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項羽:龍且兄,人外有人啊

冒頓恍若無事,面色如常地陪著自家父親以及部落首領飲酒作樂,分毫看不出剛剛殺掉妻子和弟弟的異樣。

王庭之內,前來宴飲的部落首領,更不會想到,這位已經窮途末路,即將成為擺設的太子,會如此瘋狂。

不少人還端著酒杯,親切地與冒頓敬酒,右賢王莫提耶更是笑容滿面地端著酒杯過來,叮囑他到了咸陽,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謹言慎行,與大秦的權貴們多多交往,為匈奴爭取更多的利益。

冒頓不動聲色,一一回應。

莫提耶只覺得心情舒暢。

這個冒頓太子,雖然與自己是遠房親戚,但是囂張跋扈,為人霸道強勢,對他這位右賢王並不怎麼親近,如今他走了,對自己而言,反而是一件好事。

他已經開始琢磨,家中哪一位晚輩子女適合與二王子威曼聯姻了。

因為自家長子異常配合的態度,頭曼單于心情大好,連酒都多喝了幾杯,等酒宴散去的時候,甚至拉著自家長子的手,親自出門送客。

「父王和各位叔伯,你看我這些親衛勇武否?」

冒頓鬆開頭曼單于的手,走到一旁等待的親衛身旁站定,轉過身,面無表情地看著自家的父親那滿是油膩的大臉和一個個醉醺醺,已經有了七八分酒意的各部落首領。

沒想到,這位太子殿下竟然忽然提起這個,所有人不由微微一怔,頭曼單于還以為自家這個長子,心氣不平,臨走之前,想當著眾人的面,再次宣示自己的勇武。不以為意地點了點頭,敷衍地誇讚道。

「你這些親衛都是族中精挑細選的勇士,自然是勇武過人……」

話音未落,就看到自家兒子從一旁親衛中接過自己的長弓,緩緩抽出一支長箭。

「近些時日,孩兒帶著他們日夜習射,今日機會難得,想請父王和諸位叔伯,品評一下孩兒這些親衛的箭術……」

這自無不可!

所有人都很給面子地停下腳步,頭曼單于也挺著肚子,一臉豪邁地擺了擺手。

「可——」

他剛想問問自家這位大兒子,要不要準備一些獵物助興,那邊冒頓已經不慌不忙地拉開了長弓,弓弦鬆動,鳴鏑聲破空!

朝著頭曼單于的方向!

身後,七十九名親衛,下意識地抬手舉弓,鐵矢破空——

頭曼單于的眼神定格,最後的影像只剩下一片藍天白雲,以及耳邊傳來的紛亂驚恐的叫聲。他至死都沒想明白,自己這個兒子,為什麼敢忽然對自己動手。

但很快他就不用想了,巨大的黑暗慢慢把他吞噬,鮮血浸濕了身下的土地。

驚變!

眼前的一幕徹底驚呆了所有人。

「冒頓,你,你竟然大逆不道,弒君殺父——」

右賢王聲色俱厲,手已經按向腰間的彎刀。然後,他就看到冒頓冷冷地沖他看了一眼,然後聽到一聲熟悉的鳴鏑聲……

右賢王卒。

這一下,瞬間震懾住了場面。

沒有人敢再出來斥責冒頓,所有人都目光驚恐地看著這個忽然翻臉的太子。

「諸位叔伯,大家都看到了,我父王已經因為惡疾,不幸暴斃,我身為太子,如今也只能事急從權,繼承單于之位了——」

說到這裡,冒頓漫步走到頭曼單于的身邊,俯下身子,取下頭曼單于身上的王印,在頭曼的衣袍未曾沾血的地方,仔細地蹭了蹭,這才托舉著向四下展示。

「諸位,從今之後,我為冒頓單于,可有人反對?」

此言一出,所有人頓時面面相覷,人群中出現了一絲騷動。

「擁護我者,請站到右邊,反對者,請留在原地,我絕不勉強……」

冒頓此言一出,頓時又有幾個頭曼單于的心腹憤然出列。

「冒頓,你弒君殺父,人神共憤,天下共誅之,長生天在上,也決不會饒過你的——我們走!」

說完,轉身就走。

他們幾個,都是頭曼單于的心腹,對頭曼忠心耿耿,各自也擁有著強大的部落,手中實力強悍,自然不會把一個弒君殺父的畜生看在眼中。

他們篤定,沒有自己等人的支持,冒頓休想坐穩這個單于的位置。回去之後,馬上擁護二王子威曼,起兵討伐這位大逆不道的狗賊!

