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盛有一百個理由感到憤怒,卻找不到一個人讓他宣洩怒火,林坤山和蕭聲正好在這個時候送上門來。

沒有朝拜的群臣,同玄殿顯得太空曠、太陰森,上官盛不喜歡那裡,所以選擇小許多的勤政殿,當作接見之所。

英王坐在寶座上打盹,上官盛站在正中間寬大的桌子邊上,左手扶著劍柄,這是他賦予自己的一項特權,可以在勤政殿里攜帶兵器。

林坤山和蕭聲在宿衛士兵的帶領下進入勤政殿,一看到上官盛的架勢,就知道這不是一場平等的談判。

要說趨炎附勢,左察御史經驗更豐富一些,可要說心無掛礙,望氣者更勝一籌,蕭聲一路上都在尋思如何面對英王和上官盛,林坤山卻連想都不想,一見上官盛神情不善,馬上急行兩步,跪在地上,向遠處的寶座行叩首之禮,大聲道:「草民林坤山拜見陛下。」

英王被這一聲驚醒,急忙挺直身體,「咦,我好像認得你。」

「草民林坤山,曾與東海王一塊聽宣爭位規則。」

「哦,我就說嘛。東海王怎麼沒來?他說要帶我出去玩,好幾天沒露面了。」

「東海王也一直惦記著陛下,聽說陛下龍體欠安,東海王不好過來打擾,派我過來探望。」林坤山怎麼說都行,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是在撒謊,對稱謂更是見風使舵。

蕭聲一下子尷尬了,站了一會,也跟著跪下,嘴裡嗯嗯吖吖,還是沒法說出「陛下」兩個字。

英王倒不在乎,拍拍自己的瘦小胸膛,咳了兩聲,急迫地說:「瞧,我已經好了,還當上皇帝,讓東海王進宮,我封他……上官將軍,什麼官比王更大?」

上官盛也很尷尬,說道:「陛下忘了嗎?東海王是壞人,是陛下的敵人,要奪陛下的寶座。」

英王雙手按在寶座上,「對,你說過,東海王和崔宏作亂,包圍皇宮,不讓我……不讓朕出去,快把他抓來,我要問個清楚,憑什麼搶我……搶朕的寶座!」

上官盛使個眼色,站在寶座旁邊的一名太監躬身上前,在英王耳邊說了幾句,英王點點頭,由太監抱著,被送到閣間裡休息。

林坤山和蕭聲這才起身,都覺得自在多了。

上官盛壓下去的怒火又躥升起來,在桌上重重一拍,厲聲道:「四名爭位者當中,倦侯出城、東海王毒殺冠軍侯,只有英王無辜,由他繼承帝位,順理成章!」

蕭聲被迫進宮,不負責談判之事,所以低頭不語,林坤山嘆息道:「唉,好好的一場爭位選帝,續上古之後,開萬世之先,若能成功,該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啊。」

上官盛重重地哼了一聲,雖然瞧不起望氣者的諂媚,心裡卻很受用。

「不過說到誰最有資格稱帝,只怕是眾說紛紜,一時之間爭論不出結論,何不……」

「確立正統,乃是朝廷頭等大事,一點也不能馬虎,更不能耽誤,英王稱帝,誰有意見?蕭御史,你說呢?」

蕭聲最頭痛、最害怕的就是這個問題,低著頭、擰著眉,長長地「呃」了一聲,像是要發表長篇大論,又像是要打一個醞釀已久的噴嚏,半天也沒吐出一個字。

上官盛大怒,他最恨的不是東海王、崔太傅,也不是望氣者,而是大臣,英王稱帝兩三天了,居然沒有一名大臣進宮參拜,全都託病在家,要不是忙著與南軍交戰,上官盛早就派士兵將這些「病重」的大臣一個個拖進宮來。

