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仁與義

那少上下打量王斗。見他一身武人裝扮,眉角微微挑了挑,就靜靜地立在那裡不語。

她的身姿豐腴,頗有**風韻,穿著深紫色的褙子,挽著一個鵝膽心髻,雲髻霧鬟的,上面插了一根金玉步搖,行止中,垂珠顫動。

這少舉手投足中有一種優雅高貴的氣質,象她們這種官宦人家出身的女子,最是注重風姿儀態,有心緒輕易不會外露。在王斗看來,這少是個極有心計之人。

那紀小娘子則是穿了一身素白的白綾衣裙,紋樣質地考究,細腰雪膚,明眸流盼,裙拖六幅湘江水。她眼眸看向王斗,似乎認出這個幾個月前看過的男子,眼中閃過一絲驚訝,接著便是淺笑起來。

符名啟也聽到王斗的喊聲。他轉頭看到王斗,笑了起來是你小子啊。」

他說道等一會兒,待我送送客人。」

那少與紀小娘子聽到符名啟對王斗說的話,更是奇怪,兩雙俏目只是投注王斗身上。

符名啟送二女出門,一陣香風,裊裊娜娜的,二女都是經過王斗的身旁。

到了院門口,符名啟與二女施禮而別,那紀小娘子再次襝衽行禮多謝了。」

符名啟微笑道代我向大人問好。」

……

符名啟回過頭來,對王斗笑道是不是看傻了?」

王斗搖了搖頭,道老符啊,她們是來頭?」

二女的相貌氣質都極為出眾,特別是那紀小娘子,更是嬌媚無匹。居移氣,養移體,平民中很難出現如此氣質高雅的女子,王斗那少身份,那紀小娘子卻不知是哪家出來的女子。

符名啟道年長的那位是知州府的少,唉,文君新寡,也是個苦命的人。」

王斗也聽說過,那少兩年前嫁給知州李振珽的,沒多久,就死了。不過此女頗為精明能幹,將府內治理得井井有條,頗受知州大人的器重。

「年少的那位姓紀。她的身份可不簡單,她隨少前來,是向我請教一個問題。」

符名啟沒有深談那紀小娘子的身份來歷,卻是吟誦起來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他看向王斗王老弟,剛才看你神色清明,似乎沒有被美色所迷。不說那紀小娘子,就是看到少,許多人也是醜態百出,你卻能把持住。看你不過二十餘歲,只是你的心思,怕比我還老哦。」

他搖了搖頭,似乎剛才沒有看到王斗的醜態頗為遺憾。

他道一場,要不,我把那紀小娘子介紹給你?」

「她宜男之相,內媚於身,到時肯定可以給你生七、八個。」

說到這裡,他呵呵地笑了起來,看他那笑臉,哪還有堂堂學正的樣子?

王斗只是微笑搖頭。

符名啟哼了一聲還擺起架子了。說實在,你二人身份地位相差太遠,你又有了妻室,以她的身扮,是不可能給你做妾的。」

二人說說笑笑,進了內室,王斗看符名啟妻田氏不在,問道嫂呢?」

符名啟道回娘家了。」

二人坐定,符名啟道王老弟,我一直好奇,話說人不風流枉少年,可你似乎連欣賞美色的心思都沒有。」

「你不貪財,不好色,對百姓仁愛,人無完人,你這樣,是為了?」

王斗靜坐良久,他道古人有雲,修身,治國,平天下!」

「可我自認連修身這一段都沒有到,我現在所做的一切,無非是為了生存罷了。」

「亂世之中,苦苦掙扎!」

符名啟深深嘆息起來,良久,他唱起歌來,歌聲悲切,卻是那天在災民中聽來的歌謠。

……

舜鄉堡在四月時開設了孩童學堂,分為了幾個大班小班。

每班約有孩童數十人。連董家莊都有小孩到舜鄉堡去上學。董家莊離舜鄉堡並不很遠,學生走個幾里路去上學,就是在後世也是非常普遍的事。不過從靖邊堡到舜鄉堡去上學就稍遠了一些。

學堂孩童每日的口糧,都堡內提供。舜鄉舊堡內有十三歲以下的男孩女孩一百三十多人。舜鄉新堡內有十三歲以下的男孩女孩近三百人。董家莊內也有六十多人。

由於現在財力緊張,王斗只能選擇一部分較聰穎,或是以前識過字的孩童進入學堂。約在一百多人,而且是清一色的男生,這個時代女孩是不能與男孩一起上學的。

能進入學堂讀書,是讓人非常羨慕的事。

古時的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特別是在大明,對讀書人更是優待。只要中了秀才,就可以免去稅糧負擔,還可以仗劍遊行。換成普通的平民,就是出了百里之外,也需要路引。

