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吾弟切記切記!」宋獻策放下手中密信,喝了口水。

「念完了?」志文問道。

宋獻策點點頭,志文大大地打了個哈欠,隨即抱怨道,「周大哥也真是,明知道我沒讀多少書,這封信還寫得這麼酸,聽得我頭都大了。」

這是剛剛收到的飛奴傳書,周承允在晉陽寫給他們的。

地里的紅薯土豆已經收完,第二季的播種還需等上一個月,翻翻土,施施肥再說,這幾天沒那麼忙,志文乾脆把大伙兒都叫在一起,聽聽周承允來信何意。

周承允這密信,不但得豎著從右至左看,而且沒有標點,還寫得駢四儷六,看得志文腦瓜疼,索性讓宋獻策念給眾人聽,只是一封信念完,真正明白的人少,昏昏欲睡者多。

「宋獻策,給大伙兒說說,周大哥在信里到底說了些什麼。」志文耐著性子聽下來,懂了七七八八,不過看在場眾人的臉上神情,知道想讓大家明白,還是得讓宋獻策解說一番的好,自己也得印證印證。

「是,志哥。」宋獻策沖志文點點頭,站起身開始解說。

「周公子這封信,歸根結底就說了一件事兒,咱們涿鹿山這次擊敗流匪,其中大有文章可做。」頓了頓,宋獻策見大部分人都一臉茫然地看著他,顯然難以理解他說的話,想了想,覺得僅憑自己一個人,恐怕難以將事情說明白,還是得找個人交流,一問一答之下,大伙兒應該就能聽懂了。

而這個人,顯然非志文莫屬,看他神情,對信上所說,還是有些了解的。

「志哥,晉西巡撫耿如杞這個人,不知你清不清楚?」宋獻策問道。

志文點點頭,「聽周大哥說過,己巳之變此人率軍入京勤王,得了周大哥的銀錢資助,所部士兵才沒有譁變,交情據說還不錯。」

「沒錯,耿巡撫和張總兵二人,在勤王一役中立了功,本該論功行賞,偏偏遇上流寇東渡晉西...」,宋獻策解說了一番耿、張二人不能升遷的原因,眾人算是略懂。

「簡單地說,就是耿巡撫一天不能擊敗流寇,沒有流寇的腦袋報功,那他這巡撫就還得當下去,宣大總督的官帽就落不到他頭上,是這意思吧?」志文最後總結道。

「志哥說的沒錯。」宋獻策答道。

「宣大總督?是個什麼官兒,有多大?」好奇心旺盛的孫可旺插話問道。

這個嘛,就是志文也說不清楚,還是宋獻策出來解說了一番。

「那就是說,這個耿巡撫,需要用咱們割下來的流匪腦袋,去成全他的宣大總督之位?」宋才捷一語中的,道破了周承允這封信的核心。

「就是這個意思。」宋獻策說道,「不知大伙兒意下如何?」

「我沒什麼意見,」志文緊接著說道,「周大哥為了涿鹿商社,也是花了不少心思,這些腦袋對我們來說沒什麼用,若果真能幫耿巡撫更進一步,變成耿總督,以後咱們在他轄下,自是方便不少。」

以往大伙兒都沒接觸過這種見不得人的交易,自己做的事,卻要交出去讓他人立功,志文生怕有人因此心裡不痛快,是以率先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再說,這種合則兩利的事兒,真沒什麼好猶豫的,之前志文打著薊遼總督的幌子,現在能和很可能成為宣大總督的人攀上交情,還有什麼不好的,在保安州和宣府,宣大總督是真正的頂頭上司,比薊遼總督還好使。

以志文今時今日在涿鹿山的地位和影響,他這番話,等於是給此事定了調子,諸人沒什麼好猶豫的,都同意了。

「那接下來,咱們可就又有得忙的了。」宋獻策說道,「周公子要我們拿出不少於三千顆的流匪腦袋,派專人運送到晉西首府晉陽,還特彆強調,那幾個流寇頭目的腦袋不能少。」

「是有得忙的。」志文說道,屍體已經埋得差不多了,這下又得翻出來割人頭,天氣熱,也不知腐爛到什麼程度,不過當初填埋時,生石灰用的挺多,應該還行吧。

「周大哥信里還說了些什麼?」志文又問道,剛才念信時他也就聽到這裡,後面卻是有些分心了。

「大體就沒什麼了,只是要志哥挑選押送的人時上些心,膽大心細之人為上選,還有,到了晉陽,不要急著進城,先派人和他聯繫,耿巡撫和張總兵有詳細安排。」宋獻策道。

明白了,這兩位大人定是要找地方來場大捷,然後再帶著人頭回去報功。

「那就李定國帶人去吧。」志文微一沉吟,就做了如此安排,孫可旺有時候還是莽撞,「李智也跟著去打點打點。」李定國畢竟年少,出頭露面和人打交道,還是要年紀大些的才行。

「對了,這千里送人頭,周大哥就沒有什麼安排麼?」志文突然想到,「咱們就是硝制的再好,沒有一點異味兒,可萬一路上遇到官兵巡查,要是露了餡兒,我們大不了拍拍屁股跑路,可耿巡撫的大計不就壞了麼?」

宋獻策笑道,「這個周公子也有安排,志哥剛才肯定沒留神,他說他已派人帶著耿巡撫和他的學生賀文瑞,還有張總兵三人的心腹,趕往咱們涿鹿山,過幾天應該就到,這幾人都帶著三位大人的名刺,

對了,張總兵即將遷任大同總兵,這個賀文瑞又是咱們保安州的新任知州大人,所以一路上可以說是暢通無阻,就是宣府的官軍見了,也得給面子,只要不把人頭掛在外面就行。」

「名刺是啥玩意兒?」志文問道,他被這麼一個新鮮詞彙給弄蒙了。

別說他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在座的除了宋獻策,恐怕都不清楚。

「名刺啊,怎麼說呢,是表明自己姓名、身份和地位的一種方式,一般要有點地位的人才會用。」宋獻策如是說道,接著大體介紹了一下什麼是名刺。

名刺,又稱名帖,漢代即有人開始使用,大明建國後,使用得更加廣泛,一般規制是長七寸,寬三寸,上書姓名與官職等信息,若無官職,需表明是哪一年哪一科的進士或是舉人,至於秀才,就沒必要用名刺了,名刺需要本人親筆手書,以示敬重。

這麼一說,志文明白了,感情就是古代的名片嘛。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