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晞和文誠忙著襄樊二城的軍事民政,李桑柔忙著她的鋪子和生意,直到進了五月,才各自忙出了頭緒。

端午前一天,如意趕到樊城,向李桑柔傳遞他家大帥的邀請:請大當家和諸位兄弟,在端午當天,到襄陽城,和大家一起過端午。

李桑柔爽快答應。

李桑柔沒住進襄陽城,她喜歡四通八達,不喜歡被圍困的感覺,相比之下,和襄陽一水之隔的樊城,更能讓她自在舒適。

這個端午節,李桑柔她們頭一回吃上了自己裹的粽子。

大常他們都不會裹粽子,雲夢衛中卻有十來個,都會裹粽子,還裹的極好。

大常買了糯米,粽葉,以及各種配料,裹了襄樊規矩的粽子,建樂城的粽子,江都城的粽子,以及不知道哪兒的粽子,煮了幾大筐各式各樣,各種味道的粽子。

端午節的一大清早,自然要吃粽子。

李桑柔吃了兩隻粽子。

他們裹出來的粽子,模樣各異,咸甜淡都有,餡料五花八門。

李桑柔拎了兩隻剝開,見是一隻鹹蛋黃,一隻鹼水粽,暗暗鬆了口氣。

她親眼看到他們用白糖腌五花肉做餡料!幸好幸好。

中午吃了大常作主做的端午節飯,一大筐用大蒜艾葉煮的雞蛋鴨蛋鵝蛋,一大鍋五花肉燒黃鱔,一大筐艾汁兒饅頭,李桑柔帶著大常、孟彥清等人,出了樊城,過河去襄陽城。

端午這一天,顧晞和文誠他們要隆重祭祀戰死的北齊和南梁將士,她一向不參與這些祭祀。

如意等在襄陽城門內,側身在前,帶著李桑柔等人,往慶雲樓過去。

慶雲樓內外,已經十分熱鬧了。

楚興站在門檻外,正拍著門檻里的一個統領,哈哈大笑,眼角瞥見李桑柔等人,哎了一聲,急忙轉身迎上去。

「大當家來了。」楚興拱手見了禮,立刻轉身沖裡面喊了聲:「大當家來了!」

慶雲樓內湧出一群,被側身走在李桑柔前面、近著手,一幅守護架勢的楚興這邊揮揮,那邊揮揮,揮成兩排。

楚興趕開諸人,先進了門檻,拱手長揖,「大當家請。」

兩排將軍統領,拱著手見著禮,七嘴八舌叫道大當家。

「不要這樣,當不起,實在當不起。」李桑柔拱手,團團長揖還禮。

黑馬緊跟在李桑柔後面,黑臉放紅光,拱著手揚在頭上,轉著圈兒,也是連聲的不敢當不敢當,沒說幾句,就被大常揪著衣領拎到了後面。

孟彥清忍著笑,將黑馬還拱在一起的雙手拍下來,「我覺得大當家當得起,你也當得起,不用客氣。」

「可不是!我也這麼覺得,客氣還是得客氣客氣,沒辦法,他們就是虛禮兒多。咱也得講究講究。」黑馬手指划著四圈,用力擰著眉,以便顯得他十分苦惱。

旁邊的董超一邊笑一邊拍著黑馬,「一會兒敬酒的肯定多,你可別喝多了。」

「放心放心,我這酒量……老大說今天可以放開量,我跟大常說好了,真要喝多了,讓他把我扛回去。」千杯不醉這話,黑馬沒敢說出來,他酒量有點兒一般。

「不用勞動常爺,到時候,我扛你回去。」孟彥清一邊笑一邊拍著黑馬的肩膀。

李桑柔之後,大常穩穩的站在門檻外,擋著黑馬小陸子等人,無論如何,也要讓著諸將軍統領先進去,諸人進了大堂,大常一步邁過門檻,黑馬和小陸子幾個,不分你我的一起擠進去。