「蕭御史,你是朝廷重臣,身負監察之責,眼見朝廷動盪、群魔亂舞,就一點也不關心嗎?」

「這個……我只是送林先生進宮,其它事情……」蕭聲後悔自己參與得太深,要不然此時此刻也能像其他大臣一樣,躲在家中靜觀事變了。

林坤山上前幾步,隔著寬大的桌子對上官盛笑道:「沒錯,國不可一日無君,誰當皇帝不僅是朝廷的頭等大事,也是整個天下的頭等大事,上官將軍想要討論……」

「這不是討論。」上官盛冷冷地糾正,「這是事實,接不接受,就看你是不是大楚的忠臣。」

「我是草民,也是忠臣。」林坤山臉上的笑容一點不變,「不過講述事實也需要時間,等到倦侯進京,講述事實的人就是他了。」

上官盛眉頭一皺,「倦侯?他憑什麼進京,他已經出城,意味著退出爭位。」

上官盛一門心事只認可爭位的結果,別的事情全都視若無物。

「倦侯眼裡另有一種事實,他覺得自己從前是皇帝,退位乃是被迫為之,算不得數,所以他要恢復帝位,而不是爭取帝位。」

上官盛在桌上又是重重一拍,「倦侯無德,退位理所應當,天下人所共見,他怎麼敢說出『恢復帝位』這種大逆不道、無恥至極的話來?」

「只憑倦侯一個人,他當然不敢說,可是若帶著十萬北軍、四萬南軍進京,他怎麼說都行。」

上官盛怒不可遏,但是不再盯著蕭聲,轉向北方,大聲道:「我就不信天道無眼,倦侯若敢帶兵進京……」

林坤山插口道:「上官將軍要請他進宮講『事實』嗎?」

這話頗有調侃意味,上官盛神情驟冷,「你說什麼?」

「我的意思是,與其讓倦侯進城來講『事實』,不如出城給他一個『事實』。」

上官盛冷笑,「讓我出城,給東海王和崔宏騰地方嗎?」

「崔太傅願意出兵四萬,城內只留一萬人,上官將軍也在城內留一萬人,剩下的能派多少是多少。」林坤山隨口給出數字,好像這都是崔太傅安排好的。

上官盛就是這麼以為的,「崔宏明明帶來六萬人,還有一萬人哪去了?」

「傷病者,留在城外,本來就沒有進城。」林坤山答道。

「只留一萬人在城裡……你是讓我派出九萬人出城作戰嗎?」上官盛隨隨便便就將宿衛軍變成了十萬人。

林坤山也不戳穿,笑道:「想要一舉剿滅倦侯,就得以雷霆之勢出擊,派出多少人都不嫌多。」

「我怎麼知道崔宏不是在騙我出兵,然後他趁機進攻?」

「互派將領監督,誰也不能在城裡超過一萬將士。」

上官盛思忖良久,突然冷笑一聲,「東海王和崔宏擔心倦侯有北軍相助,是因為他們孤立無援,堅持不了多久。我有什麼可怕的?整個天下都支持當今聖上,趕來救駕的義軍將會越來越多,今天就有一支軍隊到來,正駐紮在東門外。」

援兵寧可留在城外也不肯進城,已經表明了觀望態度,林坤山仍不戳穿假相,笑道:「能提前輕鬆解決的小問題,何必養成大麻煩呢?何況京城乃是天子腳下,越早盪清越有助於提升陛下的聲望。」

上官盛冷淡地說:「崔宏還真是看不上自己的女婿啊,毒殺一個,現在又要殺死另一個,他若是肯向當今聖上俯首稱臣,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林坤山笑而不語,讓上官盛自己去思考崔宏會不會屈服。

上官盛深吸一口氣,「可以考慮。」

「臨事不決,必受其害,倦侯聲稱北軍三日可到,很可能會提前,明天若是不能將其剿滅,後日必成大患。」

上官盛受到催促,疑心陡生,「成為誰的大患?」

林坤山知道自己受到了懷疑,笑了兩聲,瞥了一眼身邊的蕭聲,說道:「蕭大人好像有些疲倦,是不是要休息一下?」

「啊?我……我的確有點累了。」

上官盛將蕭聲叫來,就是想訓斥一頓,被望氣者將目光引到倦侯身上之後,痛罵大臣的心情也就淡了,「蕭御史可以出宮,請蕭御史回去之後好好想一想,自己配不配得上左察御史之職?」

蕭聲面紅耳赤地告退,發現除了東海王,自己已是別無選擇。

勤政殿里,林坤山收起笑容,直接問道:「上官將軍找到寶璽了嗎?」

上官盛臉色巨變,「你怎麼知道……」

「我當然知道,如今三方爭帝,誰有寶璽誰就能發布聖旨,不管另外兩方承不承認,大臣們卻會承認。」

「哼,大臣有什麼用?全都躲在家裡當看客,等我騰出手來,要一個一個地收拾。」

「大臣眼下用處不大,可是爭帝之戰僵持下去呢?倦侯被滅,還有東海王。我不太懂打仗的事,但是聽人說過,大軍交戰,三天之內比的是將士強弱多寡,五天之內比的是士氣與謀略,超過五天,決定勝負的只有糧草。京城富戶眾多,藏糧想必不少,可以就地取食,就算能堅持十天吧,十天之後就得調運糧草。沒有聖旨,沒有大臣的配合,調糧、征糧千難萬難,除非去搶,這可不像帝王之師會做的事情。」

上官盛一下子被說動了,恨恨地道:「寶璽本應該在我手中,可是太后……太后……」上官盛終究不敢說太后的不是,「我猜寶璽被楊奉藏起來了,他不肯交出來。」

「楊奉還在宮中?」

「嗯。」

「給我半天時間,子夜之前,我讓他交出寶璽。」

上官盛再次警惕,「我為什麼要相信你?」

「因為皇宮在上官將軍的掌握之中,我頂多找不到寶璽,但凡有一點線索,還能逃出去不成?」

「你不是來談判的?」上官盛疑惑地問。

「我是來談判的,倦侯不滅,數日之內帝位必然歸他所有,到時候寶璽也就沒用了,上官將軍應該立刻派人去與崔太傅接洽,商談合攻倦侯之事,動手越早越好。我留在宮中當人質,順便為上官將軍找回寶璽。」

上官盛本應找人商量一下,可他現在不相信太后,只能自己做決定,想了好一會,說:「那就先滅倦侯,明日清晨可以出兵。今晚子夜之前,你給我找回寶璽。」

一提起寶璽,上官盛果然減少了對進攻倦侯的懷疑,林坤山笑著點頭,「讓我去見楊奉吧,若能勸服他,將是望氣者的一大榮幸。」(未完待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