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拜見國家!」諸葛亮入殿恭拜道。

劉禪正坐於御案前,邊示意其免禮落座,邊打量著諸葛亮,發現其相比南征回來之時,面色紅潤,人也顯得更加精神。

劉禪目光回收,溫聲說道:「相父數日不見,氣色見好,南征還是實屬辛勞。」

「謝陛下關懷!」諸葛亮拱手行禮,直腰說道:「今南中已定,臣以為可以與陛下談及兩年前西歸大江事。請陛下屏蔽左右!」

劉禪聽聞後,正襟危坐,面色凝重。西歸長江事,是指自己從永安回成都路上,獨自與諸葛亮在船艙中談過變法一事。當初為了國內穩定考慮,只敢緩緩對內地郡縣中兵權、人事權緩緩收回,不敢有其他動作,更是為安撫民心而為。

如今南中已定,朝野穩固,巴、蜀二地眾數郡兵權、人事任免權漸漸回收,或許可以進一步深入變法。

劉禪深呼吸後,知道事情重要程度,沉聲道:「殿內所有人退下,黃皓緊閉大門。」

「嘭!」大門緊閉,殿中侍人魚貫而出。

「相父無外人,只有你我二人,相父可上前。」劉禪邀諸葛亮上階以對。

諸葛亮提起下裳,緩步上階,跪坐案前與劉禪面視。

瞄著劉禪,諸葛亮用兩指輕點御案,緩緩說道:「臣以為目前可改察舉、辟此二制度。」

劉禪沒有著急回答,而是從腦中搜索關於察舉、辟制度。

察舉制確立於西漢武帝,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議下,命所有大漢二千石以上官吏,下達舉賢指標,此乃「舉」。指標中要求舉薦人必須以『四科』為標準審查其人水平上薦,若被中央發現被舉薦者不符合要求,中央會對舉薦者的處罰,此乃「察」。

察舉制是以地方發動自下而上的選拔方式,雖然使得中央人才儲備增加,但是卻對中央集權造成削弱作用。而且對於舉薦標準有二,一為「孝」,即「謂善事父母」;一為「廉」,即「謂清潔廉隅」,此乃孝廉由來。

言辟制,須知征、辟制。其一是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叫「征」;其二是三公以下高級官吏聘布衣為自己幕僚屬官叫「辟」。所謂「征、辟」。

劉禪沉吟片刻道:「不知相父準備如何改之。」

諸葛亮從袖口處掏出巾帛遞給劉禪,劉禪攤開巾帛翻閱,卻見其上寫道:「復左雄陽嘉新制之議(注①)……。」

劉禪看完,臉上雖然平靜,但心中波濤洶湧。左雄曾在東漢順帝時提出改察舉制,在察舉制中央面試中加入考試製度,同時將四科變可兩科(專用儒學、文吏),更加注重務實。

東漢在實行左雄改制後,官吏氛圍確實大大好轉,但這次改革,也就很快失敗了;黃瓊任職後,將二科重新變為四科。

劉禪注視著諸葛亮儒雅的臉龐,身子微微向前,低聲說道:「相父欲將四科恢復二科,善也!就是不知蜀中士族反應如何?」

諸葛亮輕揚嘴角,低聲說道:「蜀中士族有分大士族、小士族,我等拉攏中小士族,其大士族可徵辟入武擔學宮。如此一來,雖大士族之人,心中不滿,但亦不會作亂。」

劉禪聽聞後略作沉思,微眯眼睛說道:「朕以為郡國二十萬以上方有舉孝廉一人,甚為可惜,不如可將每五萬人舉薦孝廉入成都應試後再許以面試。中央篩選淘汰,淘汰者,來年復考。至於大士族可不理會,如此我大漢拉攏益州中小士族之心,其大士族有何可懼,況且武擔學宮,朕期望甚大。」

諸葛亮點頭贊同,緩緩說道:「陛下此言善也,但臣以為孝廉若太多人有之,我大漢如何有足夠官職以待(孝廉預備官吏)?」

劉禪聽聞諸葛亮相問,微微一笑,他如何不知這樣會造成孝廉泛濫,因為其目的就是如此。

劉禪沒有直面回答,而是沉聲說道:「相父,朕以為天下之人皆可為大漢官吏,在朕看來孝廉還不夠多,朕想讓天下士子皆可以考取大漢官吏,這樣日後方不會復有袁紹四世三公之輩。而且孝廉越多,朕想其篩選而出的頂尖之士必然也多。」

諸葛亮聽聞後,沉思說道:「陛下之心,臣明白也。可先按陛下之意,先行而為。」

「但臣近日思及武擔學宮學子今年又有所增加,日後其支出必然上漲,大漢當今之務又是北伐;還需陛下思議,可讓大士族子弟自費入讀。」諸葛亮補充說道。

劉禪明白諸葛亮意思,是想讓大士族子弟買名額入內,補貼學宮之用。

劉禪念及後世商業操作,緩緩說道:「學宮設立之處並無言及費用,開年後讓所有士子繳納學費及寢、食二費;但貧困士子可提出申請,申請過後學宮減免其費用。」

「善,陛下仁慈。」諸葛亮回到正題,手指巾帛說道:「不知陛下對郡縣辟召一事有何見解?」

劉禪看著巾帛上文字,知曉諸葛亮之意。諸葛亮是希望除南中之地外,將太守的辟召制度進行限制,郡功曹以上者必須經由大漢中央直接任命,每年由中央考核;但郡功曹以下者,暫時不動。

對此劉禪到沒有意見,畢竟大漢目前唯有一州,不用顧慮及州層面的問題,同時對於設計地方官吏改革上,相比於曹魏、東吳而言更加簡單。而且諸葛亮在這些改革事上,都是緩緩而行,溫水煮青蛙,沒有過分刺激大漢地方官吏。

劉禪仔細再審閱一遍後,合上巾帛,注視著諸葛亮說道:「相父老成謀國,可依丞相所言而行。」

「是!」諸葛亮拱手稱道。

劉禪則對此暗暗點頭,此前在西歸途中與諸葛亮從後世角度上剖析後漢得失之後。諸葛亮便已經針對這些問題,思索當下合理的解決制度,進行完善。

不愧為千古一相!其言行皆暗合後世歷史潮流發展主流——

①科舉制萌芽於東漢察舉制的「陽嘉改制」,其失敗後曹丕開歷史倒車推出九品中正制,最終在南北朝將中國政治帶入到門閥政治。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