文順之站在門檻里,迎著李桑柔長揖下去。

「不敢當!」李桑柔急忙長揖還禮。

寬敞的大堂,顧晞穿著件大紅底水波龍紋長衫,站在中間,笑迎上來,「怎麼來的這麼晚?」

「聽說上午的祭祀很隆重,說要到日昳前後才能結束。算著時辰過來的。」李桑柔解釋的很認真。

「確實剛剛結束,喬翰林那篇祭文寫得有點兒長。」顧晞抱怨了句。

就站在顧晞旁邊的喬翰林看向顧晞,李桑柔迎上喬翰林的目光,笑道:「喬翰林擅長用典。」

喬翰林唉了一聲,拱手見了禮,一臉苦笑道:「就是沒敢用典,才寫長了的。

文先生交待,這個要寫到,那個要提到,還要朗朗上口,最好婦孺皆能聽懂,婦孺哪懂典……不是,我是說,這襄陽城的婦孺,也不是,我的意思是,是文先生說的婦孺。

要提這個那個,又要平實明白,實在是沒辦法再短了。

我早就不用典了。」

「這個是,我可以作證,喬翰林現在都能給人寫信了,通篇不用一個典。」文順之拍了拍喬翰林,誇了一句。

「唉!」喬翰林痛苦的唉了一聲,「寫信用典!我一個典也不用,他們也不找我寫,我就去問了,說是:明明是俺大,非得寫父親。

書信也是文章,對吧?大大,成什麼了?唉!」

「你說的太對了!」黑馬伸頭上前,「文章千古事,就是要放之五湖四海而皆準!

父親就是父親,說到哪兒都知道,大大又不是五湖四海,哪能用俺大?這襄陽城就不叫大大,你寫得對,就該寫父親!

用典是啥?」

喬翰林瞪著黑馬,被他末尾一句用典是啥,問的憋住了。

文順之高挑著眉,片刻,哈哈大笑。

文誠拍了拍黑馬,忍著笑道:「用典就是掉書袋子拼博學,這個,你得跟喬翰林好好學學。」

「博學啊,那還是算了。」黑馬一臉乾笑,「我不是瞧不上喬翰林,我這個人一向謙虛。

就是吧,雖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不過我這學問,也就比我們老大略差一二。」

文誠被黑馬這極不客氣的一句,憋住了。

喬翰林噗一聲,哈哈笑起來。

文順之一邊笑,一邊推著黑馬,「你們笑什麼?真是!

馬爺這話極是,馬爺這學問,他們翰林可比不了,馬爺這學問,得跟楚將軍他們論。」

「論什麼?」楚興在旁邊,聽提到他,急忙幾步竄過來,伸頭問道。

「學問!」黑馬昂然應道。

「學問有什麼好論的,過來過來!品品這酒,這酒跟上回我在合肥喝的那個差不多,你過來嘗嘗。」楚興一聽論學問,趕緊擺手,學問他真不行,還是喝酒吧。

「合肥?合肥哪有好酒?不可能!這是龐樞密送的酒,你肯定沒喝過!」楚興旁邊的小陸子接話道。

「那就對了!」楚興拉著黑馬過來,在小陸子肩膀上猛拍了幾下,「在合肥那回,喬將軍,雲夢衛的喬將軍,你肯定認識!是他拿的酒,他說是龐樞密的私藏,說是跟你們老大要的。

大家都過來過來!來嘗嘗,大當家帶來的這酒,這可是龐樞密的私藏!」

楚興抱著只酒罈子大叫。

「說錯了!這一罈子是伍相家的,看看看看,這貼著字兒呢!」螞蚱拍著楚興懷裡的酒罈子。

大常里的諸將湧上來。

顧晞、文誠和李桑柔幾個坐在大堂靠牆,看著舉著碗,圍著一堆酒罈子要嘗嘗這個,嘗嘗那個,咋著嘴點頭搖頭的諸將軍統領。

「你把他們送的酒都拿來了?」顧晞看著已經擺了滿滿一桌子的酒罈子,以及還在一壇壇往裡搬進的酒罈子。

「嗯。」李桑柔笑看著熱鬧的大堂,突然噢了一聲,站起來,從大常那裡要了一隻錦袋過來,坐回去,坐到桌子上,「吃瓜子,你大哥給的。」

顧晞聽到一句你大哥給的,怔了一怔才反應過來,從李桑柔手裡的瓜子,看到錦袋,伸手拉過錦袋,拎起錦袋,左看右看,再看看瓜子,轉頭瞪向文誠。

文誠伸手拿過錦袋,也是左看右看,再看看端了個空碟子盛瓜子皮的李桑柔,看向顧晞。

「大哥這是……」顧晞嫌棄無比的拎著那隻瓜子錦袋。

他大哥寫信,說她這趟大功的事,他已經安排好了,就是這麼安排的?

