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退兵設伏,孔明斷後

章武七年八月中旬,在為先帝下葬,又處理了一些公務之後,大漢丞相諸葛亮親自北上,前往河南前線。

此時河南正處於無主將的時候,各路將領和士兵也因劉備的病逝而士氣極為低落。

這段時間曹魏倒是偃旗息鼓,退兵十餘里,沒有趁勢發動進攻。

他們不進攻不是講武德覺得劉備大喪時期進攻不好,而是分析利弊之後,覺得強行進攻占不到便宜。

首先是漢軍因劉備的死已經成為哀兵,倒不是說哀兵一定必勝,但作戰能力肯定不比曹軍差,何況他們還是守著營壘作戰。

其次是曹魏認為即便強攻也不一定能勝利,還不如趁著這個時候謀奪東西兩線,所以就乾脆沒有急進中兵,將攻勢放緩,把主要精力放在它處。

在這樣的戰略下,曹丕派出了使者到南方襄陽給劉備弔唁,同時與諸葛亮商議了雙方罷兵言和的請求。

諸葛亮同意了罷兵,兩邊都沒有簽署什麼和平條約。

現在可不是什麼宋遼南北對峙的情況,而是南方力主北伐,北方也有吞併天下的意思。

雙方都只是短暫謀求內部休養生息,等待來日再戰。要是簽訂什麼和平盟約,那不是給自己找不自在?

漢代極為講究信義。

曹爽為什麼會相信司馬懿?

那是因為司馬懿指著洛水發誓不會動他。

結果就是司馬懿爽約,造成了信義直接崩塌,什麼誓言條約自此成為了廢紙。

但在司馬懿之前,雙方都還保留著國家信譽,因此兩邊很有默契,只是罷兵言和,至於之後什麼時候再打,那就要看雙方什麼時候突然發動襲擊了。

主動權依舊在兩邊上層手裡。

不過說是罷兵言和,諸葛亮也沒有真信曹丕,他知道要是退兵的時候秩序整齊,沒有給曹軍可趁之機,那才叫罷兵言和。

要是撤兵的時候秩序混亂,兵馬沒有統一,曹軍不可能不趁著這個機會發動突襲。

畢竟能占到便宜憑什麼不占?

所以諸葛亮極為謹慎,他與張飛帶著王平部的五千人抵達了前線,開始籌劃撤兵的事宜。

八月十九日,正是中秋時分,天氣乾爽,秋風蕭瑟。

白日還有些炙熱,到了晚上就涼快起來,繁星點點,天幕好像一塊桌布點綴了無數辰光,月亮猶如銀盤一樣掛在天際,將大地映照得宛如一片銀河。

位於穎水南岸的汾丘漢軍主力大營,此時諸葛亮剛剛巡營回來,他上午就抵達了營寨,然後視察了整個營壘。

從穎水西北往東南,一條斜線,連綿二十多里的營寨就有主力約五萬餘人。

然後在附近襄城、穎陽、汜城等地,尚有數萬人馬,整個漢軍前線的總人數就達到了十三萬人,如果加上輔兵、工匠和農夫,人數接近三十萬。

如此龐大且臃腫的營壘,在目前缺少主將的情況下,幾乎是全靠劉備手下這幫精銳謀士、將領撐著。

維持住已經十分不容易,很難再繼續發動進攻。

營寨內諸葛亮坐在主位上,下面張飛、龐統、法正、甘寧、呂常、吳懿、吳班、高翔、董厥、馮習、張南、張任、王平等大小將領齊聚。

都是一群老頭了。

這裡諸葛亮反而是最年輕的,今年四十六歲,其餘連法正都五十一歲了。

法正身體不太好,他為人比較鑽牛角尖,性情比較睚眥必報,這樣的人往往不會太長壽。反倒是龐統性情比較溫和寬厚,看上去比法正顯得年輕許多。

諸葛亮環視眾人,輕搖羽扇道:「北伐如今已近兩年,驃騎將軍西取關中,大將軍東得淮南,我們已經占據了很大優勢。但先帝駕崩,糧草損耗無度,國內民生漸漸凋敝,為保大業,守住來之不易的勝利,我以為應當撤兵回南陽,諸位以為如何?」

「退兵?就這樣退兵嗎?我們好不容易攻打到了河南。」

「丞相,是不是該重新考慮一下?」

「邸報上說,先帝臨終前高呼三聲北伐,夙願便是想攻破曹魏,復興漢室,就這樣輕易退兵嗎?」

一些將領議論紛紛。

雖說仗已經打了一年半,接近兩年時間,不管是將領還是士兵都比較疲憊,戰意其實已經遠不如剛開始北伐的時候士氣高漲,軍心亢奮。

但因為西線和東線的勝利,讓他們中線主力部隊其實一直都憋著一股勁。

憑什麼那兩邊都贏了,他們卻遲遲不能勝利?