然而,他們這邊剛一動身,身後就響起了尖銳而熟悉的鳴鏑聲。

他們都沒來得及回頭,就覺得身後像被無數隻馬蜂蜇了到一樣,然後嗓子發甜,直接撲倒在地上。看著轉眼之間,就變得如同刺蝟一般的幾位部族首領,餘下的眾人,不由駭然色變。

殘酷的事實擺在眼前,進則生,退則死。

在生死面前,其實很好選擇。

所有人都頗為默契地抬起腳步,走向右邊,宣誓效忠太子冒頓,為新單于!

冒頓見大局一定,第一時間就是召集起原屬於自己的一萬精兵,帶著剛剛宣誓效忠自己的部落首領,清洗了頭曼單于和威曼王子手下的部落,娶了頭曼單于和威曼的女人,兩人的子女,則被斬殺殆盡。

冒頓的實力瞬間大漲,成為可以左右匈奴的一支力量。

接著,他又裹挾眾人,以雷霆之勢,吞併了右賢王和頭曼單于幾個心腹手下的部落勢力,徹底穩定住了匈奴局勢。

旋即,冒頓立自己年僅十一歲的長子攣鞮稽粥為太子,讓人隨行帶著大量的牛羊馬匹,護送太子攣鞮稽粥入秦為質子!

同時,上書始皇帝,祈請封號。

……

而此時,大秦,除了暗中推波助瀾的某人之外,沒有會料想到,長城之北,竟然會上演這麼一幕大逆不道的鬧劇。

包括始皇帝在內,所有人的目光都投注在了大秦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之上。

第一天,是兩門統科考試。

所有人都也要面臨同樣的一張試卷,一門是大秦的法律條文,一門是《鑄軍魂》。大秦以法治國,就算是趙郢願意吸納六國餘孽,也不願意招一群不通政務的法盲去治理百姓。

當然,這也是這次的科舉制度,能夠得以推行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以法為基礎,雖然會傷害一部分法家的利益,但是沒有動搖法家的根本。

至於,《鑄軍魂》——無論是你認同,還是不認同,只要你想要參加科舉,謀求一個前程,那就必須學習了解,這是紅線。

《鑄軍魂》不及格,就算是判了死刑了。

第二天的考試,則是秀才科,考策論。

「若是給你一郡一縣之地,你當如何治理?請結合胸中所學,暢所欲言。」

題目下面,羅列出包括嶺南、蜀郡、隴西郡、河西郡、河東郡、代郡、漁陽郡、泗水郡、會稽郡、齊郡等在內的共計十六個郡縣。

以及這十六個郡縣目前所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問題。

不限制學派,不限地域,都可以暢所欲言,只要能言之有物,就能脫穎而出,有機會成為該郡縣的屬官,並得到推行自己政策,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

第三天,才是專科考試。

包括算學、陰陽學、法學、農學、醫學、墨學在內,共計六個學科,可以說,除了術士和道家之外,幾乎涵蓋了當今所有主流的學派。

只要表現優秀的,都會擇優錄取,而這六科,也是錄取人數最多的。

趙郢給出的建議是,多多益善!

如今大秦的官吏,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在關中之外的六國之地,政令幾乎無法下鄉,當地的事務,依然掌握在那些當地的地主和貴族手中。

在文科考試進行的同時,武舉考試,也在同步進行。

第一道就是舉石鎖。

從數十斤,到二百斤不等。

考究的就是個力氣!

軍中打仗,跟兩人比武,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花里胡哨,不如力大無窮,當敵人如人牆似的推過來的時候,你若是力氣夠大,就能直接撞開一條血路。

所以,古代但凡青史留名的猛將,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大高個。

不說別的,項羽就一米九四,站在那裡,如鶴立雞群。

這一關,項羽和龍且勝利會師!

