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黃忠的前程(第一更)

劉儉坐在帳內,看著自己身後掛著的一幅輿圖,摸著下巴細細的沉思著。

三邊中郎將被敕封為三邊牧使,這代表著中央將權力下放的事情已經被突破了一個口子,雖然劉宏目前依舊是以嚴厲的態度和行動,儘量將這件事的影響控制到最低,但毫無疑問,潘多拉的魔盒子一旦被打開,想要重新收住往往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

而且最近劉儉與呂強暗中書信,得到了一個信息。

天子劉宏的身體愈發的不好了,三天兩頭就得病,雖然都不是很嚴重,但其身體甚虛弱,與同齡人相比,皇帝的身體素質實在是差了一大截。

雖然呂強沒有直說,但他話中之意,劉儉多少能感覺的到。

呂強這是擔心天子朝夕難保啊。

事實上,按照這種情況下去,即使劉儉不知道歷史的進程,他也能夠看的出來,劉宏的壽命確實不會太長了。

劉宏一死,劉宏的孩子還太小,大漢朝即將再度進入到了君弱臣強的惡性循環之中。

如今牧守制度已開,當此時節,是時候為自己選一個棲息之地,潛心的發展壯大了。

他不是劉焉,不可能選擇西南那些偏遠的州郡,雖可居安一方,但大漢朝數百年的底蘊並不在那邊,經濟重心和開發優越的地方,還是在長江以北,雖然這些地方門閥林立,競爭力也強……

但如果真的有心在二十年或是十年之內破而後立,重新一統,那選擇西南的州郡是不太合適的,底蘊相差的太多了。

而且自己一個北地邊郡人到了那邊沒有地緣基礎,勢必還要大尺度的依賴當地宗族——例如歷史上的劉表單騎入荊州,沒有根基,只能依靠蔡,蒯等族,與他們共分軍權、人權,在荊州的權力難以得到延伸,時間一長因為需要滿足當地士族的利益,故而無法展足,只能成為割據一方守成之輩。

若只想割據一方,偏安一隅當土霸王,那仿孝劉焉和劉表絕對沒錯,但若心中還有振興民族,破而後立,不想遷延半個世紀致使華夏的人口因為這場戰事過渡消耗、又想重新建立一個偉大的王朝,那必擇根基於長江以北。

自己的根在幽州,不過朝廷方面有三互法掣肘,縱觀歷史上漢末諸多牧守,無一位牧守違背此例,可見不論是何人挾天子執政,皆不破此法,或許這也是這場巨大角逐中,所有人都彼此用來制約對方勢力的一個平衡點。

在這個平衡點中,誰先冒頭了,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但幽州畢竟是劉儉的家族根基所在,又是他如今苦苦布局的重地,縱然最終他當不上幽州牧,卻也得將幽州掌控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

所以,自己起家的基本盤,就算不是幽州之地,也勢必要離幽州近一些才行。

可不論是在什麼地方,要在河北立足這對於劉儉來說,都存在一個巨大的障礙,而且這個障礙巨大到讓人幾乎窒息。

那就是袁紹。

姓袁的強大,不在於他們多會打仗,也不在於他們多能練兵,而是在於他們一旦被下放到了地方州郡那份巨大的影響力,他們在這百年來所積累的故吏家族會綿延不絕的提供給他們助力。

也就是所謂的生生不息,後勁綿延不絕。

在地方,若與袁紹為鄰,實在是一件極難受的事情。

試想袁基和袁術之母死時,來為袁家弔喪之賓達三萬之眾,而這三萬人必皆是大漢各地的上層人物,每個人的身後都是一個規模不小的家族,若以三萬人中,有五人出自同一個宗族的機率來算,那最少有六千個家族。

而這六千個家族,日後肯支持袁家的,就算按百分之50%的機率來算,那最少也是三千個家族。

三千家族支持袁家,每家只需擠擠牙縫,小小的出十個奴隸,就可成一軍。

每家出每戶出五匹良馬,便是逾萬的馬隊。

每族每年小小的出百石糧食,便是十萬大軍一年的口糧。

當然,這只是一種機率算法,若是到了現實中,會有很多因素左右這些情況,有些事也不會那麼順利。

官渡之戰,曹操只是在軍事上擊敗了袁紹,但並不是勝利。

曹操真正的勝利,是因為袁紹身死,袁譚和袁尚反目成仇。

若袁紹官渡之戰後不死,再活個十年八年的,南邊的孫劉得笑岔氣了。

若袁譚和袁尚不彼此相攻內亂,曹操難除袁紹一脈。

而在袁紹身死,袁譚和袁尚反目成仇,內亂不止這樣的局勢下,曹操平定河北尚且還花了七年時間。

就算是劉儉如今有了聲望,文治武功俱全,但在袁氏數代所積累的巨大底蘊面前,還是很難振作。

如何破以袁紹為鄰之局?

這對劉儉而言,是個關鍵。

就在劉儉沉思之時,突聽帳外有人來稟報,說是黃忠已到了帳外。

少時,便見黃忠來到了劉儉的帥帳中。

「將軍,您喚我?」

劉儉笑著沖黃忠招了招手,道:「漢升,你來!」

黃巾之戰結束後,孫堅官遷縣令,後劉儉將他介紹給了袁術,隨後孫堅拜辭離去,而與孫堅功勳相同的黃忠,亦被朝廷遷為中牟縣令,不過尚未通過尚書台下達任令。

「漢升,這千石縣令之位,你可願做?」劉儉笑著問黃忠道。

黃忠拱手正色道:「將軍讓黃某做,黃某便做,將軍若是不願意讓黃某做,那黃某便向尚書台請辭。」

「何必如此?你的前程,豈是我能給你做主的?」

黃忠搖頭道:「不是黃某刻意討好將軍,只是據實而論,黃某雖出身於南陽大郡,但並非經門,想以軍功升遷又非六郡出身,年近四旬只能在象林營虛晃度日,後幸為將軍提拔,方有參戰蟻賊之機!」

「將軍於黃某,傾力提攜,恩同再造,黃某心中早已認將軍為主,將一身前程榮辱繫於將軍,故將軍若黃某如何做,黃某便如何做,絕不推辭!」

說罷,便見黃忠站起身,欲向劉儉行大禮,劉儉急忙上前,伸手攔住他。

「你我之間,不必如此!」

隨後,劉儉又請黃忠坐下,道:「漢升,實不相瞞,其實這千石縣令,做也就做了,但卻耗了三年任期的時間,對你而言頗為不值。」

「那依照將軍的意思是?」

「我想將你推薦到董將軍的軍前效力。」

董卓?

黃忠聽到這的時候,頗感驚詫。

「君侯為何讓末吏去董將軍帳下效力?」

劉儉耐心的解釋道:「自黃巾之事後,從今日開始,怕是諸州戰事不斷,此番征伐黃巾,董將軍功勳不著,雒陽的袁氏對這個戰果並不滿意,想來他們一定會調遣董將軍前往更大的戰場,你跟著董將軍征伐,建功立業的機會將更多,日後的前程也會更上一層。」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