「這瓜子不錯,你嘗嘗。」李桑柔看著顧晞那一臉的嫌棄,笑眯眯道。

「皇上可真是……」文誠唉了一聲,笑起來。

這瓜子,大當家說的是你大哥,必定不是作為賞賜來的,嗯,確實很好。

「樊城現在熱鬧得很,大小邸店都住的滿滿的,都是生意人,剛才進城,看襄陽城裡也熱鬧得很。」李桑柔轉了話題。

「襄陽城裡更熱鬧,這一戰雖然死亡慘重,與民卻驚擾不多,這裡連通荊州和蜀中,從前一直不通北齊,現在通了,商人們自然蜂湧而來。」

顧晞露出笑容。

從來,就算太太平平的那二十來年,襄樊兩城作為中原重鎮,也從來沒對北齊開放過。

「對了,皇上點了王章任襄樊府尹,我薦了喬翰林任襄樊學政,再有幾天,王章就該襄陽了,軍郵的事兒,守真又挑了一個人,回頭你見見行不行。」顧晞接著笑道。

「好!」聽說王章就任襄樊府尹,李桑柔眉梢揚起,笑起來。

襄樊府尹一職,她覺得王章擔得起,不過,從升遷的規則來說,王章這個襄樊府尹,簡直算得上飛升了。

「周老尚書長子,原利州路漕司周錦昌調任荊州安撫使,統領荊州民政,也快到襄陽了,見了大帥之後,就往隨州駐守。」文誠笑道。

「周老尚書,那位符娘子的家翁?」李桑柔笑道。

「是。」文誠失笑出聲,「聽說周帥司對這個兒媳婦,驕傲得很呢。」

「周延葶已經點到京東東路,一個小縣縣令,我讓他等他父親到了,見了面再啟程。

隨軍的這些人,各有任命,今天之後,都要分赴任上了。

朝廷如今急缺人手。」顧晞看著混在諸將群里,跟著大碗品酒,拍拍打打,甚至罵罵咧咧的諸翰林。

他對他們這將大半年的歷練,十分滿意。

菜已經上齊,大堂熱鬧起來,已經有人站起來,舉著碗開始敬酒。

「出去走走吧。」李桑柔立刻警惕起來,她得趁著頭一波敬酒過來之前,趕緊走!

「走!」顧晞立刻站起來,拉了下李桑柔的衣袖,兩個人直奔旁邊上菜用的小角門。

「唉!」文誠在兩人身後,只來得及唉了一聲,兩個人已經擠過送粽子進來的茶酒博士,衝出了角門。

顧晞和李桑柔一口氣衝出慶雲樓后角門,站在條小巷子裡,同時長舒了口氣。

「想去哪兒轉轉?」顧晞輕輕撣了撣衣襟,神情輕鬆。

「你這一身。」李桑柔從上往下,看著顧晞那件紅底繡金的錦繡長衫,他這一身,實在是過於顯眼了,去哪兒都不方便。

「去城牆上走走吧。」李桑柔指了指昏暗的城牆。

「去城外吧,今天留了東門,讓大家放蓮花燈。」顧晞示意不遠處的城門。

李桑柔低低喔了一聲。

端午節的河燈很好看,她在江都城看過,在建樂城看過,在無為府也看過,那時候,多半是祈福的、紅艷的燈。

這會兒的襄樊兩城,大約放的都是白燭的蓮花燈了。

慶雲樓離東門很近,兩人出了東門。

東門外的僧道極多,蹲在一處處臨水台階上,接過一盞盞蓮花燈,默默念誦著,將蓮花燈小心的放到水面上。

臨水的台階不多,更多的僧人道士,以及市井男女,站在高高的石頭岸上,用杆子挑出蓮花燈,小心的落放到水面上。

護城河中間,橫著幾十隻小船,將一隻只的蓮花燈放到水面上。

對岸,看不清人,只能看到一盞盞小小的,卻極明亮的蓮花燈,被放到水面上,推離岸邊,晃晃悠悠,匯入燈河,順著水往南流淌,將寬闊的漢水,流淌成一道星星點點的光亮之河。

李桑柔和顧晞站在牆根下的陰影中,看著眼前放燈的人群,和河中無數的蓮花燈。

「死了多少人?」好半天,李桑柔低低問道。

「六萬多,南梁守軍三萬多。」沉默片刻,顧晞才沉沉答了句。

李桑柔低低嘆了口氣。

她一直不想問,不願問,甚至不敢問。

那一天,血真的流成了河。

「守真讓人折了十萬盞蓮花燈。」顧晞看著流淌著的光亮之河。沉默片刻,看向李桑柔,「襄陽之戰,是大齊生死之戰。以後,不用再這樣攻城了。

別太難過。」

黑暗中,顧晞看不清李桑柔的神情,憑著直覺,他覺得她很難過。

「嗯。燈很好看。」好一會兒,李桑柔低低嘆了口氣。

………………………………

願國泰民安。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