「項兄,沒想到你也在這裡!」

他鄉遇故知,龍且沒想到竟然在武舉的考場上能遇到咸陽,不由又驚又喜,趕緊上前見禮。項羽不由有些尷尬地拱了拱手。

在之前,他還信誓旦旦地向龍且和呂馬童說,自己絕不會去參加什麼科舉考試。

結果,回頭就遇上了——

好在龍且沒有揶揄他,也沒有看不起他,反而很是為他高興。

「項兄,你能來這裡,實在是太好了——以項兄之勇武,這天下英雄誰是敵手?這次的武狀元,怕是沒有什麼懸念了……」

「真是好大的口氣,也不怕風大閃了舌頭!」

不等項羽接話,旁邊便不由發出一聲不屑的嗤笑。龍且聞言,不由憤然抬頭,卻見一個身材魁梧,滿臉絡腮鬍子的壯漢正毫不相讓地看了過來。

這要是換了以前,項羽定然會毫不猶豫地反擊過去。只是這一次,他下意識地先抬頭看了一眼,端坐在校場台上的那位身材高大的皇長孫。

然後,在龍且詫異地目光中,先是沉悶地衝著龍且搖了搖頭。

「龍兄,不可小覷了這天下英雄……」

然後才轉過頭,看向那位出言挑釁的壯漢。

默默地走到兩隻最大的石鎖前,俯下身子,一手抓住一個,輕鬆地抓在手中,甚至還揮動了兩下,然後又在周圍轟然的喝彩聲中,默默地扔回到了原地。

這一手,徹底鎮住了在場所有參與武舉考試的考生。

二百斤的石鎖,能舉起來,和能舞動,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閣下何人——」

那身材粗壯的漢子,終於臉色動容,向著項羽拱了拱手。

「某家項羽——」

那漢子聞言,點了點頭,緊了緊腰帶,深吸一口氣,走到項羽剛剛扔下的兩個石鎖前,大喝一聲,雙手猛然發力,然後兩隻石鎖,成功地舉到了空中。

很明顯,他也想學著項羽的樣子,揮動兩下,但失敗了。

但即便如此,依然引來一陣轟然的喝彩聲。

就連項羽,都不由高看了他一眼,終於出聲。

「閣下何人——」

「某東海郡鍾離昧!」

高台上,一直關注著武舉考試的趙郢不由眉頭一挑,饒有興趣地看著下面這位跟項羽較勁的漢子,顧問左右。

「此人是誰——」

「東海郡朐縣伊廬鄉鍾離昧。」

自然有隨行伺候的小吏,在一旁快速稟報,趙郢微微點了點頭,隨口贊了一句。

「原來是他,倒是個難得的人才……」

一旁的小吏默默地記下了鍾離昧這個名字,並在花名冊上畫了一個圈,做了一個簡單的備註:皇長孫殿下甚為欣賞。

然後名單,悄無聲息地傳了出去。

一場武舉考試下來,除了奉自己命令參加科舉的項羽之外,趙郢又見到了幾個熟悉的名字,兩個項羽後世的好友,龍且和鍾離昧,還有一個,也不知道怎麼跟項羽扯上關係的冤家呂馬童。

就是後世歷史上,被項羽送人頭的那位幸運兒。

除了這幾個人之外,還有幾個人表現的極為亮眼。一個叫姜時,出自齊郡,一個趙欽,出自河東,還有一個叫高元武,出自漁陽郡!

雖然不如項羽、龍且和鍾離昧,但是也能舉得起二百斤的石鎖,拉得開三石的強弓!

除了石鎖,弓馬騎射之外,還有對決。

所有人都是騎著朝廷統一提供的駿馬,拿著用布頭包裹了數層的,又蘸了硃砂的白蠟杆子,亦或者是長刀,短劍。

雖然武舉都是當場決出勝負,但奈何人數也多啊。

但凡覺得自己有一把子力氣,在鄉間有幾分勇武的,都願意來咸陽試試身手,博取一個前程,相對於當幾年大頭兵,還未必有機會上戰場立功殺敵,很明顯,參加這個科舉考試,才是終南捷徑。

雖然,這個時代,還沒有終南捷徑的說法。

所以,趙郢身為文舉和武舉的主考官,自然不可能天天守在現場,除了第一天稍微看了看,在各大考場巡視了一圈,就把具體的事務扔給了自己的四位副考官,自己直接回皇宮幫助始皇帝處理政務。

有尉繚子、王翦、李斯和蒙毅這四位幫手在,他很放心。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