所以從理性上來考慮的話,現在仗打到這個份上,雙方都比較吃力,很難再有什麼突破的能力,退兵回去確實是一個好選擇。

可從感性上河南中線的將士們其實都不想就這麼退回去,實在是沒有寸功讓他們很不甘心。

唯有諸葛亮搖搖頭道:「我知將士們想與曹軍決戰分出勝負的心思,但現在確實已經不是繼續進攻的時候,諸位要明白,我也不想退兵,然而眼下繼續強攻,國力已經快要堅持不住。」

雖說休養了三年,但這一年多的戰爭可謂是吞金獸,無數錢糧、輜重、器械灑下去,到現在國庫已經空了大半,如果不能退回去的話,恐怕沒多久就要消耗一空了。

「咳咳咳」

法正輕輕咳嗽了兩聲,說道:「退兵.確實也該退兵,既然連陛下都已經應下了退兵的事宜,諸位就該遵守便是,待來日再繼續進軍吧。」

「唉。」

張飛長嘆了一口氣道:「我也不想退兵,但大兄讓我聽丞相的話,那就退兵吧。」

「看來只能退兵了。」

「退兵也好,將士們確實都身心疲倦。」

「那就聽丞相的命令吧。」

將領們就不再說什麼了。

現在退兵的事情既然已經定下,而且說將士們還有想打的意願那顯然是不太可能。

所以退兵或許確實是一個好的選擇。

法正沉聲道:「我們退兵回去休養的確是現在最正確也是最應該做的事情,但曹魏丟了關中和淮南,不會輕易善罷甘休,他們會想辦法奪回來。」

「嗯。」

諸葛亮點點頭道:「我與驃騎將軍也是如此認為,因而此時驃騎將軍已經回關中去,大將軍也在趕往淮南,大軍回南陽,與關中相連,水軍駐紮於夏口,隨時可以馳援淮南,現在最重要的是休養生息,積蓄下一次北伐的力量。」

龐統說道:「但現在大軍陣勢已經擺開,我們想撤退的話,可能會造成部隊出現一定混亂,曹魏那邊若是趁勢追擊,那該怎麼辦?」

「這件事情由我與孝直和士元商議吧。」

諸葛亮想了想道:「諸位請先回各自營寨,等待命令便是。」

「是。」

「末將告退。」

「那我們就先回去了。」

諸多將領就起身告辭,結束了這次軍議。

等大家都走之後,龐統才問諸葛亮道:「孔明,你有何打算?」

諸葛亮撫須說道:「我觀曹魏不太可能就這樣放我們離去,很可能會派人監視我們,若是隊伍軍容整齊有度,他們自然不敢出擊,若是稍顯混亂,怕是就會立即出兵相攻了。」

「嗯,我也是這樣想的。」

龐統說道:「現在的情況是十多萬大軍,加上民夫輔兵近三十萬人,想一次性撤離恐怕沒那麼容易,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混亂的情況,曹魏現在有不少騎兵呢。」

