉椅過來,隨手拿起沒開封的可樂:「馬丁的新片通緝令快要上映了!」

「自己去買!」泰德搶回可樂,說道:「這次電影與可口可樂聯動營銷。」

那夥計指了指電腦上的通緝令,又指了指易拉罐圖案:「還推出了電影款可樂。」

泰德說道:「可口可樂公司對教主不錯。」

「都是商業利益啊!」那夥計說道:「你沒看他們最新的財報,簽下馬丁後的這個季度,憑藉可樂神教的營銷,銷量上漲了百分之七啊!」

泰德塞給他可樂:「不管這些了,11月份上映,到時你請客!」

即將來到十月份的時候,《通緝令》的宣傳營銷開始全面發力,正式發布了宣傳主海報。

馬丁與朱莉分立海報左右,圖像小了近三分之二的摩根-弗里曼以一貫的良好形象,站在兩位主角後上方。

三位具備一定市場號召力的明星演員,全部在主海報上露面。

朱莉還未從非洲回來,關於她的新聞卻頻頻出圈,尤其國際時事版面。

她與戰爭難民的合影。

作為聯合國難民署大使的照片。

親手撰寫的文章。

陸續出現在北美的主流媒體上。

美利堅此時也需要這樣一個人站出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朱莉也是迎合了美國主流的需求。