而且舜鄉堡的學堂還提供每日的口糧,給孩子們吃飽,又不用幹活,這更是讓堡內軍戶爭搶這讀書的名額。堡內軍戶只要有自家孩子在學堂讀書的,對外說起來,這臉上都是極有光彩。

學堂的教學,暫時讓舜鄉堡幾個書吏代勞。保安州儒學學正符名啟,也經常會從州城前來舜鄉堡教習幾課。

舜鄉堡這麼多的學生,讓他興趣非常濃厚,他己經答應了王斗,以後會從保安衛衛學中挑選幾個教師前來任課。

至於現在舜鄉堡學堂的教材,還是使用大明通用的一些課本詩集。雖說貫徹理想要從娃娃抓起,不過首先要讓他們識點字,懂點道理不是?大明各地衛學中,通行的課程是禮、樂、射、御、書、數幾科,王斗主要還是讓幾個書吏教習書與數兩科。

幾個書吏教學風格各有不一,令吏馮大昌雖然待人溫和。教習上卻較為嚴謹正統。

王斗的舅舅鍾正顯也一樣是輪流為孩子們上課,他說是倒是頗為現實。

舜鄉堡學堂內有一個大班,學生在三十幾人,多是十歲到十三歲的大齡學童,以前也曾有幾個孩童在老家內讀書識字的。

這日鍾正顯為大班上課,他說了一會課本,然後讓學生們誦讀,他搖頭晃腦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大家要好好讀書識字,就算將來考不上功名,最少可以象我一樣,有一碗飯吃,養活還有家人。」

下面有一個調皮的學生高聲道聽說是靠防守大人,才得到現在這碗飯的。這麼說,就算不讀書,也一樣可以養活家人了。」

眾孩童都是哄然大笑起來。

令吏馮大昌站在教室外,他神情有些難看,他道這些學生怎地可以如此說鍾?等我前去責罵他們。」

王斗道罷了,童言無忌,不必太在意。」

符名啟也是微笑搖頭。

卻聽鍾正顯的聲音傳來,他也不生氣,只是笑道有一個好外甥,也是我的本事。不過如果不會識字算術,就算外甥再強,也一樣不能勝任書吏的這份差事。」

他對先前那個調皮的學生道溫景和,後你的作業,便是將今日的課文抄寫三百遍。」

……

第二日,是符名啟為大班上課,他在紙上寫下大大的「仁義」二字,然後高高掛起。

他對眾學生說道你們可知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眾學生都是搖頭。

符名啟道便是我書的仁義二字。」

符名啟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懂得忠烈與仁義,才非行屍走肉。又能做到,才能庶幾無愧。青史傳揚。」

他的聲音變得慷慨激昂昔日文丞相苦讀聖賢書,最終明白了仁義的道理。元軍陷鄂州,京師震動,各地將官觀望不前,只有文丞相毅然起兵勤王。當日友人曾對他言:『現在元軍三路進兵,你以烏合之眾迎敵,無異驅群羊斗猛虎。』文丞相答:『我也如此。但國家養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無一人一騎應召,我萬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難,希望天下忠義之士聞風而起,聚集眾人力量,也許能保存社稷。』他又言:『受君之恩,食國之祿,應該以死報國』。」

「文丞相兵敗被俘後,元主以高官厚祿勸降,又以親情誘逼,文丞相寧死不屈,從容赴義。他的氣節與忠烈,被後世傳唱,青史留名!」

符名啟看著眾學生道我不要求你們如文丞相一樣節烈,但要讓你們,這仁義二字的道理,讀聖賢書又為何事。」

眾學生都是似懂非懂地點頭。

忽然一個學生道受君之恩,食國之祿,該當以死報國。如果君王都投降了,我們這些做臣子的,又該如何?」

符名啟看去,卻是昨日那個被鍾正顯罰抄課本三百遍的溫景和,他今年十三歲,長得眉清目秀,大班中以他最調皮,也最聰明,他卻不是舜鄉堡人,而是董家莊人。

大班中這麼有深度的問題只有他問得出來,符名啟不由點頭,他微笑道問得好,昔日宋恭帝降事元主,元主派他勸降,然文丞相答『君降臣不降』,社稷為重,君為輕!我華夏幾千年,改朝換代無數,然君王可以降,我們讀書人的道義卻不能失去。」

溫景和道,學生明白了。」

符名啟摸了摸他的頭,溫言道好孩子。」

學堂內傳出了孩童清朗的讀書聲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聽著這朗朗的讀書聲,窗外的王斗有一種從心靈並出來的顫動,這才是真正的讀書人,真正的孔孟之道。

真正的仁義!

是由】更多章節請到網址隆重推薦去除廣告全文字小說閱讀器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