「哼。」

法正冷哼道:「我們的騎兵也不少,豈能怕了他們?以我之見,不若干脆設伏。退兵的時候,讓騎兵斷後,一旦他們來襲,便教他們好看。」

諸葛亮說道:「這是個辦法,不過這就要看我們的意思,是想安然退回去,還是想要冒點險了。」

安然退回去比較容易。

只需要嚴整好隊伍,讓各級將領士兵有秩序地撤離,曹軍見無機可趁,自然也就不會追擊。

但要是想設伏的話,就得故意露出點破綻。

就像歷史上四出祁山的時候,諸葛亮佯裝繼續圍攻祁山,實則突然退兵,讓司馬懿以為諸葛亮後方出了事情,於是派張郃追趕,結果木門伏擊大敗曹軍,誅殺張郃。

唯一的問題是要控制十多萬大軍,近三十萬人一起撤退,同時還要保留一定破綻,讓敵人覺得有機可乘,難度可謂是非常大。

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玩崩,造成難以想像的後果。

譬如馬謖。

他覺得可以駐紮在山上激勵士兵鬥志,起到背水一戰的效果,結果玩崩了,直接把自己搞得大敗。

所以這麼玩屬於雙刃劍。

法正毫不猶豫地道:「若是不打疼曹軍,他們又怎麼能不知道我們的厲害,冒點險無妨,驃騎將軍不是派了涼州鐵騎過來嗎?難道這樣一支部隊,都不能完成斷後的任務?」

龐統與法正共事那麼久,知道他的性格喜歡劍走偏鋒,搖搖頭道:「還是不要節外生枝,十多萬大軍從容撤退,已經殊為不易,沒必要這樣做。」

「士元,你就是膽子小,有的時候該做出決議就要做出決議,不能因為可能會出現意外而不敢做出決議。」

法正不滿道:「你應該明白,曹軍如果來追擊的話,就不會只派少數人,若是能伏擊成功,就可以重創曹軍,甚至能擊潰他們的騎兵部隊,這樣將來北伐的時候,將少多少阻礙?」

「是這個理。」

龐統老神在在道:「但謹慎一些沒有大錯,要是弄得不好,很容易連累三軍,孔明,你覺得呢?」

皮球又踢到了諸葛亮身上。

他沉吟起來。

事實上能夠讓十多萬大軍安然撤退,就已經是古今頂尖名將。

能夠做到井然有序撤退的同時,還可以從容布置伏兵,不說整個三國歷史,就說整個華夏歷史,恐怕都屈指可數。

諸葛亮到現在為止才是第二次領兵,他其實對能不能做到這一點,略微有些猶豫。

過了片刻,他才說道:「若是設伏的話,孝直打算怎麼做?」

法正一下子來了精神,說道:「三軍要想撤退,前方主力就必須先撤,左右兩翼掩護主力,主力掩護民夫、輔兵、工匠帶著輜重先行,如此方能徐徐撤兵。」

「嗯。」

諸葛亮點點頭,這是正理。

除非他們不要輜重,否則的話,輜重肯定是要先撤。

法正繼續道:「我打算故意丟棄一些輜重,讓曹軍以為這是「餌」計,主力倉皇撤離,他們必然不會撿輜重,一路追擊我們的主力兵馬,此時騎兵忽然殺出,必能大敗曹軍。」

「「餌」計?」

諸葛亮想了想道:「這好像是荀公達曾經計殺文丑的謀略。」

「不錯。」

法正點點頭:「區別在於文丑魯莽無知中計了,曹軍不會蠢到中計,卻不知道這是計中計。」

龐統提出異議道:「但曹軍同樣不會蠢到不知道我們有騎兵,他們的騎兵在後面追,難道不怕我們的步卒與騎兵反包圍嗎?」

「唔」

法正沉思片刻,說道:「他們若是不中計,我們自可從容撤離便是。」

「白白損失一些輜重?」

龐統反問。

「這」

法正被反問得啞口無言。

要是敵人就是不上當,那確實是會損失不少輜重。

龐統笑道:「就這樣安全退兵,挺好。」

諸葛亮思索了一會兒,卻輕笑道:「其實也未嘗不能給曹軍予以回擊。」

「哦?」

法正忙道:「孔明以為如何?」

諸葛亮說道:「可無需兩翼掩護撤退,先令兩翼掩護民夫工匠輜重回去,我親率主力斷後,曹軍大抵就會來追擊,此時若出奇兵,應該可以將他們擊敗。」

「孔明親自斷後?」

龐統驚訝道:「可是我記得孔明就只在南中領過兵,與曹魏作戰,和在南中打仗可不是一回事,孔明能統率好三軍嗎?」

諸葛亮笑道:「大抵是無妨的,若是曹丕知道我在統領兵馬,應該不會放過這次機會。」

「哦?」

法正納悶道:「孔明就這麼篤定。」

諸葛亮深邃的目光看向北方道:「就連孝直和士元都覺得我不能勝任,又何況是曹丕呢?」

世人只知孔明一直在後方治理國家,帶兵打仗也僅僅只是平定過南中。

卻是不知道早年劉備奪取荊州,幾乎全賴諸葛亮治軍。

當時他就已經是軍事參謀,軍隊治理得井井有條,只不過獨自領兵確實只在南中那一次而已。

若曹魏因此覺得諸葛亮沒有領兵經驗而小看了他,那就大錯特錯了。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