六月份上映的《史密斯夫婦》,北美票房累計超過1億8000萬美元,全球超過3.4億美元,讓朱莉在主業電影上面,成功打了翻身仗,號召力暴增。

積極參與社會時事,抬高了自身格調,擴大了影響力。

華納製片廠,後期錄音棚里,馬丁戴著耳麥,正在為幾段鏡頭配音。

「那個肥婆是世界上最噁心的老闆,每天讓我們做重複性的工作,加班都不想給加班費,我壓抑的快要爆炸了,真踏馬的慘!」

這段台詞,馬丁說得聲情並茂。

導演萊特里爾是個法國人,大聲叫道:「說得好,馬丁,我真懷疑你被老闆虐待過!」

馬丁摘下耳麥,從錄音棚里出來,問道:「你說什麼?」

萊特里爾重複了一遍。

馬丁聳聳肩:「我在亞特蘭大遇到過一些無良老闆。」

萊特里爾理所當然的說道:「如果多次遇到,你們就該聯合起來發動罷工。我們法國人,不是在罷工,就是在準備罷工。」

馬丁說道:「畢竟巴黎啊。」

萊特里爾點頭:「巴黎人這方面經驗豐富,具有傳統。」

馬丁好奇問道:「巴黎的PD不鎮壓?」

「他們往往會被包圍。」萊特里爾不像是在開玩笑:「然後脫下武裝,加入到罷工中,PD也是一份工作,當然有罷工的權力。」

馬丁覺得好有道理。

今天工作到此結束,兩人一起出了錄音室。

有個漂亮的法國女演員正等在門口,見到萊特里爾就是一個擁抱,然後熱吻。

馬丁準備走。

萊特里爾掙脫女伴,介紹道:「我女朋友艾拉。」

艾拉個頭高挑,身材極好,主動打招呼:「你好,馬丁。」

馬丁跟她握了下手,寒暄了兩句。

知名導演就跟明星一樣,從不缺女伴,馬丁記得影片開拍時,萊特里爾的女朋友不是這個,拍攝期間還換了個男朋友,到了拍攝尾段又換成了女朋友。

現在看,女朋友再次更新。

萊特里爾拍了艾拉後背一下:「你去前廳等我,我有事跟馬丁談。」

艾拉很聽話,乖乖去了前廳。

萊特里爾以眼神示意艾拉的背影:「怎麼樣,很性感吧?」

馬丁稱讚道:「你眼光非常好。」

本來他以為法國導演是想炫耀一下,誰知道萊特里爾下一句出乎預料:「有沒有興趣上她?」

馬丁詫異的看向萊特里爾頭頂。

萊特里爾很開放:「晚上我們可以一起。」

這種不正經的邀請,馬丁當然要拒絕:「我有固定女朋友,很愛她。」

萊特里爾多少有些失望:「好吧。」

「改天再聊。」馬丁率先離開。

布魯斯從拐角處現身,跟了上去。

萊特里爾不禁皺眉:「好萊塢竟然這麼保守?」

馬丁去了另一邊的會議室,等托馬斯和華納兄弟那邊的人過來。

布魯斯也進來了,見屋內沒別的人,說道:「導演很失望啊。」

馬丁提醒道:「你忘了,他是雙向插頭,拍攝期間交往過男朋友。」

布魯斯說道:「這圈子有怪癖的人真多。」

「名利放大人的慾望。」馬丁拍了拍他,又指了指自己:「我們還不是一樣。」

布魯斯卻說道:「不一樣,我們沒他們變態。」

旁邊放著一份報紙,馬丁一眼就看到朱莉,拿過來才發現,《紐約時報》竟然刊登了朱莉署名的文章。

標題很朱莉。

《未來,我們應對難民危機的方式,會成為考量自由民主和人權的標尺》

文章中列舉了朱莉在中東和非洲考察獲取的一項項數據。

不得不說,這女人能被全美媒體搞成聖母,社會大環境不可忽視,但關鍵還在於自身營銷。

會議室門從外面打開,托馬斯和丹尼爾一起進來,各自拉開椅子坐下。

丹尼爾看到馬丁手裡的報紙,說道:「我與朱莉溝通過,讓她下個月月中或者月底回來,目前她在與皮特不斷電話拉扯,爭取維繫到返回洛杉磯,再正式宣布分手。」

馬丁明白:「到時一大波流量,全美媒體會再次瘋炒。」

丹尼爾說道:「朱莉找了個非常好的分手理由,她以後在電影與孩子之外,精力要全部投入到慈善和難民救濟上面,沒有時間浪費在個人感情上。」

馬丁確定,朱莉覺醒了。

這番操作一出,自由派的媒體還不把她吹爆。

丹尼爾又說道:「所以,這段時間的宣傳重點,會放在你身上。」

馬丁當然會積極配合:「沒問題,具體計劃?」

「你與布萊克-萊弗利的戀情是一個關鍵點。」關係到馬丁個人事務,托馬斯接過話來:「我已經與布萊克的經紀人和她父親厄尼做了充分溝通,只等布萊克返回洛杉磯,你們就公開戀情,厄尼籌劃的新項目也會同時對外公布。」

馬丁問道:「布萊克從機場出來,我去接機的那一刻?」

丹尼爾搖頭:「不太合適,場合太過雜亂,拍攝出的照片不可控因素太多。」

他專門解釋道:「你們第一次對外公開的照片一定要足夠靚,這樣才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所以我們計劃了一個街拍,完全在掌控中的街拍。」

「街拍」從來不是街拍,馬丁很早就了解這一點,應道:「可以,具體你們籌劃。」

丹尼爾問道:「後續如果你和布萊克住在一起,請及時通知劇組。」

馬丁選了明星這條路,就有這方面的覺悟:「我會至少提前三天通知你們。」

照片的所有權當然歸馬丁和布萊克所有,到時會賣給媒體。

這些都是常規宣傳方式,丹尼爾提供了詳細的計劃,劇組拍攝期間發生的一些事,也會拿來宣傳炒作。

比如馬丁虛心向摩根-弗里曼學習表演,請教飾演各種角色的經驗心得等等。

馬丁想到了一件能夠拿來做宣傳的事情:「下個月,我所在的科蒂社區會舉行射擊比賽,如果我能拿到不錯的名次,也可以拿來報道。」

「這個可以。」丹尼爾點頭:「符合角色的定位。」

離開工作室的時候,馬丁遇到了動作指導查德,查德住在馬里布邊緣,與天使射擊俱樂部不遠。

馬丁乾脆約了他周末一起去練槍。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