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有些琢磨不透諸葛亮意思,拱手問道:「不知上丞相何意?」

諸葛亮沉吟半響後,輕敲桌案說道:「我欲在都安縣設堰官,遷千餘兵戶於此縣,兵戶居住此縣世代為堰官。不知季休意下如何?」

楊洪聯想之前諸葛亮在都江堰附近設都安縣舉動,明白諸葛亮是早有次安排。

但楊洪對千餘兵戶有些遲疑拱手回道:「上丞相,這千餘兵戶數量是否過多,而且一次遷千餘兵戶恐怕不易。」

諸葛亮搖頭緩緩說道:「季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若是當初維護都江堰何需如此麻煩,季休可知最近西蜀中豪強為爭江水之事乎?」

楊洪默然點頭。

諸葛亮冷笑道:「千餘兵戶是為震懾西蜀中豪強,此後必須依照國家律法用水,有爭水者,一律處罰。」

「上丞相英明。不知千餘兵戶由誰主事。」楊洪拱手答道。

「不知國家意見如何?」諸葛亮見劉禪在旁不發表意見,特意問道。

「可由縣長主事,不知相父以為如何?」劉禪也沒推辭直接回道。

「季休簽發公文即可。」諸葛亮輕搖羽扇淡淡說道。

楊洪聽令見劉禪與諸葛亮有要事商量,行禮準備退出。

「季休稍等,你與眾人撰擬一份護堰教條予我,對於每年清淤時間、內容、以及掏挖深度等都需詳記於上,待我簽署後,頒發於都安縣即可。」諸葛亮叫住楊洪吩咐道。

「諾」楊洪得令退下。

諸葛亮處理完公事對劉禪拱手行禮道:「國家今日前來,恐怕不只是為耕種之事而來吧?」

劉禪放下手中茶盞笑道:「知朕者,相父也!相父不妨猜猜,朕尋相父是為何事?」

「臣恐怕揣測不出國家之心,可請陛下示下。」諸葛亮沉思半響後,故作不知道。

「朕思南中之事有感,大漢西部羌人眾多,東部賨(cóng)人盤踞東部三巴之地,就是不知相父思慮如何治理?」劉禪正色對諸葛亮說道。

諸葛亮停下羽扇,鎖眉思索劉禪之言,自己大漢主政以來奉行「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政策,莫非是自己治理蠻夷政策,令陛下不滿。

諸葛亮抬頭拱手沉聲道:「國家,後漢桓靈二帝時,朝野上下視蠻夷為化外之民,以「刑以威四海」「殄盡遺類,以除後患」等方法對之蠻夷,四方蠻夷皆反。」

「後漢與羌人之戰在涼州、隴右長達上百年。」

「黃巾叛亂時,渠縣賨人響應黃巾叛亂殺官吏,後漢朝廷數次鎮壓都沒有效果。」

「此前派往南中的官吏,肆無忌憚搜刮當地財富,當時朝中言南中仕官可富及累世,有些官吏甚至富及十世。南中士人、蠻夷安能不反,臣有安心之策,可扶南夷。」

「國家莫不能重蹈覆轍,高祖開國時依靠羌人、賨人對抗項羽;故前漢興隆,後漢頹傾,望國家三思!」諸葛亮以為劉禪因為南中叛亂想否決「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政策,連忙勸阻。

劉禪見諸葛亮理解錯意思示意其起身,劉禪與諸葛亮走到議事堂中央掛著的一副益州地圖前。

劉禪用手將益州地圖上的涪陵郡、巴西郡、巴東郡等巴地四郡圍起,對諸葛亮笑道:「朕非不認同卿之意見,相父以利引誘賨人從軍,如此甚好!」

「但是朕所思慮乃是此地如此之多蠻夷,不能為大漢所用甚為可惜!」劉禪感慨道。

「國家可是有計策可納蠻夷之民!」諸葛亮拱手問道。

劉禪並沒有著急將政策所出,而是講述當地蠻夷情況。

「巴西郡宕渠至巴郡閬中數郡之地,有賨人盤踞,又稱『板楯蠻』。」

「涪陵郡及其周圍之地,有苴人盤踞,又稱『廩(lǐn)君蠻』。板楯蠻與廩君蠻有世仇,上百年攻伐,廩君蠻退居涪陵郡。」

「犍為郡至涪陵郡延江(烏江的支流)有蜑、獽人所居,俱無君長,隨山洞而居。」

諸葛亮緩緩點頭,這是他所熟知的情況,甚至板楯蠻與廩君蠻之間有世仇他也知道。

「板楯蠻又稱因獵白虎又名『白虎復夷』;廩君蠻,擊鼓祭祀時,祭拜白虎,自以為乃白虎之後。這便是二蠻有趣之處。」

「但此二族交惡,非乃簡單白虎之事也,而是秦滅巴、蜀二國後,為治理巴國殘民所拉攏為之。廩君蠻乃上古巴國之民,板楯蠻乃上古賨國,賨國為巴國封侯。」

「當初巴國滅後,巴國殘部危害蜀地,殘害百姓上千餘人,以賨人破之,後廩君蠻不時做造反,皆為賨人平定;遂秦與賨人刻石為盟『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

「在律法如此苛刻的秦國,即使賨人殺了秦人,也未必被判處死刑,賨人亦然不同於秦人。司馬錯舉兵伐楚之際,又因驃勇善戰,遂以賨人為前鋒,戰後板楯蠻被免賦稅。」

「高祖攻天下時,賨人協助,歲十六到六十歲的賨人持戈戰於沙場。後漢中遭受大饑荒,大批饑民又至賨人聚居的巴地和蜀地就食,高祖稱帝後下詔免除賨人立有大功『鄂、羅、朴、昝、度、夕、龔』七姓的租賦,其餘賨人賦稅唯有漢人1/3。」

「賨人對我大漢有恩,如今朕又豈能忘記!」劉禪揮袖挽手面對地圖說道。

當然對於此前賨人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huò)率賨民、巴夷在漢中之戰時依附曹操的事劉禪選擇性遺忘。

「不知國家準備如何以待賨人?」諸葛亮聽出劉禪言外之意,拱手問道。

(感謝這幾天兄弟們的打賞以及月票,也感覺一直投推薦票的兄弟們,第二卷碼字資料過多,碼字速度變慢請見諒!書友群:740753945。)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